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会写“脆、拦”等 8 个字,会读“蟋蟀、玻璃”等 17 个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的“我”爱观察、爱思考的特点,感悟儿童的视角与世界。

3. 学习作者写法,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并结合自身经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分析:1.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应该会感兴趣,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学起来会更有体会;

2.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自主性、探究性得到发挥;

3.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会产生隔着屏幕的距离,适时的视频连线,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存在感、现场感,促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内容分析:《表里的生物》一文,是诗人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 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

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我”是个天真无邪、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的孩子,读来感觉分外亲切有趣。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PPT 课件、秒懂百科、腾讯课堂、QQ 群、QQ 视频连线

教学实施过程:

一、见识“生物”,设疑激趣

1. 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出示 PPT 课件)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2. 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冯至吗?学生在讨论区交流关于冯至的资料。

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

3. 鲁迅先生曾称赞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同学们,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小时候又有怎样的趣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去

见见“表里的生物”吧!

二、探秘“生物”,初读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 QQ 老师助手的预习作业批改情况。

(2)PPT 出示玻璃 蟋蟀 丑恶 利用腾讯课堂“答题卡”功能,学生选择正确读音,教师根据结果,指导正音。

(3)链接“秒懂百科”,视频了解“蝎子”“蟋蟀”“蝈蝈”三种生物的特点。

(4)利用腾讯课堂“画板”功能,重点指导写好“蟋蟀”二字,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2.出示课文,学生默读,再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从“凡能发出声音的, 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下,到发现手表发声和谐的好奇,再到推测表里有生物,最后到作者懂得其中道理,不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为止。)

师总结:课文的时间线索明晰,文中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抓住这些词语,帮助我们理清课文脉络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作者对表里的生物那样感兴趣,那么作者对表的好奇感是怎样产生的? 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作者对表里的生物那样感兴趣,充满好奇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揭秘“生物”,印证观点

1. 指名朗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师小结:“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想弄清表里的声音的秘密。说明“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 教师出示小组讨论学习提示,学生在 QQ 群内进行小组学习第 3-19 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提示:

(1) “表里的生物”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并说一说:“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组学习,教师在各小组 QQ 群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一:“表里的生物”及特别之处

(1) 生读相关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2) 指导朗读,读出“我”第一次看到表里的“世界”时的惊喜。

(3) 同学们,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相关视频,了解钟表的构造。

汇报二: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指导朗读

(1) 第 9 自然段:“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

动。

(作者由表发出的滴答声想到了树上的蝉、草里的虫,对表里面的东西充满好奇,进行了有趣的猜测。)

(2) 第 10 自然段:“越不许我动……因此我很痛苦”

(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可又不敢,此时的心情复杂而痛苦) “一……就……”表示承接关系的关联词,说明“我”对表十分感兴趣。)

让学生模仿造句。

(3) 第 11 自然段:“没有请求……加紧跳动。”

(表达了“我”意外和兴奋的心情。“我”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怕把表盖上,表达了“我”的担心,对表的好奇。)

(4) 第 17 自然段:“我吓了一跳,……有一个活的生物。”

(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吓了一跳”是因为表里的生物在 “我”的想象中不会是蝎子,“感到愉快”是因为弄清缘由之后,证实了“我” 关于“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的猜测”,于是感到愉快和满足。)

(5) 第 19 自然段:“我只想……与一般的蝎子不同。”

(父亲的不回答,又给“我”提供了猜测的机会,在“我”的心中又充满了美妙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师小结:课文中多处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难忘的趣事,从中让我们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探 索,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

4.师:文章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自己的幼稚,明白了父亲的表里没有蝎子,也明白了表里为什么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也就不再说了。)

四、交流“童年”,拓展延伸。

1. 拓展阅读: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2. 同学们,读了冯至的这首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童年的你又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QQ 视频连线,与学生交流。(师引导:重点在好奇心的产生和探究的过程上。)

3. 作业:(1)读一读:课后利用网络或去图书馆阅读冯至的《十四行集》等诗作。

(2)写一写:试着运用心理、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教学反思与评价:

1.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我在课前设置预习方案,了解学情,便于调整教学策略。

2. 整合平台,多措并举:(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关于作家作品等相关资料。(2)课堂上链接“秒懂百科”,了解“蝎子”“蟋蟀”“蝈蝈”三种生物的特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发挥腾讯课堂的互动优势,利用“举手”“画板”“答题卡”“屏幕分享”等等特色功能,和学生在“云空间”充分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达成。(4)挖掘 QQ 群组的讨论、视频等作用,将小组学习、连线交流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 读悟交流,读中学写。教学中,我注重部编版语文教材“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既引导学生在朗读交流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本课大量的心理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童真童趣,对表现人物特点、表达人物感情,具有重要作用。课后,让学生迁移运用,在平时的写作当中读中学写,一课一得。

4. 阅读延伸,激发情感。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适当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空间,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丰富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冯至, 童年时代即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青年时代成长为激情洋溢的诗人、学者,推荐学生课后走进他的作品,与文本对话,与作家对话,就是在阅读情感、品味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