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179.一182 Acta Agricuhurae Jiangxi 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许雅捷,吴小根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该文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基于淮南旅游发展的现状,以游客问卷调查和网络搜索两种方式得出游客对淮南市 旅游认知的调查结果,并且从旅游地和旅游者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提升其旅游形象的策略,以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业 提供借鉴。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淮南市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1)09—0179—04 Research on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Tourism Image of Resource—-type Cities ——Takillg Example for Huainan City in Anhui Province XU Ya-jie.WU Xiao—gen‘ (College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虮jing University,N蚰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Huainan city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ainan city,the visitors perception of Huainang tourism Was survey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web searches.Then hte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its tourism image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visual anSle of sishtseeing site and tourist,for hte sake of provi・ 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resource—type cites. Key words:Resource—type city;Tourism image;Promotion strategy;Huainan city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职能分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 发展旅游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 别,具体是指有40%以上的劳动人口以直接或间接方式 途径。 从事同种资源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资源型 1淮南市旅游发展概况 城市的共性问题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 1.1淮南市旅游资源条件旅游资源是旅游形象的重 发展相对停滞、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通过转型发展 要前提,是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与提升的基础。淮南是一 调整产业结构是资源型城市保持健康、繁荣、可持续发展 个典型的以煤炭工业立市的资源型城市,地处华东腹地, 的必由途径。国外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把旅游业作为接续 淮河之滨,是安徽省北部的重要城市。不仅拥有着“三 产业发展并取得了成功,如玻利维亚的金矿城市波托西、 山(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鼎立、三水(淮河、高塘湖、 加拿大的金矿城市道森、南非的钻石矿城金伯利等 。 瓦埠湖)环绕”的秀丽自然环境,以及“刘安故里”、“道教 这些城市通过保留重要工业遗迹、提升环境质量、转变城 圣地”、“豆腐之乡”、“楚国旧都”等源远深厚的人文条 市形象、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发展旅游业的做法,为我国 件,还被称为“华东工业粮仓”,保留有大量煤炭工业遗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以及提升旅游形象提供了良好的 迹和现代化生产设施,为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 范例。 础。笔者认为,淮南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4大类:城市休 淮南是一个典型的以煤立市的资源型城市,早在明 闲类旅游资源、文化体验类旅游资源、生态度假类旅游资 清时期淮南就有煤炭开采历史。近年来,由于技术进步 源和工业体验类旅游资源。 等原因,更是进入了煤炭开采的“黄金时期”。根据2004 1.2淮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淮南旅游业发 年和2010年《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 展状况,从客源市场接待总量的年际变化(图1)可以看 知,2010年淮南原煤产量达到8110万t,是2004年原煤 出,淮南市旅游基本保持逐年增长势头,客源市场不断拓 产量(3749万t)的2倍多。然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随 宽,客源量持续增加,2007年以来呈现出跳跃式增长趋 着开采速度的不断加快,煤矿资源储量不断减少,同时, 势,客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也13益恶劣,地面塌陷、土地破坏、废 602万人次,是2003年游客量(172万人次)的3倍多;旅 渣石堆积等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旅游业是永远的 游总收入实现26亿元,是2003年旅游收入(7.82亿元) “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大力 的3.3倍。