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淳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
实践与思考
方志俊姜承炳余樟平王玉萍廖敢雷
(淳安县农业局,浙江淳安
311700)
淳安县位于浙江省西部,系省级欠发达农业大县。境内的千岛湖,是国家A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也是其下游杭州市及周整治淳安县的农村环边市县主要饮用水源。因此,
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低碳淳安,保护85万亩千岛湖水体,不仅是淳安县的需要,也是下游沿江人民的需要,更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
能,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在具体农业生产活动中,必须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再思考四个方面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循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环。减量化就是节地、
节粮和减劳,最大限度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综合效益;再利用就是对各类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和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再循环就是把原本废弃的资源收集开发利用,如将人及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再思考就是不断产生沼气,提供农民生产生活能源。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符合杭州市打造“低碳城市”的要求,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1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
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反复循环流动,以原则和减少废弃物优先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其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科学地安排了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
2淳安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典型
2.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淳安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海拔高度为108m~1523m,年平均气温为17℃,年平均降雨量为
11
杭州农业与科技调查研究
1430mm、平均雨日155d、日照时数为1951h、太阳辐是一个适宜多作物种植和动物射量106.9千卡/cm2,
养殖的传统农业县。从自然秉赋和农业产业结构看,淳安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因此,近年来,淳安县积极探索各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较好的模式。一是农林复合型模式———在同一土地上,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一年生栽培作物及畜禽养殖进行合理种养组合,如“枣-粮-油”、“山茱萸+油菜-春玉米(番薯)”、“幼林果园+药材”;二是废弃资源利用型模式———利用沼气池把农村产生的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沼气,利用废弃的桑枝条为主要原料栽培食用菌,实现资源综合利“猪(粪)、蚕(沙)-沼气池-桑(果、菜)园”,桑用,如枝条-食用菌-菌糠还田”;三是综合种养型模式-把相应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机匹配组合,形成综“桑叶养蚕-桑枝种菇-蚕合种养循环生态系统,如蛹育虫草”的链式循环;四是“种养加”结合循环模式,把种植、养殖、加工和废弃物处理实行全系统循环,如“甘薯淀粉→加工粉丝(薯藤和粉渣)→养猪→猪粪→沼气→沼肥还田”模式等。
近年来,淳安县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猪-沼-农作物”和桑枝条—食用菌—菌糠还田”两种模式发展较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2典型模式介绍
2.2.1“猪-沼-农作物”模式
该模式是以户用沼
该模式从2005年枫树岭镇下姜村开始试点,取已累得成功后逐步在全县示范推广。到2009年底,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945只,池容7.156万m3,建成国家级生态富民行动示范村1个,省级强龙富民示范村2个,市级清洁能源示范村28个。已建成的沼气池,一年可产沼气326万方,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8300余t,减排污水130万t,减排CO217890t,减排SO276t,保护薪炭林3.13万亩,实现增收节支895万元以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2007年10月,中央电视二台报道了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沼气建设的成功经验,时任省委书记的**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2008年4月和10月,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州州长和副总统夫人两次到淳安县考察该模式。
2.2.2“桑枝条-食用菌-菌糠还田”模式该模式是针对淳安县12.6万亩桑园每年剪伐的干桑枝条有4万吨的实际而提出的资源利用模式。未推广该模式前,桑枝条大多用作柴火,或堆放地边任其腐烂,不但资源利用率低,生物质浪费,还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桑枝条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生物活性物质等成分,非常适应多种食用菌的生长。该模式就是以粉碎的桑枝条为主要原料,添加其它辅料用来种植黑木耳和秀珍菇等食用菌。食用菌采收后留下的废菌糠,部分可重复用作再生产的原料,部分直接还田作有机肥,种植有机农产品。
该模式从2005年开始,在淳安县的威坪镇、汾口镇、屏门乡等地试验试点,当年威坪镇殿下村栽培黑木耳3000袋,每袋获利2.8元,每亩桑园增值1600元。为加快该模式发展,县委县政府将桑枝食用菌列为新兴产业,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到2009年,生产规模达到1079.76万袋,产量2251.1t,产值4014.1万元。现已建成威坪、汾口、屏门3个年产100万袋以上的重点乡镇,生产大户达到了110余户。全县形成了以桑枝黑木耳为主,秀珍菇等珍稀菇为辅的多品种共同发展的桑枝食用菌生产格局,其中桑枝黑木耳占58.75%、桑枝秀珍菇占
气池为接口,通过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废弃物纳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供应农民生活,留下的沼液和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不但为农户提供了清洁能源,实现了污染零排放,整治了农村环境,还直接保护了千岛湖四周森林资源。近年来,淳安县还把养蚕废弃物-蚕沙,经过科学处理,用于沼气发酵原料,较好地解决了蚕沙乱丢乱放造成污染和直接还田造成病毒传播的问题。据调查,每只8m3沼气池,农户每年可实现增收节支1000元左右,是一个非常适宜淳安这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12
2010年第4期
24.58%、香菇占5.77%;姬菇、平菇、茶树菇、平菇等2010年预计生产规模达到1300~其它菇占10.90%。
1500万袋,并已辐射到临安、开化、桐乡、海宁、缙云等县市和安徽省歙县等地。
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其文化科技素质、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3.5财政支持能力有限
资金投入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血液”,尤其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这就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淳安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较为匮乏,投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数额有限。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理解不深
从全县情况来看,大多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理解不深。从事“三农”工作的部门和乡镇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氛围尚未形成。全县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还较普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缺乏系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法规
