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文章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和含蓄隽永语言特点。

2、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从阿里的恶劣环境导入新课。(这样导入课文,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这篇课文设置了切合教学主旨的语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深刻领会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伟大的贡献,更会为红柳后来的悲惨下场而从内心里发出悲叹。)

同学们如果这几天有看天气预报的话,就知道在北京最近经常有一种现象:沙尘暴,现在的北京人正在饱受风沙之苦。这些沙尘绝大部分来自蒙古、内蒙古。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现象呢?沙尘暴现象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但直接原因还是人为无限度地过量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活动,破坏了植被。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人类的共识也就是短短的这一二十年时间。过去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肆意地破坏环境以致今天受到环境的报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描述三十年前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

文章所叙述的情节是发生在阿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在描述她第一次16岁时到阿里的行程时,说她从北京坐火车出发,坐完了火车又坐汽车,光坐汽车就花了她12天的时间,在后来6天的时间里,她坐在车里的感觉是汽车不是向地面上的哪个方向行驶了,而是向“天上”爬去。为什么毕淑敏感觉是向天上爬去,我们从课文的第一句就了解到: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5000左右,所以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的第三极”,把它与南极、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我记得在02年的《读者》杂志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军嫂带着5岁的孩子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夫,结果由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人世。在阿里这样的恶劣的条件下,人生存都有些困难。但这里竟然生存着一种植物――红柳。在这个地方有植物有绿色,那就和我们见到的绿色的意义不一样了,它就不仅是生命,更是顽强生命的象征了。可是,当时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更为了缺乏环保意识而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三十年后毕淑敏以而深

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有关红柳的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板书:颂歌、悲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

1、红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

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 (师生齐读,约十分钟)

二、导读分析课文

1、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

明确: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红柳还能“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 “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人冷的时候会缩成一团,但红柳没有)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如果生存很困难,畏惧严寒和缺氧的时候,可能就战栗不已,不敢往前迈一步,人就是这样,,但红柳不是这样,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它却是在不断在扩展在着自己的势力,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把植物比作金属)

(4)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不是一下子屈服,化成灰烬,而是仍然保持着它最初的生命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5)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巨型根雕

(6) “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明确: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第12段“一座结实的沙丘”“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第14段“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

第15段“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以及这段描写挖掘红柳工作量之大

第19段: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从另一个侧面写,红柳是深深地嵌在在沙丘之中)

2、作者对红柳持什么态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结: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包含感情地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上的“精灵”。文中无一“赞”字,但却字字在赞,句句在颂,作者把自己的激情融注在字里行间,融注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之中。

3、如此珍贵、如此可爱,如此被作者颂扬的高原精灵是不是得到了人们的重点保护?人们怎么对待它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吗?要说清记叙的六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你的心情如何呢?

明确:我们每一个人都禁不住会感到痛心和惋惜的。因为人类这是在自毁家园。

但是,有一个人比我们更痛心,她就是作者毕淑敏。

4、作者为什么这样细致描写挖红柳的艰难过程?

明确:这说明作者。她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挖红柳的工程耗时越长,费力越大,结局越惨,越说明红柳的坚强,越说明人类的可悲、可怜,悲剧色彩就越浓。所以说这又是一曲悲歌。这曲悲歌是通过冷峻的叙述唱出来的。

5、其实,让作者感到更悲伤的不仅仅是红柳的命运。请大家研读司务长和我的对话,想一想:司务长的经济帐算得好不好?他的话中连用四个“对不对”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司务长目光短浅,愚昧无知,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人们犯了错误,还浑然不觉;人们在自掘坟墓,还义正辞严。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的情态,这是从反面从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了事件的可悲之处啊!

6、齐读最后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连续发问,给你以什么启迪?

提示:沙尘暴天气还记得吗?还有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暖冬现象,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sars、H1N1病毒的蔓延……人们终于遭到了报应。

7、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是相依相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应当有责任去保护它,保护它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新打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老师提示:最起码,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保护花草树木做起;我们还可以从节约做起,比如,节约一张纸,一滴水;我们还可以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限量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垃圾,废旧电池等。

8、到此为止你体会到文章结尾的妙处了吗?——那就是不把话说完,而是提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让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在字里行间去抒情议论。

三、总结课文写作特点。

1、写作手法

让平字见奇,让凡字生色,把记叙和描写巧妙结合,把强烈的感情蕴含在平静的字里行间,立意深刻,语言含蓄隽永,非常耐人寻味。

2、修辞手法

拟人 比喻

四、回应开头,分析题目特点。

现在,我们反回来再来看看文章这个题目究竟包含哪几层含义。

明确:海拔高、有气势、力量大、顽强、唯一、珍贵、无私的奉献。看来文章题目也很符合含蓄隽永的特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五、有感情地朗读比赛,看谁最能读出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激情。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作业。

2、仿照课文题目,以“珍惜生命、珍爱地球”为话题,找准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或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