作者:暂无
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3年第12期
对于防治糖尿病,穴位按摩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绿色疗法,如果患者能持之以恒,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祖国医学根据发病的症状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口渴多饮与肺相关,属上消,多饮多食与胃有关,属中消,多饮多尿与肾有关,属下消。实际上三个症状往往同时存在,只是各有偏重而已。糖尿病人都表现出阴虚燥热的症状,因此,通过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达到清热滋阴的方法可以说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思路。
降糖神穴:胰俞和耳后窝
胰俞穴是经外奇穴,在我们熟知的十四经361个腧穴中是没有胰俞穴的,不过在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部位,即在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有一个空缺,后人将其收录,并且以胰脏的腧穴予以命名。可见,这是一个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效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而胰腺的功能就是产生胰液和胰岛素,所以,通过按摩刺激胰腺的背部腧穴-胰俞,不仅能够治疗胰腺炎和消化不良,更重要的是能够治疗糖尿病。所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胰俞穴都是防治糖尿病的首选穴位。按压时以酸胀、酸痛感为度,每次3~5分钟,每天午饭和晚饭后半小时各一次,当然也可以采用拔罐的方法予以刺激。
耳后穴在耳垂后方凹陷处。耳后窝深层分布有迷走神经,通过刺激可使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此外,还可以调气血,预防糖尿并发症。方法:双手拇指缓缓用力按压耳后窝,慢慢吐气,持续5秒再松手,如此反复按压10~15分钟,与胰俞穴配合按摩。
整体调节降血糖:肺俞、脾俞、肾俞
中医认为,糖尿病与肺、脾、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肺俞、脾俞、肾俞作为肺、脾、肾的背俞穴,对于调理三脏的生理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治疗肺脏病变,改善肺脏功能的主要穴位,对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症候,具有一定功效。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意思是说,肺是人体上部水的源头,负责调节和疏通全身的水液代谢。如果肺的功能失常,水液就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个脏器,虽然喝进去的水很多,由于不能吸收,人还是觉得口干,喝进去的水无法吸收就只能排掉,所以尿多。口渴多饮是上消患者的主要症状,因此,每天5点到7点按摩肺俞穴,每次3到5分钟,以酸痛感为度,有利于增强肺脏调节和疏通水道的功能,从而达到消渴止饮的效果。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处取穴。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与胃组成一个流水工作线,胃负责分泌胃液消化食物,脾负责把经胃初步消化后的水谷化为营养物质并运输至全身。胃的特点是喜润而恶燥,若胃阴不足,又有燥热,就会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的情况。如果脾的生理功能失常,就不能将水谷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津液,而是很快地被排泄出去,所以人就会变得很消瘦。因此,每天的9点到11点按揉脾俞穴3到5分钟,对于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消除倦怠感、口渴、尿糖等大有益处。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中医认为,肾主收藏。糖尿病迁延日久,就会累及肾脏,出现肾阴不足。这样,肾主收藏的功能就会减弱,因而小便频频,水谷营养不能吸收,
都随小便排出,所以小便的颜色浑浊。肾阴亏虚就会导致虚火上炎,出现腰膝酸软,睡觉出汗,口舌干燥,心烦失眠的症状。因此,可以通过按揉肾俞穴改善尿频尿多的症状。方法: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双掌摩擦发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即可。经常坚持,对于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有明显的疗效。
泻火补阴治消渴:内庭、太溪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阴虚内热,即胃火盛,肾水虚。这时候,我们选取按摩内庭穴祛除胃火,太溪穴滋补肾阴。
内庭在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每天上午的7点至9点是胃经最旺盛的时辰,按揉双侧的内庭穴各5分钟,从脚趾往脚跟方向按,要求有强烈的酸胀或胀痛感。
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每晚9点到11点的时候先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揉两侧太溪穴,每穴3分钟。按揉太溪穴时,很多人也许根本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长此以往,对于经常咽干口渴,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肾阴不足的患者疗效显著。
当然,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疾病,穴位按摩虽然只是一个重要的辅助疗法,但只要坚持不懈,确实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