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知觉)模拟试卷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知觉)模拟试卷3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知觉)模拟试卷3

(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6.00)

1.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一支白粉笔总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所致。 (分数:2.00) A.颜色恒常性 √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理解性 D.大小恒常性

解析:解析:颜色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颜色的知觉不随映像的变化而保持不变的知觉特征。 2.听同样一个报告,懂行的人和不懂行的人相比,结果大相径庭,这符合知觉的( ) (分数:2.00) A.选择性 B.理解性 √ C.恒常性 D.整体性

解析: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经验多的人,对报告有全面的了解,因而得到的信息多;而不懂行的人没有经验,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因而获得的信息少。 3.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符合( )。 (分数:2.00) A.选择性 √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解析: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背景。

4.熟悉的人容易从人群中被识别出来,这反映了知觉的( )规律。 (分数:2.00) A.选择性 √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解析: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背景。本题中就是将熟悉的人选择为知觉对象,而其他人成为背景。 5.孩子们在看天上的白云时,经常会说看到了各种小动物。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 (分数:2.00) A.选择性 B.理解性 √ C.恒常性 D.整体性

解析:解析: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征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孩子们的知觉依赖了过去的经验,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6.在空间、时间上接近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反映了知觉的( )。 (分数:2.00) A.接近律 √

B.相似律 C.连续律 D.多因律

解析:解析:邻近性(接近或相邻原则)指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7.具有连续性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反映了知觉的( )。 (分数:2.00) A.接近律 B.相似律 C.连续律 √ D.多因律

解析:解析:良好连续(连续律)是指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8.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的现象,体现了知觉的( )。 (分数:2.00) A.线条透视 √ B.空气透视 C.相对高度 D.纹理梯度

解析:解析: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 9.深度知觉时个体所依赖的单眼非视觉线索是( )。 (分数:2.00) A.双眼视差 B.运动视差 C.双眼的视轴辐合 D.眼的调节 √

解析:解析:非视觉线索是由其他感觉而不是视觉提供的判断深度、距离的依据,包括眼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眼的调节属于单眼非视觉线索,辐合属于双眼非视觉线索。 10.( )是双眼的机能,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分数:2.00) A.辐合 √ B.调节 C.水晶体变厚 D.水晶体变薄

解析:解析:双眼视轴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可有辐合角来表示,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控制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辐合要与同时肌肉线索的眼睛调节相区别,调节主要是靠水晶体的曲度变化提供距离信息而不是视轴。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 11.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这是 ( )的结果。 (分数:2.00) A.对象重叠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 D.纹理梯度

解析:解析:空气透视是指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光线的散射。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12.看风景照片中的景物,画面中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显得远些。这种知觉的线索是( )。 (分数:2.00) A.对象重叠 B.线条透视 C.相对高度 √

D.纹理梯度

解析:解析:相对高度是指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一个,就显得远些。如风景照片中的景物。

13.一般地说,相对运动的物体,近物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这是( )的原因。 (分数:2.00) A.空气透视 B.纹理梯度 C.双眼透视 D.运动视差 √

解析:解析: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便引起运动视差。一般地说,近物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 14.电影、霓虹灯活动的广告是按照( )原理制成的。 (分数:2.00) A.动景运动 √ B.自主运动 C.诱导运动 D.似动

解析: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看到两个静止的物体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霓虹灯活动的广告是按照动景运动原理制成的。 15.在晴朗的夜空,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会觉得月亮在移动而云朵是静止的( )。 (分数:2.00) A.动景运动 B.自主运动 C.诱导运动 √ D.似动

解析:解析:诱导运动是指由于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在晴朗的夜空,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会觉得月亮在移动而云朵是静止的。这种现象便是诱导运动的结果。 16.在一个黑屋子中看一个光点,看一会就看到光点在移动了,这是( )现象。 (分数:2.00) A.动景运动 B.自主运动 √ C.诱导运动 D.似动

解析:解析:自主运动是指人在注视暗环境中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以上现象体现了自主运动现象。

17.太阳早上看起来往往比中午的时候大一些,这是( )现象。 (分数:2.00) A.月亮错觉 √ B.缪勒-莱尔错觉 C.松奈错觉 D.桑德错觉

解析:解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就是太阳早上看起来往往比中午的时候大一些。这种现象被定义为月亮错觉。月亮错觉就是虽然接近地面平视的圆月和当空仰视的圆月面积相等,而且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也大小相同,但一般人总是觉得接近地面时的面积要大出30%~50%。

18.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那么垂直线看上去要比水平线长些,这是( )现象。 (分数:2.00) A.月亮错觉

B.缪勒-莱尔错觉 C.垂直水平错觉 √ D.桑德错觉

解析:解析:垂直水平错觉描述的是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那么垂直线看上去要比水平线长些。 19.空间知觉包括( )。 (分数:2.00)

A.距离知觉、似动知觉、深度知觉和立体知觉 B.运动知觉、远近知觉、距离知觉和实体知觉 C.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 D.平衡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知觉和错觉

解析:解析: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20.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分数:2.00) A.色觉 B.知觉 √ C.感觉 D.统觉

解析:解析:当我们已经认识客体的时候,就完成了对物体的理解,这种现象是知觉。 21.当我们判断远近不同的山时,能够很容易根据颜色浓淡来进行区分,这是( ) (分数:2.00) A.线条透视 B.辐合

C.空气透视 √ D.结构透视

解析:解析:因为山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光线的散射。所以近处的较为清晰,颜色浓,而远处的模糊变淡。这种现象就是空气透视。 22.一般地说,在事件进行之后才做出反应的知觉是( )。 (分数:2.00) A.时间知觉 √ B.运动知觉 C.方位知觉 D.似动知觉

