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中的“惯性定律”⊙ 杜寒雨
现
代人尤其是学生经常晚睡,所以到了早上常常没等到自然醒,便要被迫匆匆起床了。而
情,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处于睡眠惯性中的状态。
谁都知道,自然醒是醒来的最好状态。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生物学家将自然醒的时间与被迫醒的时间差称作“社交时差”。科学家发现,社交时差长短与睡觉时间长短没关系,而与什么时间睡觉息息相关——只要没在最适合身体休息的时间睡觉,便会产生社交时差。根据一项对65000人的跟踪调查结果,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有严重的社交时差,他们的时差长达2个多小时。而其余的人虽然社交时差比前者少,但也有1个小时。社交时差的存在会引发很多健康问题。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都会因睡眠不足而找上你。
那么,睡眠惯性能消除吗?
好消息是,能!这是与运动惯性截然不同的地方。方法也非常简单,让身体跟着自然光的节律走。研究发现,在野外露营的人,他们在缺少人工光源和闹钟的情况下,变得更容易入睡,也更容易起床,而且,他们的睡眠惯性明显降低,比过去以其他方式醒来的状态清醒得多。
晚上早点睡觉,早上正常醒来,不靠闹钟,靠生物节律,这才是我们赐予身体的最好礼物。虽然平时这很难实现,但至少在周末,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一下吧。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且,刚刚起床后,人们总是不愿意说话,甚至有人脾气还会很暴躁,一个小时内都不愿意理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是“睡眠惯性”在作怪。睡眠惯性又称睡眠惰性,指的就是起床后不愿理人的迷迷糊糊状态。实际上,睡眠惯性不仅使得人睡醒后情绪不佳,还会影响人的认知和感觉能力,使人的行为发生紊乱。
物理学定律告诉我们,质量越大,身体的惯性就会越大。而对于睡眠惯性来讲,则是醒得越猛,惯性就越大。尽管有时我们感觉醒得挺快,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的人觉得自己起床40分钟后就会完全清醒,但实际上他们的认知能力要在好几个小时之后才会恢复。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人脑从睡眠模式到清醒模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负责处理基础生理功能的是脑干。虽然脑干中的觉醒中枢可以瞬间被激活,但是我们大脑皮层区域,尤其是参与决策并对行为进行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才能成功启动。
那么,醒来后做点事情,比方说吃个早餐、冲个澡、打开室内所有的灯,这些事情能不能把自己从睡眠惯性中唤醒呢?还是没用。即使做这些事
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建筑格局变了,院子少了,高楼大厦多了,人们逐渐被禁锢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精力也更多地转向了追求物质利益。值得警惕的是,邻里关系的淡漠加重了社会的冷漠,对中老年人的伤害更大,容易加重他们的孤独感,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62.25%的人渴望改善邻里关系,但超过三成的人不知道要和对方说什么,还有三成受访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沟通平台和机会。
对此,夏学銮建议,一是选择年龄相仿的邻里交流,彼此共同话题较多;二是多聊些日常话题,如天气、商场促销活动等;三是谨慎登门拜访,现代人防范心理较强,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最好别选择送饺子、衣服等方式。宋玉梅则表示,有孩子的家庭可先从孩子身上打破僵局,比如带领和鼓励邻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与邻家主妇一起“团购”、“拼菜”,交流生活经验等,增加相互之间的联系。
(摘自《心理健康》)
快乐养生 2015.03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