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语兼具动宾和动补双重性的混合构式

汉语兼具动宾和动补双重性的混合构式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9 年 9 月 第 42 卷第 5 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中图分类号:H04

September 2019Vol.42 No.5文章编号:1004 - 5139(2019)05 - 0013 -10 文献标识码:A汉语兼具动宾和动补双重性的混合构式”程杰I,石毓智▽(1.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1 ;2,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摘要:本文运用“模糊集合”这一数学概念,来确立汉语中的一种混合句式,即兼具有动宾和动补双重特性

的语法结构。这种混合构式的外在形式是动宾结构,而其语义关系则与动补结构相同,在其形式和意义双重

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语法构造。动宾结构排斥其他受事宾语,这个被允准的受事论元只 能在谓语之前出现,诸如把字句、被动句、话题结构、受事主语句等都是安排这个受事论元的具体形式。由此

出发可以对学界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餉问题做出简单一致的解释。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语法形式和语 法意义的相互关系问题。关键词:模糊集合;混合构式;动宾结构;动补结构;构式语法The Hybrid Construction of VO and VR in ChineseCHENG Jie , SHI Yuzhi)'2(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China Polytechnic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1, China;2.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Singapore)Abstract: Fuzzy set is a powerful methodology for linguistic studies. By means of this concept, this paper identifies a

hybrid construction reflecting the feat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oth verb-object and verb-resultative. Specifically, the

grammatical form of the hybrid construction is verb-object, but the semantic relation of the two constituents is verb- resultative ,which refer to a causative event like a transitive verb. The causative meaning licenses a patient noun, but the verb・object overt form disallows this patient noun to be used as an object in post-predicate position. There are

several alternative ways to arrange the patient nouns, including the ba construction,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the topica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atient subject construction, which may convey different pragmatic values. The present analysis provides a consistent and unified explanation for some highly controversial issues among scholars.Key words: fuzzy set ; hybrid construction ; verb-object construction ; 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 construction

grammar0.引言构式语法理论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结构与语义匹配的类型到底有多少种?特别是,其

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根据石毓智(2008)等学者的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复杂的, 不是一对一那样简单的关系。本文所讨论的现象如下例所示,作谓语的动宾结构“踢洞”之前还有*石定楓、邵敬敏等先生曾经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澄清了一些概念,特致谢忱。

该行为的另一个受事名词“门”。他把门踢了一个洞。 门被他踢了一个洞。

—处置式—

----被动式—话题结构—

门他踢了一个洞。门踢了一个洞。—受事被动句—

上述现象也被称为“保留宾语”结构,即动词之后带一个名词宾语,谓语之前又出现一个受事

名词。本文将论证,上述现象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句型,既不是处置式的问题,也不是被动式或者其 他句式的问题。汉语中存在一种兼具动宾和动补双重语法性质的构式,其形式是动宾关系,其语

义关系则与普通的动补结构相同,即“动作+结果”。这种语义关系允准增设一个受事论元,然而 汉语有这样一个语法规则,在动宾结构之后不允许再带其他受事宾语,在这条语法规则限制下,这

个新增设的受事论元必须以某种语法手段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1.模糊集合与多值逻辑新的科学思想的提出,往往会全面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美国控制论专家加利福尼亚大学

Zadeh( 1965)提出“模糊集合(fuzzy set)”这一概念,引起数学思想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受其影响

出现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等新的学科,并已在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控制论、人文科学等领域 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一概念也颠覆了古希腊以来传统逻辑学的一条基本规则——排中律。这

条逻辑规则要求,不允许出现这样的判断:“X既是Y又不是Y。”然而,现实世界则存在着大量的

模糊不清的中间状态。数学中的普通集合来自传统逻辑的排中律,下面为普通集合与模糊集合的 定义区别。普通集合:在普通集合里,一个集合必须有明确的界限。对于一个集合,要么属于既定的集合, 要么不属于既定的集合,二者必居其一。例如,A = |x: x2 = 4},那么,只有+2, -2属于这个集

合,即+2 e A.-2 e A,其他的数不属于A。这就是说普通集合,在逻辑上遵循排中律。模糊集合:模糊集合与普通集合的根本区别是,模糊集合的界限不明确,例如,秃头人的集合

