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在细微处见智慧
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 吴亚平
高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的梦想。何谓“高效课堂”,李炳亭教授在《高效课堂22条》中是这样“解读”的: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是高效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
课堂作为高效的主载,它是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活用它,为学生营造一个思维碰撞的磁场,让学生从中获得思维的洗炼,完善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必须是一个智者,要用微观的视角去处理教材,并将之与深远的宏观视角相融合。我在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现就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1、高效课堂,要关注思维的双向训练
三年级的认识小数,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具体与这一知识见面。虽然在生活中,对小数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仅停留于表面的印象。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的写法与小数的各部分的名称。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当学生明白一位小数就表达十分之几后,我呈现这样一组题:
师说分数,生说相应的小数;师说小数,生说相应的分数。通过这一组题的正反练习,充分使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获得饱满的思维体验。这一类的概念学习中,我们应当关注学生思维的双向交互性,以达到充分理解意义的目的。
当然这一题在活动形式上还可以再放开一些,让学生同座合作完成,再共同汇报。这
样与学生齐答相比,能够更加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意义的掌握情况。
2、高效课堂,要关注知识的自然迁移
我在从整数部分是零的一位小数到整数部分有数的一位小数过渡时,出示了这样一组题:
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小数
橡皮6角 圆珠笔1元2角 笔记本3元5角
( )元 ( )元 ( )元
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填一填,再和同座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很快就把答案写出来了,显然生活给了他们帮助。
学生汇报想法时,有些拖沓,对于第二题,大部分学生都是想的先把它们整体化成角,再根据“角”与“元”的关系化成小数的,之间的联系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却说得含糊不清。我引导:这里只要把角化成元,所以只要化谁就行了?在再三提醒之下,学生才想到把2角化成了0.2元,再把0.2元和1元合成1. 2元。
这里学生的思维挫折点怎样打开才好呢?
这三题的呈现是有我的意图的,第一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又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可是孩子为什么没有把第一题与第二题的关系联系起来呢?原先我出示的橡皮是0.2元,后来觉得好像不符合生活实际,就改成了0.6元。如果没有改动,学生在说第
二题的意义时,应该很自然的就从第一题迁移过来,先把2角转化成了0.2元,再与1元合成1.2元。
从第一题的0.2元到第二题的1.2元,虽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可是学生通过暗示对比却会心有所悟。所以,在知识的分层教学时,我们要关注知识之间的正迁移,使学生利用迁移能更轻松地解决新问题。
3、高效课堂,要充分用足教材
可以说,教材中每一道练习题,它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它的价值,把每一题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在《认识小数》这节课中,有这样一组练习题:
学生完成后,我追问:在这个图中,你还找到了哪个小数?学生一下子想到了空白部分可以用0.7表示。这下子,学生的思维喷口一下了打开了。在第二题和第三题中,学生积极地寻找不同的分数。尤其是第二题的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都可以表示为0.5,学生的理由是因为它们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5/10,一下子找到了小数意义本质内涵。
4、高效课堂,要关注知识的延伸
我们引导学生某一类知识时,不仅要关注当下的知识,而且要关注到知识在今后学习中的延伸。
在这一条数轴上寻找小数时,我先呈现的是0到1这一段,让学生理清0.1在哪里,再呈现1之后的部分,让学生理解数轴上1.2的含义。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填空汇报。
之后,我又问:你还能在数轴上的0和1之间找到哪些小数?在1和2之间呢?2和3之间呢?如果继续延伸,还会有哪些小数?
随着这一组问题的不断追问,学生的视角伸向了更远处的小数,知道了小数个数是数不清的,还有我们现在没有学到的小数,为以后继续学习小数的知识留下了思维的空间。
5、高效课堂,要留给学生独立作业的时间
在本节课上,我没有来得及给学生作业的时间。其实,课堂作业是课堂的一部分,那是学生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安静地思考问题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发现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需要改进,哪些学习习惯值得推广。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借此机会再扶一扶,虽然只是几分钟,却能体现学生的整体学习风貌。
课堂教学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既要重视建构的意义,又要重视应用。只有
建立完全的“学生中心”,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