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优秀高尚和落后腐朽之分,不能起决定作用,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哲学、意识、认识)
2、 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4、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但不能统一、同一、趋同,不能消除文化差异。
5、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6、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发展中继承。
7、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检验标准、最终目的。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8、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内在要求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的见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史书典籍。 10、
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11、
传统习俗不是落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4、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
15、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知道思想,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16、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 17、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8、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能改造、不能消灭、不能改变,但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补充:1、教育的作用: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 (2)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2、科学技术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2)科学技术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3、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作用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若能顺应社会生活得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中华儿女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3)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