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我国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魏丹霞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为一个跨学科课题.目前 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讨论,并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有些 学者采用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有些学者从新的视角来研究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实际,讨论如何在教 学中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双赢”.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的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以对 语言和文化关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国外对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 产生_『很多较为重要的理论,如沃尔夫假说和前苏联的语言 国情学,这些对我国关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梳理我国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 研究成果 我国埘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 代,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从词语的涵义方面探 讨r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国内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滥 觞。继而兴起了多种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也产生了几 个流派,如“双向交叉文化语言学派”,“全面认同文化语言学 派”和“社会交际文化语言学流派”(束定芳,1996),以及多个 学科分支,如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方言语言学等。这些研 究证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错综复杂,对其的研究具有跨学科 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些结 论不仅不互相冲突,而且从不同的方面完善了对语言和文化 关系的研究。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定义 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明确何为语言.何为 文化。“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 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 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 [具”(束定芳,】996)。关于语言的定义争议不大,但关于文化 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国内外有两百多种定义。季羡林先生 (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 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 的,就叫做文化。” (二 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上文已提到,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 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顾嘉祖(1998)曾说:“任何对语言三 要素的研究与使用语言的人分离开来,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研 究语言 要素.我们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大前提 下,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包含关系 这是一一种较被认同的观点,也是较为折中的观点。王魁京 (1993)、束定芳(1996)和杜道明(2008)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 为:“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 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杜道明,2008),“二者 的概念有大小之分,有包容与被包容之分。”(杜道明,2008) “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它是人类文化总体的组 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媒介。”(王魁京,1993)即语言是 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反映与工具关系 还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这是语言 与文化的反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束定芳,1996),这 是语言与文化的工具关系。但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大家 逐渐注意到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刘君涛(2000)指出:“我们不 能把语言简单地看成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 与文化的关系不可能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杜道明 (2008)则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够全面,他主张“语言是 文化的凝聚体”这一说法。传统的反映和工具的关系倾向于认 为文化重于语言,而刘君涛(2000)和杜道明(2008)则认识到 语言也会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语言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语 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决定关系 戴昭铭(1996)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值得采纳。他在《文化 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言和文化谁产生谁.谁决定谁和谁影 响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值得、 不必要也不可能求得一言以蔽之的解答。”这就提醒我们不能 简单地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还有学者是从具体的方面来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 王魁京(1993)是从语言的各个平面研究了其与文化的关系, 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与文化的关系.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是有指 导作用的。戴昭铭(1996)则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和语言的关系 进行了论述,他从思维、哲学、政治、宗教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探 讨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 有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注意到了要在外语教学 中重视文化教学.认为“学习语言.一方面要学习规范的语言, 另一方面要学习正确地运用语言”(王钟华,1991)。进入新世 纪,研究者更是从国家的战略高度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 化教学的重要性.指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是随着我 国国力增强而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及对外汉语 教学学科深入拓展,在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 务、新课题”(张德鑫,2001)。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 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的 关系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上文已经提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不同的 文化观,换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与我们文化本体研究 中的文化是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更多地是从交际 的角度、实用的角度来研究的。