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寨沟白河正沟泥石流的侵蚀淤积及其防治

九寨沟白河正沟泥石流的侵蚀淤积及其防治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燕穆 弗薄霉谍 九寨沟白河正沟泥石流的侵蚀淤积及其防治 龚成会,陈又麟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 近年来,九寨沟白河正沟由于上游泥石流的作用,泥沙淤积严重,导致下游人类生产生活面 积缩小,沟内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文章在实地考察及勘查的基础上,通过大比例尺的地形测量,估算泥石 流侵蚀量和淤积量,通过研究泥石流的特征,分析泥沙来源,对正沟上游泥石流危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了科 学的分析预测,提出了防治方案。 【关键词】 泥石流;侵蚀; 淤积; 防治 【中图分类号】U416.1 65 【文献标识码】B 白河正沟位于九寨沟县西北部,距九寨沟县城约17 km。 表1 正沟上游各支沟地形地貌参数 正沟系典型的冰川侵蚀,冰碛物堆积形成的高山湖泊,池面 特征 小冬沟 大冬沟 马路沟 海拔1 210 m,九环线从沟口通过,是进入九寨景区的重要通 面积(km ) 15.1 34.8 18.6 道。近年来正沟主要水源来自上游主要支沟(小冬沟、大冬 主沟道长(ITI) 7250 12910 93lO 沟、马路沟),泥石流暴发频繁,携带上游源区的大量泥沙进 入正沟,在正沟下游形成了一个泥沙淤积区,这使得正沟堆 比降(%。) 237.2 137.9 186.6 积线在1 964~2 009 II1,降低了旅游景区的质量,而且进一步 相对高差(ITI) 17lO 1972 1847 威胁着下游居民的财产安全。为了拯救正沟,有必要对正沟 最大长宽比 1.58 0.282 2.31 泥石流的侵蚀淤积及其防治问题加以研究。 冰川覆盖面积(×10 m ) 64.5 l29 白河正沟的泥石流是一个典型的冰川和降雨的混合类 型,十分独特,其淤积的历史较长,淤积的结果十分清楚,并 比降为32.83%0,面积约为0.749 km ,堆积区内最高点海拔 且有直接观测的泥石流资料,可以成为该类泥石流研究的典 1 288 m,池面海拔1 210 m,相对高差78 m,其形状为两端 范,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即对正沟泥石流的特征、泥 窄,中部略鼓,顶部较扇缘比降大,宽度小。堆积区表面河床 石流导致的侵蚀与淤积的泥沙数量、泥石流可能的发展趋势 不稳定,其顶部位与大冬沟的交汇处。 和相应的防治对策进行研究。 工作区内人口密度高,在正沟内共615户人家,3 017 人,这些人主要从事牧业和旅游业。 1正沟上游流域概况 正沟上游区域是正沟泥沙来源的重要区域,其海拔 2正沟上游典型的泥石流特征 1 200~4 540 m,流域地势南高北低,整个流域的水系发育, 正沟上游各支沟常年都有径流,随着雨季(5月~8月) 其走向为南北向,上游共发育3个支沟,各支沟(主要有小冬 的来临,正沟上游经常有泥石流发生。依据正沟附近水文站 沟、大冬沟、马路沟)水源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地表降雨,地貌 资料和对当地居民调访可知,近几十年来正沟上游明显的泥 参数参见表1。 石流共有5次,其时间分别为1966年7月、1985年7月、 正沟上游源区博格达峰山地由于强烈的刨蚀、侵蚀切 1987年7月、1992年夏、1996年7月20日上午。由于以前 割,形成沟壑纵横、群峰林立的山岳地貌。正沟上游(特别在 的泥石流留下的痕迹有限,难以调查,考察时所见的主要是 海拔3 500 ITI以上的高山带)冰川I地貌广泛分布(有冰川、角 1996年泥石流留下的痕迹,故仅以1996年泥石流的特征进 峰、仞脊、石海、石河、倒石锥等)。整个上游地区拥有冰川 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说明本区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928.6 X 10 ITI 。正沟上游流域的地势南高北低,各次一级 2.1泥石流暴发的降雨激发条件 小流域的形态多为长条形。主要的水源有冰雪融水和大气 据调查,1996年7月20日正沟上游泥石流的暴发是由 降水,前者形成沟道的基础径流。