就是一个模糊集合,因为“秃头”概念的外延是模糊的,到底几根头发算秃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 限。Zadeh是从一个对象属于某既定集合的程度——隶属度(0 W隶属度Ml)来定义模糊集合的。

对于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可以在[0, 1]之间。普通集合代表的是传统的二值逻辑,而模糊集合则代表的是多值逻辑,两者的区别可以用下 图表示:真

对是

假错非!・

O

50. L

在传统逻辑里,对于一个既定判断,要么是真,要么是假;要么是对,要么是错;要么是是,要么 是非:两者必居其一。一旦出现“模棱两可”的判断就被认为是犯了逻辑错误。然而,根据模糊集

合而建立的多值逻辑,则是可以在[0,1]之间取值,“1”代表“完全属于”,“0”代表“完全不属于”,

“0.5”则代表“一半属于和一半不属于”,等等。二值逻辑只能解释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现象,因为现实世界还存在着大量模糊的中间状态。比 如正常人的头发大约有4万根左右,但是找不到这么特定的一根头发,在它脱落之前是“非秃头”,

脱落之后就变成了“秃头”,即从正常头发数量到秃头是个程度问题。现实生活中,真正一根头发

14没有的人是极为罕见的,被归入“秃头”者的头发多少是不一样的,即它们隶属于“秃头”这一集合 的隶属度是有差异的。现实世界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诸如晴天与阴天、好人与坏人等概念都属

于模糊集合,即使男女性别之间尚存在着天生性别不明的阴阳人。同样,中间状态也是自然语言 的普遍现象。2.自然语言中的模糊现象长期以来,语言学的研究自觉不自觉地受传统二值逻辑的束缚,总是想方设法给某种语言现

象以确定的分类。与模糊集合相关的概念是“典型理论(prototypical theory)\这已在语言学中得 到了应用,比如袁毓林(1995)以此来处理汉语的词类划分问题,然而,这种思想尚未引起普遍的重

视。典型化理论还是在一个集合内部观察现象,而模糊集合则是在不同集合之间探讨问题。首先,名词和动词之间就存在着中间模糊状态。动词一般都可以受副词修饰,能加“了”等体

标记,而名词一般都不可以。然而有一类蕴含时间循环或者时间顺序的名词,则具有动词的这些

语法特征(石毓智1992)。例如:今天已经元旦了。

都大人了,还跟小孩一般见识。他已经大学二年级了。 你都教授了,连这个都不知道。“元旦”背后蕴含着一年这个时间周期的变化,“大人”是从小孩来的,“大学二年级”必须经过 “大学一年级”这个时期,“教授”是从此前的较低职称晋升上来的。一般的动作行为都有时间性,

在这一点上“元旦”“大人”等名词与动词具有共性,所以它们才有动词的语法特征。也就是说,具

有时间发展性质的共同语义特征决定了这些名词与动词的共同语法表现。其次,汉语的形容词和动词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中间状态,所以如何给这两类词划界是个长期

困扰汉语学界的问题(吕叔湘1984:481)。朱德熙(1982=55)认为形容词的最典型特征是前面能够 加“很”,动词的典型特征是后面能够带“宾语”,给形容词和动词设立出以下两个区别标准:凡是受“很”修饰而不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那么,如何处理想、怕、爱、喜欢、害怕、关心、赞成、同意、怀疑、羡慕等这些心理词语?它们既可

以受程度词修饰,又可以带宾语。例如:她很想爷爷奶奶。

他很怕老师。她非常关心别人。 我十分赞成你的观点。心理动词是在同一个用例中具有动词和形容词这双重属性,这与兼类词不同。兼类词指一个 词具有两种或多种词类的用法,但是它们在同一个句子则只能表现出其中一种词类的语法特点。

比如“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中的“丰富”是动词,可以带宾语,但是这里不能为程度词修饰;而“我们 的生活很丰富”中的“丰富”是形容词,可以受程度词修饰,但不能再带宾语。“丰富”这种词属于兼

类,不是同时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性,这与心理动词不同。朱德熙先生设立的标准,就是想方设法对每个词做出个明确的分类。按照朱先生的标准,

“想”“怕”等是动词。其实,这是语言学家给词的人为分类,而语言自身则客观存在着位于动词和 形容词之间的中间模糊现象。从多值逻辑的角度看,客观上存在着动词和形容词的混合词类,可