“十一五”期间,旅游接待平均增长率在20% 收稿日期:2011—07—15 作者简介:许雅捷(19B6一),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吴小根。 180 江西农业学报 23卷 以上,从发展时段来看,淮南市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基本呈 重要的意义,通过统计可以看到旅游者获取淮南旅游信 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息的途径(图2),有近一半的游客是通过电视、广播知道 随着淮南市外部交通网络的Et渐完善,省内沿江高 的。单从媒体渗透和影响力角度来说,电视是目前最有 速、合铜黄高速、宁合、省内城际铁路等道路建设也会推 效的传播媒介,在对淮南旅游形象的传播过程中,电视、 动各旅游地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京福高铁预计将在 广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通过亲友介绍,约 201 1年年末通车,高铁的开通将缩短各城市的距离,进 占1/4,其他途径占很小比重。由此可见,代表口碑效应 一步扩大淮南市的客源市场范围,促进其旅游市场的繁 的个人信息来源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的效用较弱,所以旅 荣,为淮南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煤炭城市形象 游景点本身魅力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媒体的 很难适应旅游业快速增长的现状,面临着如此广阔的发 异军突起,网络对旅游形象的传播,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 展前景,对外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才能抓住机遇,迎接 响格外突出,从调查中得出网络的贡献不到10%,可以 旅游业的大发展趋势。 看出淮南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年轻人中影响力偏低。 6OO l500 、 一< 400、 播、电视的宣 300 传.46.67% 熄 200鲻 100 0 2uU3 2U【}4删5 2006 2 7 2u【)8 r2U 2.UlU 年份 图1淮南市客源市场接待情况 图2获取淮南旅游信息的途径 ・ 1.3淮南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演进一个城市的旅 2.1.2游客对淮南市旅游景点的感知 在“听说过的 游形象既是对其本底元素,如区位条件、历史条件、自然 旅游景点”与“实际到访”的景点中(图3),八公山的选 资源的概括,也是城市旅游营销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全新 择率遥遥领先于其他景点,几乎所有游客都听说过八公 描述。淮南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一直致力于扭转 山并到过八公山旅游,这与八公山本身是一座文化名山, “煤城”的形象,将“新”淮南作为口号,刺激城市转型发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关。像上 展。2003年《淮南市旅游总体规划》将淮南市旅游形象 窑森林公园和焦岗湖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景区也有一 定位为“八公山下古文明,中国生态能源城”,这一形象 定的知名度和到访率,显示出淮南生态旅游产品也已初 鲜明的向外展示出淮南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八公山,展 具规模。而淮南市其他景点的知名度及游客到访率均较 现出淮南城市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2010年淮南总体旅 低,像淮南当地正在努力打造的淮河风情游线路的主要 游规划修编时提出淮南新的旅游形象——“动力之城, 景点——峡山口等还少有游客选择。淮南市旅游景点 阳光淮南”,相对来说,更能表现出城市活力及城市特 中具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只有八公山景区,这种一 征,更具标识性与亲和力。淮南的旅游规划一直致力于 家独大的局面显示出淮南市处在旅游开发的初期,旅游 突出新能源城市这一特色,但是在对淮南旅游形象的描 形象缺乏有效地宣传与营销。 述中,也显示出个性不足、品牌模糊的缺点。 l00 2淮南旅游认知调查分析 80 本文采用游客问卷调查和网络搜索2种方式,并通 60 过进一步分析,得出游客对淮南市旅游认知的调查结果。 鑫40 2.1游客对淮南旅游认知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本研究 2O 设计的游客问卷以结构法的量化评测为主,于2010年7 0 月中旬,在淮南市八公山等有代表性的景点,按照随机抽 样的原则,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 份,回收121份,有效问卷121份,问卷有效率为 图3淮南市各旅游景点知名度与到访率 93.o8%。经过整理分析,可以得出游客对淮南旅游的认 知情况。 2.1.3游客重游意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 2.1.1游客对淮南旅游形象的认知途径获取旅游地 感将直接导致后续的旅游行为。当游客持有对旅游目的 有关信息是旅游者感知旅游地形象的第一步,具有至关 地正面评价时,会称赞该旅游目的地并增加重游几率,对 9期 许雅捷等: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181 该旅游目的地产生一定的个体偏好;反之,当游客对旅游 目的地产生负面口碑评价时,不仅会从根本上杜绝该地 的旅游品牌还未深入人心。另外,“煤城”依然是淮南的 标签之一,而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煤炭生产地往往是空 气污染严重,不适合进行休闲旅游活动的,这一看法在一 定程度上不利于淮南旅游的发展,因此,淮南要改变单一 的“煤城”形象,树立其旅游品牌,必须要提高旅游资源 的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以新的形象来感召和吸引游客。 的重游,同时也会以口碑传播的方式影响自己周围的不 同个体和群体,这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及未来的发展会造 成重大的损害 。