解析:解析:时间知觉就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正确地估计时间,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很显然时间只有在事件进行之后,才能作出估计。 23.从网膜水平上解释错觉原因的错觉理论是( )。 (分数:2.00) A.眼动理论

B.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 C.常性误用理论 D.特征整合理论

解析:解析:一般来说,对错觉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眼动理论,把错觉归结为刺激取样的误差;第二种是神经抑制作用理论,从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错觉;第三种是常性误用理论,从认知的观点解释错觉。

二、多选题(总题数:8,分数:16.00)

24.形状知觉是( )协同活动的结果。 (分数:2.00) A.视觉 √

B.触觉 √ C.动觉 √ D.听觉

解析:解析:形状知觉是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25.以下选项属于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的是( )。 (分数:2.00) A.眼睛调节 B.线条透视 √ C.空气透视 √ D.纹理梯度 √

解析:解析:单眼视觉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物体深度的线索。单眼线索主要有: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透视、相对大小、颜色分布。 26.形状和方向错觉主要包括( )。 (分数:2.00) A.佐尔拉错觉 √ B.冯特错觉 √ C.爱因斯坦错觉 √ D.波根多夫错觉 √

解析:解析:形状和方向错觉有: ①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是不平行的。 ②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显得狭而两端显得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③爱因斯坦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 ④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27.大小错觉主要包括( )。 (分数:2.00)

A.缪勒一莱耶错觉 √ B.潘佐错觉 √ C.垂直一水平错觉 √ D.贾斯特罗错觉 √

解析:解析: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出现的错觉,叫大小错觉。主要包括:缪勒一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垂直一水平错觉、贾斯特罗错觉、波根多也夫错觉、月亮错觉等。 28.如果某人一只眼睛受到了永久性伤害,他还能利用( )线索来进行深度知觉。 (分数:2.00) A.调节 √ B.对象重叠 √ C.相对高度 √ D.运动视差 √

解析:解析:在深度的视觉线索中,只有双眼视差是需要两只眼睛同时提供信息才能进行判断的。肌肉线索、单眼线索都是一只眼睛就可以提供距离信息。 29.模式识别的特征说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是( )。 (分数:2.00) A.整体加工 B.局部加工 √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自下而上的加工 √

解析:解析:整体加工是指对一个客体刺激先知觉整体,然后在知觉各部分的加工方式。局部加工是指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的加工方式。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知觉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模式识别的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模式识别中,首先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30.时间知觉的形式有( )。 (分数:2.00) A.对时间的辨认 √ B.时间的确认 √ 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 D.对时间的测量 √

解析:解析:时间知觉是指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时间知觉具体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时间的辨认、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测量。 31.形成时间知觉的参照媒介主要有( ) (分数:2.00)

A.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 B.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 C.计时工具 √ D.活动中的情绪体验

解析:解析:由于时间只有在事件进行之后,才能作出估计,因此时间知觉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进行。 主要有: ①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月亮的圆缺等周期出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如人的呼吸、心跳和脉搏、饥饿感、身体的困倦等。人们依据身体组织的这些节律性活动,也能估计事件持续的时间。 ③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借助于先进的计时工具,我们不仅可以准确地估计世纪、年、月这样较长的时间,而且可以准确地记录极其短暂的时间。

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

3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二者的区别是在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存在差异。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包括以下几点区别: (1)生理机制上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2)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影响不大。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知识经验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了由当前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表现为: (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成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解析:

33.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知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的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征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4)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解析:

34.举例说明似动的各种形式。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把客观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似是连续运动的。 (2)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图片)按一定空间间隔或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动景运动,也叫Phi运动。 例如:霓虹灯产生的光的流动的效果就是动景运动。 ②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现象。 例如:月亮是静止的,云是运动的,却让人感觉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 ③自主运动: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 例如: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认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 ④运动后效:指长时间注视一个运动的物体,再看静止的物体,会感觉到原本静止的物体在向反方向运动。 例如:看瀑布看久了再看田野,就会发现田野的一切在向上移动。) 解析:

35.简述错觉的主要理论。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觉是指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和受到歪曲的知觉。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做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即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解析:

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

36.说明形成深度知觉的线索。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运动透视、明暗和阴影以及相对大小等客观线索。 (2)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①对象的重叠: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的物体知觉的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的现象。 ③空气透视: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人们根据这一线索推断物体的远近。 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视野中相对位置高的物体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视野中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远处对象密度大,近处对象密度小。 ⑥运动视差:当观察者和周围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的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动的慢,方向相同。 ⑦运动透视:当观察者向前运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运动,近处物体移动速度大,远处物体移动速度小。 ⑧明暗和阴影:阴影反映了相对光源的位置,由此产生的物体各部分明暗差异,成为深度知觉的线索。 ⑨相对大小:在平面上,相对大的物体看起来近,相对小的物体看起来远。 (3)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 当人们注视一个平面物体时,它的每一点都落在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视像相互吻合,这时知觉到一个平面物体。但当人们看到一个立体物体时,两眼的视像不完全落在视网膜对应的部位,表现为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

右边多些,这样立体物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就是双眼视差。一般而言,物体离观察者近,双眼视差大,离观察者远,双眼视差小。) 解析:

37.试说明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如下: (1)理解可以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在著名的杯子或人脸的双关图形中,如果我们事先知道它是一只杯子,那么图形的中间部分就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并且我们对它的知觉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相反,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是一张侧面的人头,那么图形的两侧就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而中间部分成为知觉的背景。 (2)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自己熟悉和理解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常常受到破坏。 (3)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比如,我们在读英文字母“WOR-”时,常常会预期出现D、K、M、N等字母。当前情景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一样。)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