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型: 新授课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词中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初步认识词的特点,感受词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对重点词句的分析中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画面,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词作者对丰收年景的企盼;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准备:
让学生提前搜集辛弃疾的简介资料; 老师准备ppt课件 时间:
1节 板书: 宋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情
乡村夏夜舒适喜悦 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导: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唐诗,那你们知道宋词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另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2、.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理解词义;
3、反复诵读,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情感。 三、了解宋词,揭示诗题,认识词人 1、课件展示课文内容
导:快速浏览一下,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吗? (1)、学生自由说。 (2)、课件出示:词的知识 2、读课题并质疑: 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事件主人是谁?
3、说一下你对此人的了解。你们对他了解真全面,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他的词。
四、自学提示一
根据老师标注的小节线,自己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
(3分钟后展示) 1、学生自学并反馈。 2、老师指导读。 3、配乐诵读。
结:读这首词,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相信你们会
越来越喜欢这首词,而且也会用美妙的语言来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五、自学提示二
反复读词的上阕,借助注释、插图,并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感受。
思考:词人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分钟后展示) 1、学生依据提示自学。 2、反馈并引导:
词人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借助你感官的看、听、闻,说一说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A、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引:明月升起惊醒鹊儿,鹊儿飞离树枝,引起树枝摇曳;清风吹来,传来阵阵蝉鸣。作者看到这美景不禁轻吟——(引读前两句)
B、在农业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丰收意味着全家人一年的温饱无忧,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稻田里的青蛙或稻田的主人,你会说些什么?
引: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他自号“稼轩居士”,“稼轩”就是使农家收获耕种的意思。此刻闻着这扑鼻的稻花香,他应该什么心情?读出你的感受。男生们,让我们也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发出丰收的企盼——(引读后两句)
结:同学们,这儿的写景其实是侧面烘托。词人用夏夜特有的声音来渲染欢乐的气氛,而这些声音也反衬出夏夜的寂静。让我们再次
齐读,感受作者以动写静的匠心独运。——(引读上阙)
过渡:真美,词人沉醉在清幽的夏夜中,沉浸在丰收的巨大喜悦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
六:自学提示三
自由读词的下阙,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同组交流读书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讨论,如果讨论后还不理解,请提出自己的问题。
(3分钟后展示) 1、学生依据提示自学。 2、反馈:
(1)、在下阙的描绘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处在这种环境中的词人心情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引: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少来暗示乌云密布,增加了美感。雨两三点,不紧,舒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极为逼真。而倒装的语句更写出了作者避雨的慌张与着急。女
生们,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作者构思的巧妙,读——(下阙前两句) (2)、就在这时,(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熟悉的茅店为什么就找不到了呢?
课件展示:1、道路弯曲,林木茂盛; 2、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巨大喜悦 中。
“路转溪桥忽见”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读出你的感受。
结: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要啥有啥的惊喜,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到。想象一下词人看到旧时茅店时的状态?请用朗读来表现这种状态。
同学们,让我们来集体分享这份惊喜——(引读下阙) 七、本课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感受到词人对乡村夏夜和丰收景象的精美描述,感受到他对丰收年景的企盼以及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那份热爱。最后,让我们听一首歌曲,以另外一种方式再次感受作者眼中之景,胸中之
情。(播放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八、作业
根据对本课的理解,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为依据,想象画面,写一篇“山村夏夜”美景图,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
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这首词虽然内容不算太深奥,但文中所表达的诗词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分析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时,我及时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等。结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想象、表达;当学生想象有障碍时,就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体会。另外我以“读”字当头,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结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十分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