在对淮南游客的问卷调查中(图4), 有61.67%的游客有意愿如果有机会会选择重游淮南, 30%的游客没有重游的意愿,说明整体看来游客对淮南 3淮南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在淮南城市转型发展的今天,突出的、良好的旅游 形象定位无疑是城市由资源依赖型向休闲服务型转变的 旅游形象较为满意,但也有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助推力。从旅游地层面来讲,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对本 身的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整合提炼、有选择性地对旅游者 愿意.61.67% 进行传播的意念要素,它是旅游地进行对外宣传的代表 性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旅游地自身的主观愿 望,是旅游地希望旅游者获得并形成的印象。从旅游者 层面来讲,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或实 图4游客重游意愿分布图 地经历所获得的旅游地各种要素资源所形成的意念要素 2.2淮南相关旅游信息的游客网络关注度分析通过 的集合,是旅游地的客观形象在旅游者心中的反映 ,因 此,可以从客体(旅游地角度)和主体(旅游者角度)两个 关键字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旅游目的地信息,已经成为很 方面来提升淮南旅游形象。 多游客关注目的地的主要方式,因此,配合实地问卷的调 3.1基于旅游地角度对淮南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查分析,选择网络关注度,在更广层面上来研究淮南旅游 3.1.1 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品牌形象从对淮南游客认 形象。关键字相关网页数量,可以作为该关键字所代表 知的调查中可知,在作为旅游形象载体的景区景点中,只 的旅游资源的网络信息关注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 有对八公山景区有较高的感知,而对上窑森林公园、毛集 2011年第一季度互联网数据资讯,百度、谷歌两大搜索 农业生态旅游、潘集煤矿等其他景区的感知微乎其微。 引擎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5.8%和19.2%(数据来源于 并且从游客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显示出淮南虽然拥有众多 易观国际・Enfodesk)。根据其市场占有率,可以按以下 旅游资源,但高级别的景点偏少,难以满足对游客休闲游 公式得到旅游资源相关网页数量指标的综合得分。 憩的需求,因此,一方面在以八公山作为淮南主打旅游品 l:P b XQb+P gxQg 牌进行宣传时,整合相关道教文化、汉代文化和豆腐文 其中,P 、Pg分别为百度和谷歌的网页信息量,Q 、 化,突出八公山在淮南旅游形象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 Q 分别为百度和谷歌的市场占有率,其他搜索引擎忽略 面,对其他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开发、增 不计。 强管理水平,提高景区景点的有利形象 ,从而带动品牌 表1相关网页数量比较 建设,提升淮南整体旅游形象。 3.1.2挖掘历史文化,改善城市形象淮南是一个古老 的城市,淮南因位于淮河南岸且为古淮南国属地而得名。 早在五千年前,禹在治水时便在此留下了足迹。汉代淮 南王刘安受封于此地,著书立说,研究道学方术,始创豆 腐之法。其历史久远,人文积淀厚重,积数千年之沧桑, 可以用“五古相继”来形容——古战场(淝水之战,距今 1600多年)、古窑址(唐代7大瓷都之一寿州窑,距今 1400年)、古茅仙洞(始建于西汉,距今2100年)、古化石 群(须腕动物和环节动物化石群,距今约10亿年)、古墓 葬(黄歇墓、刘安墓等)。 区域形象是一个地区文化脉络的内在体现和当地 通过表3可以看出:淮南子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这对 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表现的有机结合,应当突出名人、 于淮南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很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八公 名山、名书、名典故的特点,强调淮南子、豆腐、八公山等 山、淮南煤炭、淮南豆腐等的关注度也较高,而其他旅游 的标志性地位,充分彰显能源之城的人文底蕴,用文化的 资源的关注度则大大低于前者,表明其人文、休闲、生态 特质赋予旅游生动的灵魂,将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 182 江西农业学报 23卷 文化旅游产品优势,实现以文化促旅游的目标。 3.1.3借势“煤城”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淮南具有悠 南的旅游形象。另外,要充分重视网络对旅游形象营销 的重要性,提供真实、详细的旅游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 各界对信息的需求。利用各种媒体,向外界传播密集、清 晰、完整的信息,使影响力达到最大化,激发潜在游客的 旅游积极性。在密集的宣传中,扩大淮南旅游的影响范 久的煤炭开采历史和完整的煤电一体化产业链。淮南煤 矿的发源地大通,具有近百年的开采历史。因地下煤炭 资源日益枯竭,大通矿和九龙岗矿先后于20世纪70年 代末和80年代初报废。大通区拥有大量淮南早期煤矿 工业遗迹及相关设施(如九龙岗火车站、万人坑、秘密水 围,推广其旅游形象。 4结语 以淮南市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牢、站后碉堡等),它们见证了淮南煤矿早期的发展历 程,是寻找淮南煤矿的记忆,能够充分了解淮南煤矿乃至 整个淮南市历史的重要旅游资源。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 天,人们对探索煤炭开采及煤电一体化运行过程的愿望 越来越迫切。淮南矿业集团的地下矿井井筒深、井型大, 充满神秘色彩,煤炭的开采体系、矿井提升、井下运输、通 风方式都可作为具有吸引力的神秘莫测的煤炭工业旅游 项目。 “煤城”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淮南的身份之 一,但可以变害为利,在今天发展工业旅游,一方面能够 将过去工业发展中遗留的一些遗迹很好地保护和开发, 减少环境治理和设备设施处理的成本;另一方面又开辟 了新的旅游资源,对总体旅游资源不甚丰富的淮南具有 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彰显淮南新能源城市的城市 个性。 