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世界感染杂志2008年第8卷第1期World Journal ofInfectionVolume 8,Number1,Feb2008 文章编号:1562—3122(2008)01—0004 03 术述 评术 细菌耐药基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III) 糜祖煌 摘要:本文就细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继续作介绍,包括革兰阴性杆菌质粒介导 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革兰阴性杆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机制、13内酰胺酶基因家族要分簇检测。 关键词:抗菌药物;耐药机因: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Notable problems in researching the drug resistance genes of bacteria to the antibacterial M1 Zhu—huang fWuxi institute ofclone—tech,Wuxi 214025,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otable problems in researching the drug resistance genes of bacteria to the antibacterial,including mechanisms of hte plasmid—mediated drug resistance to quinolone,the mechanisms of resisatnce to SMZ-TMP of gram negative bacilli,and the 13-lactamase gene family should be detected by different clusters. Key words:antibacterial;drug resistance gene;related questions 1 关注革兰阴性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 产生I“。突变点位多发生于gyrA及parC的喹诺酮耐 药机制 药决定区(QRDR),gyrA的最常见突变位点为83 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往往为细菌染色体上 位及87位,parC的最常见位点为80位及84位。与gryA gyrA、gyrB、parC、parE基因突变所致。喹诺酮类 及parC ̄较,gyrB及parE的突变发生率相对较低【l】。 的作用靶位有二个,DNA回旋酶( ̄tgyrA、gyrB基 以上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是由染色体突变所致。 因编码)及拓扑异构酶Ⅳ( ̄parC、parE基因编码), 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迅速上升,推测可能 二者均参与DNA的复制。对于二个靶位的作用强 有质粒介导耐药机制的参与。进入2000年以来,人 度,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不同,喹诺酮类老品 们发现qnr基因家族的表达产物可与DNA旋转酶及 种与新品种不同。对于革兰阴性菌,环丙沙星等的 拓扑异构酶Ⅳ结合,对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具有保护 主要作用靶位为DNA回旋酶,次要靶位为拓扑异构 作用 J,目前已发现的有qnrA(1.3)基因、qnrB(1-8) 酶:对于葡革兰阳性菌,环丙沙星等的主要作用靶 基因、qnrS(1,2)基因(截止于2007年8月30日), 位为拓扑异构酶,次要靶位为DNA回旋酶。细菌对 存在于各种肠杆菌中。我国已发现肠杆菌中存在 喹诺酮类的敏感性(MIC)由主要作用靶位决定, qnrA1基因、qnrB2基因、qnrS2基因【4J。 主要靶位的点突变可引起细菌对喹诺酮类敏感性的 2006年初,美国学者Robicsek等发现了不仅对 降低(MIC上升,但达不到耐药水平),多个点突 氨基糖苷类药物有修饰作用,而且对喹诺酮类药物 变或同时存在次要靶位的突变使耐药程度进一步上 也有修饰作用的新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6’) .升I 。新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对2个靶 I b.Cr型引。不久我国将有报道I圳。 位的作用强度相仿,即具有均衡的作用,故某个靶 2007年初,国外学者又发现了能使喹诺酮类药 位的点突变对其敏感性影响小,只有在另一个靶位 物外排的qepA基因 J。qnrA基因、qnrB基因、qnrS 也产生突变时,敏感性下降,从而减低了耐药性的 基因、aac(6’)一I b.Cr基因、qepA基因均由质粒 收稿日期:2007.10-06;修回日期:2007.11.09 介导。但说得更精确一些,是由整合子或转座子介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克隆技术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25 导。