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警务辅助人员队伍效能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韦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02期
摘 要 当前,辅警队伍管理面临严峻形势,辅警队伍素质能力与社会发展和警务工作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辅警人员工作积极性、自身发展受到制约。本文认为要改变辅警队伍现状,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完善辅警法规和管理制度,创新辅警管理机制体系,强化辅警信息化管理手段,积极整合辅警队伍管理资源,切实解决辅警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 警务辅助人员 效能管理 辅警
作者简介:韦炜,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边境管理系边防业务教研室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232 警务辅助人员(以下简称辅警人员)队伍是推进新常态下区域警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口流入性增长加速,社会矛盾存量、增量叠加等负面因素所引发的社会治安风险挑战在逐步增加,警务工作量不断攀高,如何促进辅警队伍结构优化,加速品质转型,提高警务效率已经成为警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辅警队伍管理的现状分析
辅警队伍建设从产生发展经历了探索发展、多元发展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基本实现了“规则体系化、管理规范化、保障制度化”的跨越转变。但警务现代化建设发展,辅警队伍管理的瓶颈问题依旧存在。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当前,各地公安机关都制定了辅警队伍管理的规章,但是由于辅警规章的法律阶位较低,在实施上依赖执行细则修订,涉及上位法相关问题较为复杂,因此造成辅警管理中的困惑,形成特定的管理瓶颈。
二是辅警数量与当前需求不平衡。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治安风险日益凸现,网络技术使涉稳因素风险成倍放大,并不断由虚拟社会向实体社会传递,导致全区接处警总量快速上升,基层单位警务工作总量迅速增长,而辅警队伍人数不同程度存在“缺编”状态,规模力量与警务需求之间尚未达到动态平衡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是能力素质尚有短板。新常态下,辅警岗位的专业性、稳定性需求增强,但辅警人员流失速率较快,岗位教育缺乏针对性,警辅能力素质提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四是保障机制有待完备。当前,辅警队伍的权益保障、思想保障和教育保障还不到位,因待遇较低导致人才流失、教育训练时间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在基层单位较为常见,影响了警辅系统的整体效能。
二、影响辅警队伍管理破题转型的要素
当前,“辅警立法”使队伍建设走入法治快车道,破解瓶颈制约、实现集约化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但环境要素依旧复杂,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交错共存。
一是立足大局的发展机遇与困难挑战并存。辅警队伍建设必须服务服从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全面深化警务改革”这两个大局。随着经济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必然会促成警务布局的优化再调整,进一步拉升对警辅队伍建设“质”的要求,而当前的警务实践也表明,推动警辅工作效能提增的传统动力正在减弱,转变理念思路,主动挖掘队伍效能提增新动力迫在眉睫。 二是信息变革的驱动效应与管理风险并存。警辅队伍管理本质上就是对辅警岗位业务等基础数据进行监测、研判的过程。基层单位缺乏有效手段通过优化管理机制、引进先进技术,及时掌握、统计和精确分析辅警日常业务数据,使管理决策存在偏差可能。
三是内涵拓展的环境优势与现实制约并存。当前社会对辅警队伍缺乏价值认同、社会奖励、权责对等配套保障不够,群众主动融入警务管理的热情不足,公安机关管理手段和方式还不相适应。
四是职业规划的机制优势与资源瓶颈并存。辅警队伍的长期发展目标不清晰,辅警体系建设的资源瓶颈也较为突出,辅警的职业学历教育资源缺失,辅警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与当前辅警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差距,因此导致专业岗位培训任务重、压力大。 三、建立规范高效的辅警队伍管理机制路径
辅警队伍发展必须坚持“集约化”发展方向,切实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眼保障经济转型、深化警务改革两个大局,着力“人本发展”与“提质增效”两个要素,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加强组织引导,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夯实根基。 (一) 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辅警队伍建设要立足大局动态之“变”,以“效能更高、部署更精、生态更优”为工作目标,以突出打造岗位优势、突出提升质量效益、突出提高职业幸福感为工作思路,着力深化职业规划向深层精细转变、培训平台向专业特色转变、引擎驱动向法治有序转变、资源利用向节约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约转变。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推进辅警队伍人本化建设,更加注重柔性引导与刚性管理的结合补充。加速辅警机制优化步伐,构筑警辅岗位人才高地,形成大数据背景下配套机制。切实优化队伍结构、促进资源“自增长”、提升警务水平、维护稳定局面,形成警辅队伍建设与宏观大局建设之间的“齿轮效应”。
(二) 完善辅警法规和管理制度
通过专门立法使警辅队伍合法运作并日趋完善是通行做法,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辅警的岗位职责,完善辅警的管理制度、落实职业保障,推动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但是如何解决辅警具体管理问题必须制定落实警务辅助人员精细化实战化等配套制度和警务辅助人员岗位职责规范,深挖“辅警立法”内在政策资源,严格落实“法治管理、依法管理”思路,各级公安机关与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积极推动各项管理细则高效落地。主动调研机制运行中的亮点经验、创新做法和存在问题,在自身可调整范围内积极探寻“规范管理”的有效路径,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常态提供鲜活的管理数据和精准的研判分析,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 创新完善辅警管理机制体系
根据当前辅警队伍管理的客观需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各地区做法,下大力气优化机制,解决辅警管理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完善警辅人员“招录入口”和“离职出口”规划,依托现有条件大力引进警辅人才,并进一步推进“优秀人才社区岗位轮转”机制,落实后位淘汰、劳动合同依法解除等举措,进一步优化结构,逐步提升队伍能力起点;要健全辅警岗位培训体系,在完善自身岗位培训机构、机制和保障的同时,积极探索岗位培训社会化的方法道路,使培训更接地气,更为实在高效;要加强警辅思想教育,健全惩治和预防警辅职务犯罪体系,强化问责机制,全面落实警辅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引导警辅队伍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整合人大政协监督、队伍内部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四) 加强辅警信息化管理手段
加快“大数据”背景下警务运行机制的探索步伐,有计划地推进警辅队伍管理智慧建设。科学编制警辅队伍信息化管理规划,按县级公安机关和基层派出所两个层面明确中长期建设目标和任务。通过强化警辅管理专业数据库调研,根据辅警现有岗位的业务特点,分类理清相应的管理数据项,并依托最新技术建设基础数据库。通过科技信息手段与传统督导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做强业务基础数据源头采集,建设开发辅警管理应用平台;提升队伍管理异常数据监测能力,完善队伍“自预警”功能,使业务培训、纪律教育等各项举措更具针对性;要优化信息系统顶层设计,推进从“人力”到“能力”的资源配置升级,实现辅警个人业务数据共享和动态管理,为科学辅警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 积极整合辅警队伍管理资源
强化警辅队伍建设要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道路,紧紧抓住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积分落户制度建设的机遇,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议,将群众警务辅助工作参与度与积分落户、贷款申请、子女入学等事项挂钩,同时拓展警务辅助人员概念外延,通过做好制度设计、健全保障体系,细化相关部门对物业保安等社会力量的管理职责,落实政府主体责任,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与警务工作的双向认同,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参与警务活动的积极性,破解辅警队伍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难题瓶颈,确保警务工作质态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宋薇、谢瑜.改革辅警制度,推动社会治安治理创新.中文信息.20163(3). [2]刘显.新时期辅警制度的现实困局与探索路径.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5(3). [3]李立、陈梦、马晓彤.南京市辅警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伸展大学.法制与社会.2016(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