3.2基于旅游者角度对淮南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3.2.1针对不同目标市场,设计淮南旅游形象宣传口号 游客会根据自身的旅游动机收集不同的旅游资料,增 加对目的地的了解,而其旅游动机也会随之改变。一个 具有号召力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将会对游客产生强大的 推动作用。 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淮南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 大部分景点和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不为游客所知,所 以,制定与旅游形象一致的宣传口号会使淮南旅游形象 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人心。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对省 内、长三角地区等综合分析后,设计地方特征明显、具有 感染力和有针对性的形象宣传口号,促使淮南旅游形象 在各个目标市场的形象更加鲜明,更能激发游客旅游的 欲望。 3.2.2营造人性化旅游环境,树立人格化形象休闲时 代的到来,游客的焦点不再仅仅聚集于观光游览,而是寻 找一种休闲放松的感受,因此,设置家园式的旅游服务窗 口,注重细节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设计,让游客真正有 宾至如归的感受,引起游客对淮南旅游形象情感上的认 同。这样才能让公众获得额外惊喜的情感体验,从而在 其内心深处占据不可撼动的人格化形象 。 3.2.3加强密集宣传,树立淮南旅游形象密集强化是 一种不断加强资源型城市旅游新形象的策略 。充分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光盘和印刷品等传播媒体进 行各种类型的广告宣传,面向各级客源市场大力宣传淮 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压力,而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 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类城市转型中促进经济结 构调整、转移就业、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要求。在发展旅 游业过程中,资源型城市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旅游发展条 件和现状的前提下,努力塑造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形象新 “名片”,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城市旅游形象是人地互动的结果 ,可以从旅游地 与旅游者两个角度来考虑提升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一 方面,要立足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历史文化脉络、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个性”等;另一方面要结合对旅游者 的宣传沟通,努力获得游客对资源型旅游城市的心理认 同。由此本文围绕旅游地角度提出整合旅游资源、挖掘 历史文化、借势“煤城”特色,从旅游者角度提出旅游形 象口号设计、营造旅游环境、密集强化宣传等几点措施, 进一步提升淮南的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章锦河,陆林.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J].人文地理,2001,16(1):16—19. [2]Michael Pretes.Touring mines and mining touris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O2,29(2):439—456. [3]白凯,郭生伟.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 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为例[J].旅游 学刊,2010,25(1):53—58. [4]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 游学刊,2002,17(2):63—67. [5]Tapachai N,Waryszak R.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reneifcial image in tourist destination selec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 search,2000,39(1):37—44. [6]吴红霞.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 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7]张金山.浅析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营销策略:以焦作为 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9):76—72. [8]侯钰钰.城市旅游意象建构与媒体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2009. [9]夏学英.论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J].经济地理,2(102,22 (5):620—623. [1O]侯兵,黄震方,尚正永.基于城市意象变迁的城市旅游形象塑 造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O09,29(12): 2O12—2O17. (下转第187页) 9期 杨瑞华等:苏中地区专业镇城乡规划一体化研究——以东台市溱东镇为例 187 区幼儿园,达到小学在中心镇区5 min时距覆盖范围,小 的增长极,既是农村城镇化的载体,又是推进城乡统筹发 学在镇域范围内15 min时距覆盖范围。保留原成人教 展的优质节点。针对溱东不锈钢专业镇的发展特点和现 育学校,原地拓建新区就业服务培训中心,并在每个农村 行规划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提 社区设置一个就业服务网点。 