按泥石流形成过程划分, 降雨的作用所引起。 各流域都可明显地划分为泥石流清水区、形成流通区和堆 2.2正沟上游1996年泥石流流速、流量 积区。 泥石流流速、流量是泥石流的重要特征参数值,并成为 本区地层岩性主要为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的辉岩、 泥石流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其估算的方法较多, 安山岩,并含有少量的玄武岩及硅质岩。由于上游泥石流 最准确的方法是通过直接观测测量,如1980年美国对圣海 (也包含一些山洪)的长期堆积,在正沟形成一个大面积的堆 积扇,该堆积扇为北西一南东走向,扇长约2 528 m,平均纵 [定稿日期]2012—11—06 四JI J建筑第33卷4期2013.08 95 伦火山泥石流流量的直接观测,中国滇东北蒋家沟泥石流的 观测测量。然而大部分泥石流是无法观测的,对其流速、流 量的估算可通过断面的测量,在经验的模型基础上加以计 算。目前传统经典的满宁公式应用广泛,在中国,在传统的 经典公式基础上,通过观测分析,在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一 些流速流量计算模式,并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引用当地水文 局的观测资料,获得了洪峰流量到来前的流量过程和流速数 据(洪峰到来时断面被毁,无法测定流速流量),对洪峰流量 的获取,主要采用断面测量,并应用我国常用的稀性泥石流 流速公式计算流速的基础上获得。 2.2.1 泥石流流速、流量的观测 测断面被冲毁,遂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测量,但断面的冲淤变 化无法观测。从观测资料可知,当时的最大峰值流量为210 m /s,该峰值流量出现在20日上午9时以后,洪峰流量到来 之前的实测最大流速为3.22 m/s。由于洪峰到来时的充淤 变换无法观测,依据当地的观测人员的经验和泥石流大冲大 淤的特点,结合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和汇流的特征推测目估的 流量偏小。因为由于洪峰到来之前断面被冲毁的同时会造 一 成洪水的侵蚀断面增大,如果人们无法观测而沿用原来的断 年 面估算流量,真实的峰值流量过程往往偏小需要调整。 水 2.2.2泥石流流速、流量的调查 匣 ~ 一 % m 鉴于1996年泥石流峰值流量无法很好地观测,在2002 5- 针对正沟山洪泥石流暴发的频繁性,当地水文局在现有 的2号断面下游约50 m处建立了一个观测断面,于1994~ 年的调查中,选择大冬沟和马路沟汇合以后的沟床断面进行 测量,该断面与水文局设置的断面基本重合(图1)。该断面 问 如 控制集水面积104.7 km ,断面控制流域主河道长13.2 km。 位 1996年对流域的流量进行了观测,观测流量的仪器采用旋浆 ls一251型流速仪。该系统观测到了1996年7月18~20日 的洪水过程和降雨过程,由于在峰值流量到来之前,整个观 通过断面面积、比降和洪痕等要素的测量,估算当时的流速 和流量。 图 实 王l阁断向(大冬沟 八后J —~~~~~~ 测 断 面 到 /厂一k… 一 0 面 2.2.2.1流速的计算 中国的泥石流研究者通过大量的泥石流野外观测与实 践提出了一系列稀性泥石流流速计算模式,常用的如从我国 泥石流最多的西南山区总结出的计算公式 。 ( /a)RTI2 1 5- =(P。一P )/(p 一P ) 式中: 为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为泥石流沟 和实际测量的断面面积,计算泥石流流量。 经计算,泥石流的最大峰值流量为290 m /s。 综合分析,流量取290 m /s作为1996年泥石流的峰值 流量,并确定1996年暴发的泥石流为百年一遇的稀性泥 蚰 石流。 2.2.2.3泥石流的汇流过程 取泥石流的观测断面所测量的数据,以观测和目测的数 据为基础,通过形态调查法对峰值流量进行修正调整,得出 ∞ 1996年7月19日一21日的泥石流经过断面1的流量过程, 参照1996年修正后的流量过程曲线得出其总径流量为562 :2 点 X10 in ,从20日9时后,取泥石流的容重为1.4 t/m 计, 距 起 糙率系数;, 为泥石流水力坡度,一般可用河床纵坡代替,无 量纲; 为断面的水力半径,用泥石流的泥深代替(m);p 为 泥石流流体的容重;p 为水体的容重;p 为泥石流固体物质 的容重。 