以说它们对于动词和形容词的隶属度都是0.5。然而在二值逻辑思维方式的束缚下,人们强行把 它们归入某个词类,结果造成扭曲语言现象的结果。这样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有没有像心理动词那样的语法结构,它们兼有两种不同语法结构 的性质?回答是肯定的。下面就来讨论由动补和动宾构成的混合构式。153.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语法性质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是汉语的两种基本语法构式。跟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动宾搭配的语义 关系特别丰富,比如有动作和其作用对象的(打篮球)、动作和工具(吃大腕)、动作和依赖对象(吃

父母)、动作和结果(挖坑)、动作和原因(打扫卫生)等。这种语义关系是个开放类,很难穷尽它们 的类型。同时,汉语语法存在这么一条规则,整个动宾结构不允许再带其他名词宾语①,这一点可

以从动宾复合动词上明显看出来。为了便于理解,来与英语做个简单对比。下面用例中的这些动

词的概念义是及物性质的,本来可以带一个受事名词宾语,因为其内部构词是动宾结构,受汉语语

法规则的限制,这个受事成分只能以别的方式出现,要么作为第二个语素的定语形式出现,要么在 谓语之前用一个介词引入(石毓智2010:59)。我帮过王老师的忙。

*我帮忙王老师o I helped Teacher Wang.约翰跟玛丽结婚了。 我跟王老师见了面。

*约翰结婚玛丽。 John married Mary.*我见了面王老师。I met Teacher Wang.我要与李经理通个话。*我要通话李经理。I want to call Manager Li.“帮忙”从意义上涉及一个受事,然而因为构词上的限制,这个受事不能直接出现其后作宾语 (*帮忙王老师),汉语就采用两种迂回的办法引入这个受事:一是做名词语素“忙”的定语,如“我

帮王老师的忙”;二是用介词“给”在谓语之前引入,如“我给王老师帮忙”。而英语相应的动词help

等都是单纯词,简单在其后加上受事宾语就行了,例如:I helped John。动补结构的典型意义是某种动作导致某人或某物有某种结果,往往涉及人或物的某种变化, 整个构式具有致使意义(causative)。因此,该结构的整体功能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可以带上一个

受事宾语。但需要注意,这个宾语不是动词单独赋予的,而是整个动补短语所允准的。先看英语中 的类似现象,其动补结构可以带上一个附加宾语,因此一些原本为不及物的动词如果用于动补结

构,其后就可以有宾语出现(Goldberg 1995: 180) o例如:He cried himself asleep.

The hammer pounded us deaf.The alarm clock ticked the baby awake. Frank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上例中cry是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是在与asleep组成动补结构后就可以带上

宾语himself,这里的宾语是出现于动词和补语之间。英语还存在另一种现象,动词虽然是及物的, 但是不直接支配所带的宾语,如上例的us并不是pound(敲打)的宾语,而是整个动补结构“pound...

deaf”所带的宾语。汉语动补结构也具有跟英语一样的平行现象。可是与英语相比,汉语动补结构的使用范围要 广得多,出现频率也高得多(钟书能、石毓智2017)o汉语动补结构带宾语具有高度的规律性,如果

补语指的是施事主语的状况,一般不能再带宾语,比如不说“ *他吃胖了烤鸭”,因为补语“胖”指的 是施事主语“他”的属性。可是如果补语指的是受事的状况,动补短语就可以带各种受事名词做宾

语,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具体情况:(一)动词为及物的,动作行为直接作用于受事。补语为不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一般不能直

接跟宾语单独搭配。例如:打碎了一个杯子。

洗净了一件衣服。吃光了苹果。 修好了电脑。双宾结构属于特殊1①*况,其层次关系本文不做深入讨论。16(二) 动词为及物的,但是动作行为不直接作用于受事。补语为不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一般

不能跟宾语单独搭配。例如:吃坏了肚子。 看花了眼睛。

喝穷了一家子。说破了嘴。(三) 动词为不及物的,补语也是不及物性质的,两者都不能单独与宾语搭配。例如:哭肿了眼睛。 哭湿了枕头。走坏了一双鞋。笑疼了肚子。

上述(二)(三)这两类用法,只能理解为整个动补短语带宾语。其实,(一)类用法也可以做这 样的分析,即“一个杯子”是“打碎”整个动补短语的宾语,虽然“打”和“杯子”之间存在动作和受事 的关系。钟书能和石毓智(201刀在汉语中确立出一种特殊的动补结构,动词表达普通的行为动作,补