对此,周思源(1992)在《论对外 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中较早地作了论述。他认为:“我们建立 的文化观念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教学,以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 的提高为取舍标准。”如果我们把语言中包含的任何文化知识 都毫无遗漏、不加取舍地传授给学生,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处 处都是文化,语言教学受到冲击的困境”。对此,张占一(1990) 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所谓知 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 墨 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 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 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 因素” 但是这种分类的问题是内涵不够清晰.其中的“不直接 影响”、“直接影响”很多时候是因人而异的,会出现一种文化 知识既属于“知识文化”。又属于“交际文化”。周思源(1992)提 出学生的五种需求,也就是要从学生的需求来对语言教学中 的文化知识进行取舍和分类.内容比较宽泛.没有提出具体的 分类标准。但其后的葛中华(1994)进行了“语言文化”与“超语 言文化”的划分。“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对对外汉语教学中 的文化因素进行考察和研究”。此种分类完善了“交际文化”与 “知识文化”的分类,也就是说这样的划分更为细致,“避免了 ‘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在外延上前者包容后者、在内涵上 也含混不清的情形”(葛中华,1994)。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据此来进行文化大纲、文化教材的编写。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要分阶 段来研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不同的。 张占一(1990)、王钟华(1991)和王学松(1993)等都不同 程度地提到了在语言教学中要分阶段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 系,基本上认为在初级阶段要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 辅,同时文化教学内容为“知识文化”或称为“物质文化”,如 “春节、贵姓”等当中包含的礼俗文化,“四合院、紫禁城”等当 中包含的建筑文化,“菜系、旗袍”中包含的饮食服饰文化,以 及“京剧、唐诗”中包含的文化艺术文化都可以在初级阶段介 绍给留学生。在中高级阶段要加大文化的输入,而且输入的是 “交际文化”或称为“精神文化”,如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可以 在这个阶段介绍给学生,但要注意“适量”,在这个阶段也不能 放松语言教学。吴仁甫和徐子亮(1996)从定量、定性的角度提 出:“对外汉语教学包含基础汉语教学、交际文化教学和知识 文化教学,这三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位置不是并列的, 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基础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它是首要的。”“交际文化教学和知识文化教学也不能 平均使用力量,重心应偏向于交际文化教学。”就三者的关系, 作者给出了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宝塔, 基础汉语是塔基和塔座,交际文化是塔内由下而上的楼梯,而 知识文化则是塔尖。”并且进一步提出基础汉语教学是“无中 生有”.指在初级阶段要把语言技能方面最基本的语音、词汇 语法知识教授给学生;交际文化教学是“雪中送炭”,是指把交 际中常用的文化内容讲解给学生。如汉语中有时不直接拒绝 某人.而是采用较为含蓄的“拒绝”的代名词:“以后再说吧。” “我们再考虑考虑。”等等,留学生了解了这种交际文化既可以 听懂别人“拒绝”的意思,又可以用这些词语委婉地拒绝别人。 知识文化教学是“锦上添花”,指把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 面的文化介绍给留学生,使他们对中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本 文认为.此项研究将语言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得很 透彻,但这里沿用了“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分类,在概念 的外延上还是有所不清。 这方面最新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是李枫(2010)的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一文,文章中论 述了文化因素分阶段处理的必要性、依据、原则和策略,比较 完整。但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也发现,不管是以前的成果 还是现在的成果.在论述方面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或者说是从 大的方面提出一些原则,研究得还不够细致和深入,这可能也 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驳杂有关。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大 分阶段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力度,将研究引入更深、更细的 方向.完善对外汉语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我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研究进行 了梳理,分析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如包 含关系、反映和工具的关系、决定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各个层 面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应该从多角度来研究语言和文 化的关系。不应将两者的关系绝对化和单一化。进而梳理了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 化,以及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从这些研究成果中 我们发现,这些研究都比较宏观.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将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细化和量化.为教学提供 有利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J].汉语学习, 1992,(1). 『2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8 年冬之卷. 『4]葛中华.文化考察的新视角:语言文化与超语言文化 [J].汉语学习,1994,(3). [5]顾嘉祖.语言与文化——永恒的跨学科研究课题[J]. 外语研究,1998,(4). 『6]季羡林.西方不亮,东方亮——季羡林在北京外国语 大学中文学院的演讲[J].中国文化研究,1995(冬之卷). [7]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8]刘君涛.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J].外语研究, 2000,(1). [9]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束定芳.语言・文化・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1988,(2). 『l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 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12]王魁京.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13]王钟华.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关 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的思考[J].世界汉语 教学。1991,(1). [14]王学松.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层次[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15]吴仁甫,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 学的“位”与“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4). [16]张德鑫.润物细无声——论对外汉语教学与汉学[J]. 语言文字应用,2001,(1). 『17]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 究,1990,(3). [18]周思源.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J].语言教学与 研究,199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