该沟沟道平直,沟床由大量粗大卵砾石组成,河槽阻塞 轻微,河底降落均匀,泥石流的泥深约2 m,依据《中国泥石 则总输沙量为63.9 X10 m 。 加 2.3泥石流的颗粒组成与容重 流》,此类沟床的糙率系数大于9.8,取10。实地估算的泥石 流容重为1.4 g/era ,固体物质的容重取2.65 g/cm ,水体容 重取1 g/cm ,通过对泥深和沟床比降的实际测量可以计算 泥石流的流速(表2)。计算结果泥石流的流速为2.87 m/s, 该数值小于在实际断面观测的最大值。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观测的断面的位置和笔者测量的断面位置不完全相同、比降 不同的缘故。 表2主沟1号断面流速计算结果表 在堆积扇上选取多个坑探点,通过取样分析得出泥石流 的颗粒组成特征。 通过取样(颗粒不大于100 mm)分析可知,1996年泥石 流堆积扇区堆积物为灰黑色砾石土,杂有植物根系,粒径大 小较悬殊,砾石多数次磨圆,以砾石为主,砾石含量在50%以 上,而粘粒含量极少。依据当地目击者的确认,现场取样配 置成当年的泥石流浆体,估测1996年泥石流的容重 为1.4 t/m 。 测量断面 l M l o l , l R l 。 3正沟泥石流的侵蚀与淤积 1964年以来正沟泥石流的淤积区域在1964年的池岸线 以北,这些淤积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为源区的松散物 质经泥石流的搬运,另一部分为主沟老堆积扇的侵蚀并搬 主沟1号断面 l 10 {1.37 l 0.0612 l 2 l 2.87 2.2.2.2最大流量的计算 主沟1996年发生的大型泥石流洪痕保留良好,在主沟 选择一断面测量调查典型洪痕,根据已有的模型计算的流速 运。前者的数量通过淤积总量和堆积扇侵蚀量之差获得。 后者通过地形叠加法,求平均侵蚀厚度和面积计算获得。 96 四川建筑第33卷4期2013.08 釉 釉 瓣 3.1堆积扇侵蚀量的计算 牧进一步破坏了正沟流域的上游植被。由于草甸带生态退 以1964年测定的正沟堆积区地形图为基础,选取多个 化,导致松散堆积物及不良地质体裸露面积扩大,为山洪泥 基准点,将2009年8月所测的该地区1:1 000的地形图叠 石流的侵蚀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加,计算基准点海拔高差,可分析出地形的差异,尤其是沟床 比降的差异,进而可估算这45年来侵蚀的厚度。将堆积扇 5正沟上游泥石流的防治 区按地形变化划为4部分,并求得各段侵蚀区的平均侵蚀厚 造成正沟上游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上游生态环境恶 度及面积,进而分别计算各段的侵蚀量计算结果表明1964~ 化,涵水能力降低,使得大量松散土质裸露在暴雨之下。上 2009年的45年间堆积扇的侵蚀总方量为97.4×10 rlf 。 游产生的泥石流进一步侵蚀堆积扇,引起更多的泥沙侵蚀。 3.2扇缘以北区域堆积总量的计算 由于泥石流的泥沙侵蚀,治理正沟宜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 海拔1 915 m处以北为正沟1971~2003年以来的泥沙 施和移民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工程措施即在正沟 上游河段上游修建拦沙坝和排导槽,拦沙坝可以拦截上游来 淤积区,以1971年和2003年池岸线位置为界,将此区域划 的泥沙,而排导槽可以稳定沟床,使老堆积扇免遭进一步的 为两部分。通过对池岸地形的测量,获取2003年正沟池底 侵蚀。生物措施即在堆积区和上游的泥沙侵蚀严重区逐步 地形纵断面,并假设1964年正沟池底地形与2009年的地形 进行生态恢复,确保泥沙侵蚀量的逐年减少。生态移民则要 有相似轮廓,以此绘出1971年池岸地形纵剖面,再结合2003 年池岸地形比降测算两个区域的泥沙平均淤积厚度和面积, 解决目前存在的过度放牧问题,使生态得到良性发展,减少 流域的泥沙侵蚀。 进而分别计算各段的淤积量。计算结果表明45年内淤积在 1964年和2003年池岸线之间的泥沙总量为136.6×10 m , 6结论 按照泥石流的颗粒级配,悬移质进入湖底区域,进一步估算 (1)正沟泥石流暴发频繁,其百年一遇稀性泥石流最大 出2009年池岸线以内池底的淤积总量为45.9×10 m。。 峰值流量为290 m /s,容重为1.4t/m 。 