虽然我国已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3.3技术研发滞后
科技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淳安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诸多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以农村户用沼气和桑枝栽培食用菌两模式为例,如何利用栽培后的桑枝食用菌菌棒作沼气发酵原料的技术尚末完全掌握,桑枝栽培食用菌后的废弃菌棒再循环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3.4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任。而淳安县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从事农业的
4推进淳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4.1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一是县委、县政府及从事“三农”工作的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要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科学揭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及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黑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向广大农民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由此带来的好处。树立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4.2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首先要加大对全县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知识更新的力度,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能引领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人才。其次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推进“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再次是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农业科技。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各类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
13
杭州农业与科技调查研究
4.3培育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产业集群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各级政府要引导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下联农户,上联市场,努力扩展适应当地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又一有效载体。根据全县不同区域的产业特色及布局,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聚的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规划,打破传统行业和部门割据,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园区,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循环利用,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应。4.4培育新型农民
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把传统农民培养成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大批生产经营能手和能工巧匠,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以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同时,要制定优
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鼓励城市下岗、内退、退休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农村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服务,提高务农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4.5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体系
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要改革和调整国家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县、乡(镇)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收、
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要增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经验交流和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的投入。对规划训、
选定的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和金融信贷部门在资金上应给予必要支持。农户和农村中的企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主体,要采取各种引导措施,鼓励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投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上接第7页)提高服务能力。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将农机示范园区(基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作为实施各类农机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和关键技术应用项目的重要主体,在信贷、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扶持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二要进一步规范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强化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着力改变目前部分农机服务组织松散和不规范状况,要逐步建立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竞争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促进其规范立统一开放、
运作、诚信服务。三要强化服务指导。各级农机主管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部门要以农机推广、
支撑,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训、14
3.6加强农机法制化建设,完善依法治机的管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网络。要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各级政府的安全工作目标,构建县、乡(镇)三级责任考核体系。二是深化“创建平市、
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要认真总结巩固前阶段创建成果,发挥“平安农机”示范区(县、市)、示范乡(镇)、示范村的引领、辐射、样板作用,积极展开新一轮“平安农机”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公安驻农机警务联络室”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机安全动态和协作机制;规范“农机警务联络室”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四是抓好压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保平安工作。坚持综合治理,
事故发生,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落实,促进农机化事业顺利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