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章 方 药 总 论
第一节 中 药 总 论
一、概述:
(一)何谓中药?*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
简之:凡是按照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来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 (二).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
起源: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和形成,是和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活、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的记载和“医食同源” 之说。
发展:
植物药 火-------陶器------汤液 自然生长药------人工栽培 动物药------- 猎兽、禽------人工驯养 矿物药-------化学药品 酿酒、炼丹
天然药------人工栽培------国外进口 剂型-----汤剂 其它:
膏、丹、丸、散、片、胶囊、冲剂、糖浆、颗粒剂、针剂等。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作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中药的疗效,发展了中国医药学。
我国地广物博,有丰富的、种类繁多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盛产药材的国家。
中药誉称为“中华民族的国宝” 。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365种。 唐代《新修本草》 850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颁发的药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2种。 现代《中药大辞典》 5767种。
二、中药的命名:(了解)
1. 因形得名: 2. 因色得名: 3. 因气得名: 4. 因味得名: 5. 因部得名: 6. 因时得名: 7. 因地得名: 8. 因效得名: 9. 因人得名: 10.因音得名: 11.因故得名:
三、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了解)
- 1 -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讲稿
道地药材---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 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四、中药的性能:*(重点)
中药的性能-----主指中药性味和功能。 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一).四气(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 温热属阳,温次于热;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平性:药性平和 (二).五 味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还有淡味和涩味,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习称五味。 五味的作用:
能散:发散----治疗表证的药物:麻黄、薄荷。 辛 能行:行气、行血----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 香附、川芎。 能补:补益----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
甘 能缓:缓急止痛----饴糖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甘草调和诸药淡
能渗:渗湿----薏苡仁
(附于甘) 能利:利水、消肿----猪苓、茯苓
能收:收敛----敛汗、敛气,用于体虚多汗, 酸 肺虚久咳,五味子
能涩:固涩----止泻、涩精、缩尿、止带、止血
通泄----通泻大便:大黄通下泻火
能泄 降泄----降泄肺气:杏仁降气平喘 苦 清泄----清泄热毒:栀子清热泻火
能燥 温燥----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
寒燥----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能坚阴:泻火存阴----黄柏、知母
咸 能软----软坚散结:瘰疬、瘿瘤、痰核:
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
能下----泻下:芒硝泻下通便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三).升降浮沉(了解)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升____上升
- 2 -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讲稿
降____下降
浮____上行发散
沉____下行泄利。
升与浮、沉与降的趋向类似,不易严格区别,故通常以“升浮”、“沉降”合称。 升浮类药:
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如麻黄、桂枝、柴胡。 沉降类药:
即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如厚朴、五味子、大黄。
(四)归经(了解)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
(五).毒性(了解)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中药的毒性分三级:大毒、有毒、小毒。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 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 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等。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 苦杏仁等。
(六).中药的配伍:* (重点) 1.配伍七情: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功能、用药法度,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称为“中药配伍” 。
将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 ,简称“中药七情” 或“配伍七情”。
(1)单行*:只用一味药治疗疾病。独参汤。
(2)相须*:两味以上功效相同的药物配伍应用,增强疗效。如石膏、知母。
(3)相使*:两种性能、功效相近的药物配合应用,一种药为主药,另一种为辅药,以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茯苓。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到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6)相恶:两药合用合,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降低或丧失药效。如:黄芩能降低生姜的温性;
(7)相反:两药合用,可产生毒性反应和不良副作用。如“十八反” 中的甘草反甘遂等。
2. 配伍禁忌:(了解)
(1)十八反:配伍可产生不良反应(毒副作用)。 (2)十九畏:配伍可降低药效。 3.妊娠禁忌: 4.饮食禁忌:
第二节 方剂总论
一、何谓方剂?*
- 3 -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讲稿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恰当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 复方要求:
1.由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 2.按一定的法度组成; 3.按一定的剂量组成; 4.确定一定的剂型。
二、方剂组成原则:(重点)*
完整的方剂:君(主)、臣(辅)、佐、使 四个部分。
君药:对治疗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治药。 臣药:有两个意义:
一是辅助主药,以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的药物,又称辅治药。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个意义:
一是治疗兼病、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二是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减轻消除主药毒性、烈性的药。 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
使药:有两种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如方剂中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等。
举例:麻黄汤: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药)
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助麻黄发汗解表。 (臣药)
杏仁------苦温,下气降逆,助麻黄宣肺平喘。 (佐药)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缓和麻桂烈性。 (使药)
主治风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药相配,共奏散寒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三、方剂的组成变化: (了解) (1)加减药物: (2)改变配伍: (3)调整药量: (4)变更剂型:
四、方剂剂型:(了解)
方剂的剂型,是指方药制剂的形式。 传统剂型:汤、膏、丹、丸、散、酒剂。
新的剂型:片剂、冲剂、糖浆、口服液、胶囊、针剂等 。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