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呜呼!此吾故人陈糙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杰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億而不簽仰而笑呼金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苏东坡文集事略》卷一三)

6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B.闾里,本文指乡里。贾公彦解释说:“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

C.谪,降职并外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谪守巴陵郡”,同义的词还有贬、放、迁等。

D.河北,黄河以北。古文中的河--般指黄河,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已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折射。

6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

【答案】

62.D

63.C

64.A

65.(1)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2)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众奴仆却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