语则是数量名词短语,表达因为某种动作行为而导致有关人物失去某种东西或遭遇某种事情。例如:这顿饭吃了我八百块钱。 这封信写了我一个晚上。 这道题做了我三个小时。

这辆车修了我一个月工资。

那把椅子坐了我一屁股水。 那只蚊子叮了我一个包。

小王高我一个头。小王多我一把椅子。上述用例的谓语中心与数量补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去掉补语句子就不成 话了,比如不能说“ *这顿饭吃了我”“ *这封信写了我”“ *小王高我”等。这与普通动补结构带

宾语的情况是平行的,比如“哭湿枕头” “笑疼肚子”等都不能去掉补语而成立。上述现象很好地说明语义与语法的相互作用问题。语义上要求某个成分出现,而语法形式又

排斥这个成分,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力量作用下,语言就采用某种迂回的办法来引入有关成分。4.动补结构和动宾结构的混合构式所谓的动补结构和动宾结构混合构式,是指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其语法形式是动宾结构,然而 其语义关系则是动补组合。这可以用下述形式来刻画:语法形式:VP + NP> VP”+NP**语义关系:行为+结果这里的“结果”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包括形状、位置、外观、类属、组成部分等方面的变化。就动宾结构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来看,动作和其作用的对象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对完整自足

的事件,一般不涉及第三个事物,比如“吃苹果”“看小说”“打篮球”等;另一种是必须涉及第三个

事物,比如“打洞” “挖坑”“浇水”等,它们必然影响到另一个事物。上面讲到,动补结构的整个构式表达“致使义”,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可以带一个受事

论元。那么对于“VP柄+NP结采”这种构式而言,它的语法形式属于动宾结构,按照汉语语法规则, 其后又不能再带其他受事宾语;然而它的语义结构则属于动补结构,允准一个受事论元。那么,汉

语就采用其他语法手段来安排这个受事论元,因为语用表达上的差别而选择不同的具体句型,但 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必须出现在谓语之前。这种动宾与动补所组成的混合构式与普通动补带宾语构式之间具有平行变换关系。“她哭湿 了枕头”可以根据语用需要分别变换为处置式(例如“她把枕头哭湿了”)、被动式(例如“枕头被她

17哭湿了”)、话题结构(例如“枕头她哭湿了”)、受事主语句(例如“枕头哭湿了”)等。因为“哭湿” 之后没有其他名词宾语,所以可以直接带“枕头”作宾语。同样,“VP行为+NP结呆”混合构式所允准 的受事名词可出现在所有这几种句型。下面所举用例主要参照吕叔湘等(1999),朱德熙(1982),

蒋绍愚(1999)、黄正德(2007)、施春宏(2015)、玄坍(2017)等。(一) 处置式。把字句只是安排混合构式所允准的受事名词的众多方式之一,这种构式蕴含着

强烈的及物性,即对相关受事具有很强的处置意义,所以把字句是常见句型。然而必须认识清楚, 这个受事名词既不是所谓的轻动词“把”赋予的②,也不是谓语补语的“轻成分”赋予的③,而是由整

个混合构式所赋予的。把杂志翻了几页。把衣服脱了 一件。

把公鸡拔了毛。把他免了职。把指头擦破了一点儿皮。把他当作自己人。

把事情的经过写了一篇报道。把衣服改了个样儿。 把纸操成一团。把钢笔还你。把这件事告诉他。把门上了锁。 把炉子生上了火。把瓶里装满了水。把伤口涂点红药水。把书签了名。(二) 被动式。所允准的受事名词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语,有关的施事则用被动标记“被”“叫”“让”

等引出。被动句强调的是受事名词作为谈话对象的地位,同时也相对减弱了其被处置的意味。小鸡被黄鼠狼叼去了一只。 我被他吃了 一个“车”。 窗台被工人们刷了绿漆。窗户被大风吹坏了一扇。 衣服被树枝挂破了一个口子。地上被人泼了 一摊水。手指叫刀子划破了皮。三张票叫他拿走了两张。

