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 浅谈某建筑工程的大体积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 张友杰 韩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陕西韩城71 5400 【摘要】本文从工程实例出发,简要介绍该工程概况以及该工程特点,阐述了应用于本工程的大体积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目的保证混凝土工程 的质量,从而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44+.9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O1 3)15一O1 0O一2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越来越 成熟,但混凝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结构耐力性和整体安全性, 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煎视,下面就某建 筑工程大休积泵送混凝土施工控制作一探讨。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商住楼,建筑面积42000m2,2层地下室,底板采用现浇混凝 土板,混凝土底板厚650m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30,混凝土总量5.38 万m。,全部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 其工程特点是:1)混凝土运输距离较远,在通行相对正常的情况下, 混凝土运达现场需30min左右:2)基础混凝土浇筑按工期和施工进度要 求,安排在6月下旬,气温较高;3)结构体积大,底板厚650mm,钢筋密集, 施工技术要求高。根据这些特点,除必须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等要 求外,其关键是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防止结 构出现有害裂缝。 2.施工技术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由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很小,而混凝土硬化期间 水化过程释放的水化热和浇筑温度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的共 同作用,由此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是导致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因 素。因此,主要采用减少水泥用量以控制水化热,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 以控制浇筑温度,并采取保温养护等综合措施来限制混凝土内部的最高 温升及其内外温差,控制裂缝并确保高温情况下顺利泵送和浇筑。 2 1限制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 60d强度比29d可增长20%左右。同时按GBJ146—90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 术规范,地下室内工程宜用60d龄期强度的规定。为了进一步控制温升, 减少温度应力,根据结构实际承受荷载情况,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将原 设计混凝土28d龄期C30改为60d龄期C30(即用28d龄期C25代替设计 强度),这样可使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50kg,混凝土温度相应 随之降低5"C一6℃。 综合上述因素,考虑气温较高和运送距离较远造成的坍落度损失较 大,取出机坍落度为18cm?2cm,水泥用量控制在370kg/m3以下,由于降 低水泥用量可降低混凝土温度16℃一18℃。 2.2用原材料降温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根据由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热量与搅拌后混凝土总热量相等的原 理,可求得混凝土的出机温度T,说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与原材料的温度 成正比,为此对原材料采取降温措施:1)将堆场石子连续浇水,使其温 度自浇水前的46℃降至浇水后的29℃,且可预先吸足水分,减少混凝土 坍落度损失:2)黄砂在码头起水时,利用江水淋水冷却,使之降温。这样, 经计算出机温度T=32.8℃,37次实测的平均实测值33.2℃,送达现场的 实测温度为34.60 ̄C,从而使入模温度大为降低。 2.3保持连续均衡供应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为了紧密配合施工进度,确保混凝土的连续均匀供应,经过周密的 计算和准备,配备了8辆6m3搅拌车和两台移动泵,在浇筑期间始终保 持了稳定的供应强度,基本上做到了泵车不等搅拌车,搅拌车不等泵车, 未发生过一次由于相互等待而造成堵泵现象。 本工程基坑挖深8.5m,坑内实测最高气温达52℃,安设了通风散热 2.1.1选择水泥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32.5矿渣硅酸盐水泥。其早期的水化热与同龄期 设施,使坑内浇筑温度大幅度降低,接近自然气温,不仅控制了最高温升,而且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得以顺利浇筑。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3d的水化热约可低30%。 为不使混凝土输送管道温度过高,在管道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并 2.1.2掺加磨细粉煤灰 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75kg,改善了混凝土的粘聚性和可 在其上覆盖草包且反复淋水、降温。泵性,还可节约水泥50kg。根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 考虑混凝土的水平分层浇筑装拆管道过于频繁,施工组织工作难于 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l℃一1.2 ̄C, 实施,故采取斜面分层浇筑,错开层与层之间浇筑推进的时间以利下层 混凝土散热,但上下层之间严格控制,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得 因此可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5℃一6℃。 