出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分别是统筹城乡空间布 3.2.4.2卫生服务溱东镇目前有1所中心医院和3 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 个村卫生室,考虑到专业镇的产业壮大对外来人口的吸 乡公共服务和统筹城乡生态环境,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 引及溱东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规划 引导和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城乡关联度,改变城乡分离的 分别在镇北新区和老镇区生活区设1所中心医院,每个 管治思路。 农村社区配备一个社区医院。继续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1]石忆邵.专业镇: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路[J].城市规划, 3.2.4.3文化服务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 2003,27(7):27—31,60. 制,保留原文化站,沿环湖路和志青河增加3处文化娱乐 [2]沈静,陈烈.珠江三角洲专业镇的成长研究[J].经济地理, 用地,将街头绿地和公园作为开敞活动空间,丰富人民的 2005,25(3):358—361,382. 文化生活。 [3]余国扬.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专业镇[J].热带地理,2008,28 (2):134—138. 3.2.4.4社会保障2010年,溱东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普军,阎小培.专业镇经济模式的形成机制、特征与发展策略 人数为22355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9%;新型农村合作医 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3):26—30. 疗参合人数39100人,参合率85.1%;“五保户”集中供 [5]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集群化 养率95%。社会保障工作总体形势较好,后续工作的重 成长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4,5(3):49—55. 点是继续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 [6]王琚.广东专业镇的类型与演进[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35—40. 3.2.5统筹城乡生态环境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思想 [7]方中权,余国扬.我国专业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开 将城镇作为发展中心,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 ’ 放导报,2005(4):109—110. 护,忽视对农村地区环境的保护和整治,此外由于专业镇 [8]沈山,田广增.专业镇:一种创新的农村小城镇发展模式[J]. 生产特点所致,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东姜 农村经济,2005(1):92—95. [9]曾庆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研究[J].商业时代, 堰河、汪北河等水系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规划将 2011(8):84—85. 镇区和农村社区纳入整体保护体系,将镇域划定为镇区 [10]邹军,刘晓磊.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1997 生活区、农村社区、工业区、混合区、仓储物流区,通过不 (1):14—1 5. 同环境功能分区的生态控制指标的划定,逐步改善专业 [11]杨德智,张卫国.山东省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 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小城镇建设,2010(7):38—42. 4结语 。 [12]颜仁,陈云.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的路径与方法[J].小城镇 建设,2010(5):41—45,54. 专业小城镇作为“十二五”发展期中市域、县域经济 (上接第182页) [15]郑斌,刘家明,杨兆萍.资源型城市工业旅游开发条件与模式 [11]杜莹莹,吴小根.盐城市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和定位分析 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10):188—193. [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63—167. [16]毛旭明,杨庆媛,刘敏,等.矿区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SOWT [12]朱晓辉,段学成.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研究:以安徽淮南为例 分析:以四川省嘉阳煤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8(2):216—219. (10):958—960. [13]Kotler P,H Barich.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 [17]张耀军,成升魁,闵庆文.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旅游资源开发: m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1,32(2):94—104. 以铜川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44 [14]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 —48. 经济地理,1999,19(3):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