屋里叫你搞成什么样儿了!窗口叫大树拦住了阳光。(三)话题结构。当去掉被动标记后,上述句式就转化为话题结构。话题结构是一种有标记的 结构,只能用于句子层面,不能进入句子做定语从句等。而被动句则是一种无标记的结构,可以用

于句子和从句这两种层面(详见石毓智2010:31 -39) o杂志他翻了几页。 衣服他脱了 一件。衣服我改个样子。

这件事我告诉他。门我已经上了锁。

书我已经签了名。炉子他生上了火。 瓶子他装满了水。苹果他吃了一个。 毛线他织了毛衣。青椒妈妈炒了肉。

面他揉了馒头。钢笔我还你。

钱我给老王。(四)受事主语句。朱德熙(1982:188)指出,与把字句关系最密切的是受事主语句,绝大多数 的把字句都可以去掉“把”而成立,例如:把衣服都洗干净了 >衣服都洗干净了。请注意,这些把

字句的谓语都是不带宾语的动补结构。上述谓语为“VP核+NP结果”的把字句也都可以做同样的变 换,进一步证明这种动宾结构与普通的动补结构是一样的。例如:② 黄正德(2007)认为“把”是一个轻动词,具有to do的意思,赋予一个受事论元。③ 玄明(2017)认为把字句的谓语具有一个完成义的“轻成分”,它赋予一个受事论元。18杂志翻了几页O公鸡拔了毛。衣服脱了 一件。

他免了职。指头擦破了一点儿皮。 他当作自己人。 衣服改了个样儿。

事情的经过写了一篇报道。 纸揉成一团。这件事告诉他。钢笔还你。门上了锁。炉子生上了火。伤口涂点红药水。瓶里装满了水。书签了名。到底采用哪种方式来安排“ VP存为+ NP结采”允准的另一个受事名词,取决于各种语用因素,诸如 有定性、话题化等都起着作用。关于这个问题,本文不做深入探讨,将另文讨论。5.混合构式的语义组合类型上面分析了如何安排混合构式所允准的受事名词的结构类型,现在来看混同构式的语义类

型。一个动宾结构是否具有“行为+结果”的语义关系,既不取决于动词,也不取决于名词,而是取 决于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从这个角度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种混合构式的性质。(一) 所谓的“领属关系”或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是从两个受事名词的语义关系来观察的,指的是这种用例:“把公鸡拔了毛” “把橘子剥了 皮”等。然而这只是表面的观察,并没抓住问题的实质。如果换为其他动词,句子就不成立了,比

如不能说“ *把公鸡看了毛”“ *把橘子画了皮”等。虽然“看公鸡毛”“画橘子皮”是合乎语法的,

它们之所以不能用于把字句,就是因为“看毛”“画皮”等行为不会对“公鸡”或者“橘子”造成任何 结果。可见有关用法合不合法,取决于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两个受事名词(即所谓的

NP|和NP?)之间的所谓“领属”语义关系。换个角度来看,“把”可以引入领有关系的偏正名词短语,其中很多都不能变换为混合句式。 例如:把这屋子的古玩都卖了。你把我的名字忘了 !*把这屋子都卖了古玩。*把我忘了名字。把山上的人都杀了。把严嵩的古玩摔了。*把山上都杀了人。*把严嵩摔了古玩。上述右栏的例子之所以不能说,是因为谓语的动宾短语并不给“把”后受事带来任何结果。在 物理上,“卖古玩”不影响“屋子”,“忘名字”不影响“我”,“杀人”不影响“山上”,“摔古玩”不影响

“严嵩”。(二) 结果的语义类型混合构式的合法性在于,“VP存为+NP结呆”给谓语前的名词受事所指事物造成某种结果。这种

结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部件丧失、位置移动、外观改变、状态变化、数量增减、动量作用等,而 且这种语义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结果可以兼有多种特征。下面是主要的一些类型。窗户被大风吹坏了一扇。爸爸被急病夺去了生命。—部件丧失—

—部件丧失—

—部件增加—

—部件增加—

把房顶又盖了一个小屋。把门上加了 一把锁。把苹果吃了三个。----数量减少19把衣服脱了一件。 把书还了图书馆。----数量减少----位置移动把歌词用这儿。把壁炉生了火。把小偷绑了两只手。 把那件事写了一篇报道。