因此极易在同种或不同种细菌间传播。qnrA基 作者简介:糜祖煌(1962.),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医师,研 因、qnrB基因、qnrS基因、aac(6’).I b.Cr基因、 究员,研究所所长:任《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 qepA基因在我国均已查出,但缺乏分子流行病资料。 学杂志》编审专家、《世界感染杂志》常务编委、《现代实用医学》编委、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系中华微生 2关注革兰阴性杆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机制 物与免疫学分会支原体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支原体学组织理事.主要 研究方向:微生物分子鉴定、耐药机制、菌株亲缘性分析。 复方新诺明(SMZco)为磺胺甲基异嗯唑(sulf-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世界感染杂志2008年第8卷第1期World Journal oflnfecOon Volume 8,Number 1,Feb 2008 ‘5‘ amethoxazole,SMz)与甲氧苄胺嘧啶(trimethoprim, TMP)的复合制剂,磺胺的抑菌机制为与对氨基苯 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 酸合成酶(DHPS)使二氢叶酸合成减少;甲氧苄 胺嘧啶则直接抑%U--氢叶酸还原酶(DHFS),使四 氢叶酸的生成受阻。二氢叶酸合成减少或四氢叶酸 的生成受阻最终均影响细菌叶酸合成,导致细菌核 酸和蛋白质合成减少,细菌受到抑制。磺胺药与甲 氧苄胺嘧啶合用后,由于两者作用于细菌叶酸合成 于霍乱弧菌中被发现,其它细菌内发现 “ 。磺胺与 甲氧苄胺嘧啶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携带率值得关 注。二者在某些场合还充当消毒抑菌剂用。 3 13-内酰胺酶基因家族要分簇检测 B.内酰胺酶基因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同一基因 家族亚型颇多,新亚型仍不断被发现lI2J。同一B. 内酰胺酶基因家族的母体酶可能源自不同的菌,或 一B.内酰胺酶基因进入新宿主后迅速衍化。因此对 的不同环节,因而有协同作用。近年来,对细菌的 同一B.内酰胺酶基因家族各亚型进行聚类分析 可移动性遗传元件研究发现,I类整合子的耐药基 (cluster analysis),可分出不同的簇(cluster)。有 因盒中常携带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编码基因—— 时不同的簇基因其表达产物的酶活性、特征也不同。 sull,有些同时还携带二氢叶酸还原酶的编码基因 如OXA基因家族中OXA.1 cluster、OXA.2 cluster ——dfrA(早期文献中以dhfr表示) J。细菌额外 为广谱酶特征;OXA.10 cluster、OXA.20 cluster为 获得sull基因所表达二氢叶酸合成酶抵消了磺胺与 超广谱酶特征;OXA.23 cluster、OXA.24 PABA竞争性抑制作用,导致细菌耐磺胺。细菌额 clusterOXA.5 1 cluster、OXA.58 cluster为碳青稀酶 外获得dfrA基因所表达二氢叶酸还原酶补充了甲 特征。其中0XA.1 cluster、OXA.2 cluster、OXA.10 氧苄胺嘧啶靶位酶,导致细菌耐甲氧苄胺嘧啶。dfrA cluster存在于各种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 基因已发现的有1~17种亚型(截止于2007年8月 0XA.20 cluster、OXA.23 cluster、OXA.24 cluster 30日)。 OXA.5 1 cluster、OXA.58 cluster存在于鲍曼不动杆 1996年,在O139群霍乱弧菌中发现一种整合 菌中。OXA基因家族分簇检测引物如表1Il ’HJ。需 性接合元件,该元件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上(长约100 要分簇检测的B.内酰胺酶基因家族还有CTX.M、 kbp),编码对磺胺甲基异嗯唑与甲氧苄胺嘧啶的抗 SHV、CMY。 性,并因此称为SXT元件Il uJ。SXT元件并不仅限 表1 OXA基因家族分簇检测引物 Table 1 The primers of OXA gene family detection by diferent clusters 参考文献: f4】 王春新,蔡培泉,黄支密,等.阴沟肠杆菌喹诺酮类耐药qnr基因 [1l Hooper DC.Mechanisms of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lJ].Drug 的发现l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26(2):162. Resistance Updates,1999,2:38-55. 【5】 Robicsek A,Strahilevitz J,Jaeobk GA,et a1.Fluorpquinolone- 【2】HooperDC.