出现施工“冷缝”。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浆体较多,在浇筑后用直尺刮平, 2.1.3选用优质外加剂 为达到既能减水缓凝,又使坍落度损失小的要求,经比较,最后选 间隔lh-2h,用木楔打压两次,以免出现表面收水裂缝。2.4加强混凝土保温保温养护 用了上海产效果明显优于木钙的℃.A一2型缓凝减水剂,可减少拌和用水 混凝土抹压后,当人踩在上面无明显脚印时,随即盖两层草包保湿 10%左右,相应也减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 保温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延长散热时间,减少混凝土内 2.1.4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 实践证明,掺优质粉煤灰混凝土后期强度较高,在一定掺量范围内 外温差。经实测混凝土3d内表面温度在38℃一45℃之间,且很少发现混 以防止白沉裂缝,影响该部位混凝土的防渗性能。 3 5后浇带部位混凝土的养护 位钢筋凌乱变形及锈蚀,也避免了后期该部位施工时钢筋较多清理杂物 后浇带混凝土浇后12h开始淋水覆盖养护,保证其表面湿润且不积水。 困难的问题。 因混凝土长期养护并不能减小混凝土的最终收缩量,初期养护可以减小 3.4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1)采用至上而下的顺序施工,先将后浇带内的杂物及松散的混凝土 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纹,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因此本工程后浇带养护采 (接上页)筑垃圾和水进入后浇带,在木模板上盖塑料布,既避免了该部 颗粒进行清除,并在混凝土浇注前一天用水将该部位冲洗、湿润。再检 用前二周直接撤水养护,后两周用湿砂覆盖养护,养护总时间为四周。 查后浇带部位模板和支撑系统是否准确、牢固,以确保后浇带混凝土浇 4.结语 注时不漏浆、不跑模、不位移。2)本工程浇筑后浇带混凝土采用C30膨 后浇带的施工是确保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在施工中,我们除 胀混凝土浇筑,膨胀剂采用u EA型膨胀剂,施工时先进行配合比配制, 了严格执行现有规范规定的要求外,还要结合不同的工程特点、性质、 经试验室试配膨胀剂的掺量为水泥重量的12%。3)施工时在后浇带两侧 作用等,精心施工,以有效确保每个工程项目的使用性、整体性及完美性, 混凝土界面上刷一道1:0.4-l:0.5的素水泥浆。混凝土采用强制式搅拌 机搅拌,为保证混凝土均匀拌和,拌和时间不少于2min,并严格按配合 比投料。因该部位混凝土量较少,采用随拌随用的原则。用多少拌多少, 以避免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拌和后的混凝土停留时问不超过1h。混凝土 振捣需密实,切忌出现振捣不到位及漏振情况。振后2h分两遍压实收平,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鲍加增.浅谈工民建中后浇带的施工[J].科技与企业,2012(8) 围 建筑界B2013年总第2UI 2LD期2ING01V3]O年8R/-,D月 浅析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 赵勇 张家口市中建_T-X.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河北张家口075 000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建筑业发展速度迅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平,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表明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也取得了飞速进步 在一些方面已然超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当前的建筑施工技术,并预测了在将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i TU97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 的带动下,施工技术带进了绿色环保理念,节能,节水,节材和环 1.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沿革发展 1.1建筑行业机械化方式的实现 保也逐渐的被重视和应用于施工之中。 原来建筑施工的运输主要依靠工人的肩扛和人力运输。6O年代,水 2.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 平运输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工人的肩扛变成了运用手推车运输,在垂直 2.1建筑施工技术应该往生态化方向发展 运输方面也由人力提升重物改为使用井架卷扬机。发展到7O年代,塔式 建筑施工设计的目标,设计的进程和施工的整个过程,都必须 起重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因为条件因素,这种先进提升 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污染,减少能量的消耗,选择 重物方式一直到7O年代中期才得到了普遍应用,水平运输方面出现了翻 适当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建筑材料的开发也必须考虑到生态因 斗车,替代了手推车。一直到8O年代后的lO年中,建筑施工水平运输 素,向低消耗,低污染,长寿命,性能完善,和废弃物影响程度小的方 向去设计发展,来提高建筑物的寿命,并且和周围生态和谐共存。 方式才实现机械化。 原来我国建筑行业的运营模式,一直是由一个具有综合建筑素质的 2.2建筑施工技术应该往节约型、创新型发展 施工队伍全面承包建设工程,建筑效果不理想。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出现, 建筑材料是建筑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建筑施工技术要研究节约 有力推动了现代建筑施工的迅速发展,目前在施工方面己然运用商品混 型、创新型的建筑材料,从使用功能出发,尽量的利用工业废料,合理 凝土实行内外墙体的全面浇筑,建筑所用的楼板也由原来的预制形式改 的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引进新型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发展住宅用 为现在的随时浇筑的施工形式。