—位置变动—

—状态改变—

—状态改变—

—状态改变—

—状态改变—

把篱笆涂了红漆。窗户叫大树挡住了阳光。 把那本书翻了三页。----状态改变----动量作用(三)双宾结构的受事名词前移限制双宾结构的情况很典型,值得单独拿出来谈一谈。如果直接宾语是有定的,则可以用把字句

或者话题结构提到谓语之前,然而间接宾语则不可以。道理很明显,在物体传递事件中,只有直接 宾语所代表的物体涉及物理变化(即位置改变),而表达受益者的间接宾语则不受事件影响。还你钢笔。给我们车。送老师礼物。把钢笔还你。 把车给我们。把礼物送老师。 把这件事告诉他。*把你还钢笔。*把我们给车。*把老师送礼物。*把他告诉这件事。*把他们通知这个消息告诉他这件事。

通知他们这个消息。把这个消息通知他们。上述变换告诉我们,双宾结构的层次关系应该是:[(V + O,) +02]o也就是说,动词与间接宾 语先构成一个结构体,然后再带上直接宾语。从语义上看,传统上所说的间接宾语与动词的关系 更密切,它们蕴含着第三个事物的位移,所以赋予一个受事论元。汉语双宾结构的特殊地方在于,

这个受事论元既可以在“v + o「‘之后出现,也可以在谓语之前出现。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四)主观化的结果状态还有一种结果状态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不涉及真实世界的物理性质改变。这种动宾组合也可 以允准第三个受事论元。例如:把他当自己人。 把怪诞当时髦。

把背包当雨伞。把师傅叫老师。6.混合构式确立的语言学意义本文所讨论的现象,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我们不准备对各个学者的具 体观点的得失做详细的评论。形式主义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设定一个深层结 构,然后给出一个派生的过程;另一种则是设想谓语中有一个轻动词,是这个轻动词增设出一个受 事论元。不论是哪一种思路,其主观臆猜性都很高,缺乏独立的证据来支持,所以很难令人信服。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生成语法学者有一种观点似乎与我们的相似,然而存在着本质的不同。Li

(1990)、黄正德(200刀等认为,谓语之前受事名词(NPJ是动宾结构共带的宾语,即“他把橘子剥

了皮”例子中,“橘子”是“剥皮”的宾语。这是把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混为一谈。“受事”是语义角

色,“宾语”是句子成分,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比如“橘子他剥了皮”中的“橘子”是话题

或者主语,而不是宾语。正是因为动宾结构不能再带宾语,才会出现有关受事名词前置而导致的 各种语法格式。关键是,这些学者也没有找出动宾结构赋予受事论元的条件,绝大多数的动宾结

构是不能增设受事论元的。20“轻动词”说是把谓语之前的受事论元归结为动词后的补语。施春宏(2015)假定有关的结构

都有一个隐性的结果补语,就是所谓的“轻成分”,语义内容相当于“入”或“成”,是这个隐性成分 赋予了谓语之前的受事论元。玄50(2017)则认为所有的把字句都有一个完结语义特征,决定是否

出现受事名词。这两种假设都与语言事实相违背。首先,不管是隐性的结果补语还是显性的结果 补语,都不是所谓的“保留宾语”句式的使用条件。玄坍认为把字句的谓语都蕴含一个“完成义”,

那么按照她的逻辑,所有的把字句都应该具有所谓的“保留宾语”的现象,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把字 句都不能这样用。更重要的是,所谓的“保留宾语”现象远不限于把字句,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句式,

这些“把字句的轻动词”假设是无法解释的。根据科学研究的简单化原则,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分析更接近真理。混合构式假设不仅证据直

观而便于验证,而且还可以给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极不相同的现象做出简单一致的解释,其优越性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 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在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中,动补结构的整体构式具有及物性

质,可以允准一个受事论元。(二) 普通的动补结构带宾语。普通的动补短语,不论其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只要与 补语构成“动作+结果”的语义关系,而且这个结果所指的是受事的状态,都可以自由地带上这个 受事名词作宾语。例如:打碎杯子、笑疼肚子、哭湿枕头等。(三) “VP疗为+NP好结果”构式。这类动补构式表示动作行为导致某人失去某种数量的东西,因 为其补语是复杂的数量名词短语,所以有关受事名词只能出现在动词和补语之间。例如:“这顿饭