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resistance of older and newer modifying enzyme:a new adaptation of a common aminog ̄ coside fluoroquinoloneslJ].Clin Infect Dis,2000,3 1(Suppl 2):¥24-¥28. acetyltrnasferase[J].nature medicine,2006,l2(1):83-88. 【3】 Nordmann P,Poirel L.Emergence of plasmid-mediated resistance to 【6】 黄支密,糜祖煌,王春新,等.阴沟肠杆菌中发现氨基糖苷类一 quinolones in Enterobacteriaceae[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5, 氟喹诺酮类修饰酶基因aac(6’).1b.Crl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 56:463-469. 志,20o7,27(6):5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世界感染杂志2008年第8卷第1期World Journal ofInfection Volume 8,Number 1,Feb 2008 文章编号:1562—3122(2008)01—0006—01 和浆膜层,自输卵管伞端抽出硬膜外导管。病理诊 断:左宫角胎盘绒毛组织。术后d7出院。 2讨论 宫内宫外复合妊娠1例漏诊原因分析 杨华 宫内宫外复合妊娠是罕见的异位妊娠,其发生 率约为1:5000~1:30000,近几年来发生率有增加 关键词:复合妊娠;宫内外;漏诊 中图分类号:R714.22 文献标识码:B 趋势。可分为异期复孕和同期复孕两种。当受精卵 在宫内着床以后,随着妊娠的进展,大量的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有可能使卵巢内卵泡发育而排卵,精子 也可通过子宫腔包蜕膜与壁蜕膜之间进入输卵管。 一1病例报告 24a,因人流术后21d伴下腹胀痛入院。既往月 经周期规则,末次月经2007年8月8曰。停经41d 后有极少量阴道流血,尿HCG(+)。阴超提示:宫 旦受精,由于孕期输卵管蠕动减少减弱,易着床 于输卵管,造成宫内宫外异位复合妊娠,但非常罕 内早孕,孕囊16mmx7mm,宫腔内混合性回声56mmx 23mm,血B—HCG2187mIU/mL。于停经42d行无痛 见。同期复合妊娠有两种可能:①同时排出两个卵 子分别受精;②卵子受精后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分裂 球,分别着床于宫内和宫外所致。临床上因仅考虑 宫内妊娠而忽略宫外妊娠,或者考虑宫外妊娠而忽 略宫内妊娠,可因异位妊娠破裂、急性失血或异位 人流术,手术顺利,术前宫深10cm,术中刮出组织 物30mL,并见绒毛组织,术中出血20mL,术后宫 深8cm,术后2d阴道流血净。术后一直有上腹部饱 胀感,且10d左右出现恶心、胃纳差,来院复诊。 阴超提示:左宫角部混合性团块36mmx37mm,内 妊娠术后宫内妊娠流产出现阴道多量流血,经过手 术或刮宫组织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以前一种危 害更大。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漏诊屡有报道, 在术前B超确诊更是少见。该病例停经41d时阴道 超声提示宫内妊娠,并未提示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 妊娠,行人工流产时又无任何体征,手术顺利并刮 见疑似卵黄囊,未见胚芽和心搏,不除外宫角妊娠。 查血B—HCG10 000mlU/mL,入院后行诊刮术未见 绒毛并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宫角切开取胚术。术 中见子宫前位,增大如孕8wk大小,左侧宫角增粗 膨大3cm ̄3cm ̄2cm,表面见怒张的血管,左圆韧 带在块物内侧,证实为左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宫颈 峡部上止血带后,横行切开子宫左侧宫角妊娠处浆 肌层剥离出孕囊约3cm ̄2cm,并可见清亮羊水流 出,切缘处注射催产素20U。并于左输卵管向宫腔 出绒毛。术后1O余天仍有腹胀恶心等妊娠反应存 在,再次阴道超声提示宫角妊娠可能,且血B—HCG 10 000mlU/mL,予急诊手术治疗,未发生严重后果。 对于异位妊娠等疾病早期,细致、全面的辅助检查 如B超等是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宫 内宫外复合妊娠临床并非少见,这就要求从事临床 的每位医师包括超声科医师重视每一例有停经史的 妊娠妇女,给予全面的子宫、附件及盆腔检查,以 免漏诊,同时应加强人工流产术后随访及B超检查。 内置入硬膜外导管后,012可吸收线缝合子宫肌层 收稿日期:2008.01.02:修回日期:2008.01.26 作者单位:上海市市北医院妇产科,上海200435 作者简介:杨华(1965.),女(汉族),安徽省铜陵市人,大学本科学 历,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妇产科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