现浇剪力墙结构全面应用钢筋混凝土, 的化学建筑产品提高化学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又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向前发展。伴随预拌混凝土和泵送技术的发展,使 2.3建筑施工技术应该往复杂化方向发展 得建筑技术更加专业化与现代化。 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传统的机械制造、运 1 3建筑施工模板的发展 输、园艺、地质勘察、冶金等活动也不断被应用于建筑施工设计中。 9O年代,在模板应用方面大量减少了拼缝架构,从而使得钢筋混凝 因此,这些外沿学科的相应的技术形态也被纳入了建筑技术体系,无限 土构件表面更加平整。在把木面板改变为全钢材料后,使得其结构更加 扩张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外延,体现了建筑旌工技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 坚固,不易出现变形现象,一直使用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而复杂性是建筑旌工技术综合性和包容性积累的结果。 出现了木质多层板和方木制成的模板,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且轻便实用。 2 4建筑施工技术应该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8O年代,在浇筑楼板的立柱时,所应用的模板都是钢管形式。 建筑施工技术的高技术化发展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新技术革命成果向 1.4创新发展装饰工程 建筑领域的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渗透,凸显了术运动的现代特征。这样 室内外的装饰工程,不但和建筑施工技术有关,也和装饰材料有着 的渗透推动者建筑施工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快速拓展。出现了功能多 重要的关系。5O年代到70年代,室外流行勾缝和水泥抹灰,表面使用水 元化、驱动电力化、布局集约化、控制智能化、操作初械化、结构精密化、 刷石或干粘石、剁斧石。7O年代后期,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普遍 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新技术是建筑施工高新技术化发展 应用水刷石。80年代后,室外装饰大量应用各种涂料和面砖。随着建筑 技术的发展,8O年代中期,出现了石材饰面。与此同时,室内装饰也取 得了快速发展,9O年代以前,大都使用水泥地面,目前已经全部为地板、 石材和地砖取代。8O年代人们曾一度掀起贴墙纸的高潮,后来被新型技 术代替。在公共建筑中,逐渐出现了吊顶装饰和石材建筑,在室内装饰 中也出现了人造光面石材,并得到了普遍应用。 1.5绿色建筑施工理念 9O年代开始,国家开始贯彻国家建筑节能的技术政策。90年代 中期,因为“外墙内保温”的施工比较方便而得到广泛采用,但是 21世纪,发现其弊端较多,于是改用“外墙外保温”的施工技术。但是 这种保温技术至今还在探索阶段,没有很满意的做法。由于经济发展 (接上页)凝土表面有裂缝情况。 2.5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 温度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和 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保证规范要求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小于 25℃及降温速率。 的一个基本的形式,研究主要包括有空间结构技术、开发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地下空间技术等。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工 程的建设、信息服务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2.5建筑施工技术应该往工业化方向发展 工业化是当代建筑施工行业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它最为主要的 目的是力图把互换性和流水线引入到建筑活动中去,以标准化的要求提 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快建设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工厂化的 成套的技术来改造建筑施工业的传统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建筑的工业化 水平。建筑施工技术的工业化是以科技为先导,采用最为先进的技术、 工艺、设备,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的标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 管理的方案。 有关结果全部合格。 由于采用了“双掺技术”(缓凝减水剂和磨细粉煤灰),延缓了凝结 时间,减少了坍落度损失,改善了混凝土和易性及可泵性。使得混凝土 在高温、远距离运送条件下仍能顺利泵送,也未发生堵泵现象。 混凝土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共实测37次,原材料温度测试20次, 温度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基础质量的关键。为了客观反映混凝土 混凝土内外温度连续测一周,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出现在浇筑后的3d一4d 温度状况,进行原材料温度、出机温度、入模温度、自然温度、覆盖养 之间,内外温差仅为15 ̄C,且低于规范规定不得大于25℃的要求。 护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棚内温度7个项目的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 经各有关单位的严格检查未发现有害裂缝(仅表面有个别收水裂 控措施。 缝),混凝土密实平整光洁,无蜂窝麻面。 底板的混凝土温度按不同平面部位和深度共布置了25个测点,由专 人负责连续测温一周,每间隔2h测一次,比规范规定每8h测2次的频 参考文献 度要大些。 [1]刘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J].山西建 3.效果及结论 筑,2008.34(32):151—152. 混凝土强度按GBJ107—87混凝土强度检验与评定标准进行了测试, B2o 3 1年 月 年总第 期I囫 …l 8 2o13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