吃了我八百块钱”“那辆车修了我一个月工资”“那封信写了我一个晚上”等。(四) “VP砖+NP结呆”混合构式。这种构式具有动补和动宾的双重语法性质,其语义关系属于

动补类,允准一个受事论元;其语法结构属于动宾类,其后排斥其他受事宾语。在这双重因素的作 用下,就出现了本文所讨论的现象。(五) 混合构式与句型变换。混合构式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句型,由于受各种语用因素的制约, 增设的受事论元可以采用把字句、被动句、话题句、受事主语句等各种句型来安排。也就是说,本文

的解释适用于各种句型中的有关现象,既简单又和谐。这几种句型的语用功能不同,但是有一点

是共同的,谓语之前的受事名词不能出现在动宾短语之后作宾语。例如:他把篮球扎了一个洞。

*他扎了 一个洞篮球。*被他扎了一个洞篮球篮球被他扎了一个洞。 篮球他扎了一个洞。

*他扎了一个洞篮球。*扎了 一个洞篮球。篮球扎了一个洞。(六)复合词和惯用法的规律性。前文已经指出,“帮忙”“结婚”等复合动词之所以不能带宾

语,是汉语的语法规律作用的结果,即动宾结构之后排斥其他受事宾语。这个规律还可以解释那 些位于复合词和动宾短语之间的惯用法,它们介于词与短语之间,所表达的意义是一个整体,很难 分出动作和结果,然而因为其内部结构是“V + O”,其后不能再带受事宾语,所以有关受事名词则

只能移前。也就是说,这些毫不相关的现象,实际上是在同一语法规律作用下的不同结果。下面一组例子引自吕叔湘等(1995):

我是把诸位绑了票了。

* 土匪绑票诸位。就把他免了职。这话被你打了折扣了吧。 他被歹徒下了毒手。*老板免职他。*他们打折扣这话。*歹徒下毒手他。217•结语新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发现新的语言现象。本文根据模糊集合的概念,在汉语中确立出由动补 和动宾构成的混合构式,从词类到语法结构都存在着中间状态。本文所确立的混合句式,其对于

动补结构的隶属度可以看作0.5,其对于动宾结构的隶属度可以也是0.5。这种混合构式的语义结 构是“动作+结果”,属于动补结构,赋予一个受事论元。可是,这种混合结构的语法构造是“V +

0”,属于动宾结构,其后排斥其他受事宾语出现。在语义和形式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那个被

赋予的受事论元就只能以某种形式出现在谓语之前。一种语法意义可以有多种形式来表达,如“行为+结果”可以用动补和动宾来表达。与此同

时,一种语法形式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比如动宾结构既可以表示“行为-作用的对象”,又可以 表示“行为-结果”。本文所讨论的现象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说明语义和语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的分析 证据直接可靠,结论简单显豁,而且对各种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现象做出了简单一致的解释。参考文献:[1 ] Li, Audrey Y - H. Order and Constituency in Mandarin Chinese[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0.[2] Zadeh, L. A. Fuzzy sets[ 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8,(3) : 338 -353.[3] 黄月圆.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J].中国语文,1996,(2):92-99.[4] 黄正德.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与其句法表现[J].语言科学,2007,(4):3 -21.[5] 蒋绍愚.把字句略论[J].中国语文,1997,(4):298 - 304.[6]

吕叔湘.“把”字用法的研究[C]//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 176-199.[7] [8]

吕叔湘.汉语语法轮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 施春宏.从句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10,(3):291 -309.[10] 施春宏•边缘“把”字句的语义理解和句法构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⑹:53-66.[11] 石定栩.“把”字句和“被”字句研究[C]//徐烈炯.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北京:北京语

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2] 石毓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J].中国社会科学,1992 ,(6): 183 -201.[13] 石毓智.语法结构之间的功能交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4): 25 -32.[14] 石毓智.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 玄明.保留宾语类把字句与完结短语理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3)=28 -39.[16]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3):154-170.[17] 张庆文,邓思颖.论现代汉语的两种不同保留宾语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512-52&[18] 钟书能,石毓智.汉语双宾结构的构式语法视角研究[J].外语研究,2017,(3):1-6.[19]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共建项目(GD15XWW2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

规划共建项目(2016GZGJ66)收稿日期:2019-01 -08作者简介:程杰,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石毓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语法化研究。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