3.3源区的松散物质经山洪泥石流的搬运总量的计算 (2)1964年以来,正沟泥石流的淤积区域在1964年的 正沟自1964年池岸线以北的堆积区泥沙淤积总量减去 池岸线以北,这些淤积的泥沙和砾石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 主沟老堆积扇的侵蚀量,即为源区的松散物质经山洪泥石流 部分为源区的松散物质经山洪泥石流的搬运,另一部分为主 的搬运总量,共计85.07×10 1TI 。 沟老堆积扇的侵蚀搬运。分析计算结果显示1964~2009年 由上可知,45年来正沟泥沙淤积的总量为182.5× 的45年间正沟池岸线前进了316 m,泥沙淤积总量达182.5 10 1/1 ;正沟上游地区和老堆积扇的侵蚀之比接近1:1;且堆 x 10 m ;来源于正沟上游地区的泥沙占56%,老堆积扇的 积中约3/4的堆积物停积在1964—2009年池岸线之间的新 泥沙侵蚀占44%,堆积中约3/4的泥沙停留在1964~2009 堆积扇上,这个新堆积扇的面积约有0.07 km (在枯水期可 年池岸线之间,形成新的堆积区,这个新堆积区的面积约有 达0.11 km ),占正沟水面总面积的2.86%。 0.07 km (在枯水期可达0.11 km ),占正沟水面总面积 4 山洪泥石流的成因与趋势 的2.86%。 (3)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正沟上游冰川退缩,加上局 正沟上游泥石流的发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 地降雨的作用,以及因过度方面造成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将 响,从自然因素分析可知,正沟各支流沟道比降大,且该区域 来正沟的泥石流依然会有可能暴发。 降水集中。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的退缩,更大 (4)正沟泥石流防治宜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移民 面积冰碛物的裸露增大了土源的补给量,短时的高温结合集 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中的暴雨使得流域径流量极大地增加,1996年7月便出现了 百年一遇的特大稀性泥石流。主沟上游有大量的松散固体 物质.其种类有残坡积物、沟床堆积的冰碛物,上游有面积达 参考文献 928.6×10 m 的冰川。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川退 缩,较多的松散堆积物裸露,径流冲刷加强,加上地区降雨的 [1] 吕儒仁,高生淮.贡嗄山海螺沟冰川冰舌地段的泥石流[J]. 作用,水源丰富,在一定的条件下依然会有山洪泥石流的暴 冻土研究,1992,14(1):73—8O 发。由于本区上游的生态环境对山洪泥石流的发生具有重 [2]李昭淑.华山水石流的成因与防治[J].水土保持通报,1989,9 要的影响,在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山洪泥石流暴发的频 (2):57—64 率会增加。如果生态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和保护,山洪泥石流 [3] 游勇,欧国强,唐邦兴,等.黄龙景区红岩关沟的泥石流及防治 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J].灾害学,2004,19(3):39—43 从人为的因素分析,在1977年以前,正沟上游森林遭到 [4]吴积善.云南蒋家沟泥石流观测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 砍伐,导致水土涵养能力急剧降低,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加 1990:62—70 剧,这种加剧一直影响到1978年以后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5]唐邦兴,周必凡,吴积善,等.中国泥石流[M].北京:商务印 近年来随着正沟上游人口增长和畜牧业的发展,现有的牲畜 书馆,2000:167—169 量已经严重超过本区域天然牧场的承载能力,严重的过渡放 四川建筑第33卷4期2013.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