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课程视角 下离职学生 职业通用能力及其构建 【摘要】应以就业为导向,融可迁移 性、职业性、市场性、企业性于一体,并在 潜在课程视角下,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制 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重新构建,将企业文 化、市场文化等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迁移并 内化到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基本范畴中, 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潜在课程 企业文化市场文化职业通用能力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11.015 一、职业通用能力及其内涵结构 职业通用能力概念源自关键能力概 念。英国著名的职业资格授予机构之 一——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认为,职 业通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 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陛能力。 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 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基本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通用能力 又称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不受时间 及专业限制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得到了蓬勃 发展。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目 标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来确 定。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目标要与之相应, 具备职业性、市场性。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企业可以联 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 口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周华 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 愿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 实习和教师实践。”因此,高职学生职业 入社会的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 通用能力的培养要从企业得到有力支持, 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 使学生接受来自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 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 给予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和就业的 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 机会,实现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 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 就业为导向。 涉及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 基于以上的考虑,高职学生职业通 理能力、创新能力。 用能力,从“通用”二字上看,应该是 二、潜在课程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 具有普适性的含义,这就是说这种能力 通用能力的构建 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迁移的特 职业教育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通 性;从“职业”二字看,应该是具有职 用能力,就必须在行动的层面理解职业 业性、企业性的含义,这就是说这种能 能力,并通过“课程”将其现实化。 力能够有助于学生实现就业,更好地满 现代课程论认为,学校课程应包含 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其至少拥 学科课程(内容上一般可分为基础课、 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迁移性,即随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活动课程(内容 着环境的变化,实现从原有的环境中向 上一般可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 新的环境迁移。二是普适性,即可以让 践活动及学校课外活动)和潜在课程。 学生在任何新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帮助 在现行体制下,承担学生职业通用能力 学生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三是职 教育的课程,虽然在学科课程及活动课 业性,即使学生不仅获得基本的职业能 程中应有所渗透,但主要还是以潜在课 力,更重要的是养成职业关键能力。四 程的方式来体现。潜在课程是广义课程 是企业性,即必须在企业的平台上才能 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 实现其价值,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一线的 非预期性,其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 高技能人才。 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 就内涵结构来说,姜大源先生2004 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年的表述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较精 高职的潜在课程主要指校园环境文化建 确、全面。他认为,职业通用能力包括 设等,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中,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类。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 类,即让学生在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 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 物质文化的氛围中受到影响;在学校、 并评价成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 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 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 环境中受到影响;在学校的各种人际交 要求和限制作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 往中受到影响。这三类在高职院校内形 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 成一种环境教育场、一种氛围,构成一 0 个和谐、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f一)以物质文化构建为切入点,突出 “企业式”物质文化熏陶,提升学生企业 (二)以制度文化构建为落脚点,在校 园日常管理体制中体现企业管理理念与 通常的做法有:第一,把企业先进文化 理念和基本价值迁移,内化到高职校园 文化之中,并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营造 人文精神,教会学生作为从业者适应企 业、融入社会的“方法能力” 文化认同度,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 发展与整合 文化氛围,让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第二,把市场文化中的竞争精神、公平 原则等内化到高职精神文化中,使之成 为校园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 分。第三,在行为文化层面,注重组织 学生参加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社会实践活 高职校园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的 各项规章制度以及通过制度的执行过程 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这是高职学生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 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 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 职业通用能力构建的落脚点,它要求学 校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借鉴企业化 的经营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熟 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物质 文化是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构建的切 动、职业技能竞赛。可见,以就业为导 入点。这种环境作为一种形文化体现了 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同时创造出 一种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 “环境育人”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取向 及素质的养成亦有巨大的作用。 要使职校校园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 化色彩,通常的做法有:第一,教学环 境的布置体现企业文化。在不同专业的 教室、实训室等地,有意识地烘托出企 业文化的氛围。例如,在校园内悬挂一 些具有企业文化内涵的雕塑、国内外著 名企业家画像,在教室张贴著名企业家 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 的校友偶像,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 的工作服,等等。第二,教学设施的建 设突出企业文化。教学楼、实验楼等教 学设施可按工厂的样式进行设计与划分 工作区域,甚至办公室、实验室的名称 也可按工厂的部门进行命名,让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受到企业的熏陶、感染或暗 示,并时刻提醒学校:企业需要什么样 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 才。第三,在校内创设企业式的实习、 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场所。 第四,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校园 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通过企业文化与 校园文化的有机整合和互动,可以组建 “校企合璧”的校园物质环境,让每个高 职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企业式”的 物质文化熏陶,把校园打造成为“校园 即工厂”的外在物质文化景观,提升学 生对企业文化的接受度、认同度和感悟 度,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易于类化迁 移,使相关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与 整合,同时形成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素 养与关键能力。 悉企业、融入企业。 职校校园在制度中要呈现出企业管 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通常的 做法有:一是在学校的管理中借鉴企业 的规章制度,变教学任务为管理项目制, 变日常管理为市场运行制,变课堂教学 为作坊实践制,变师生关系为师徒制, 即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 等各项制度的建立、修改、完善以及运 行都要渗透、彰显企业文化和市场文化 的基本价值。二是在制度文化里体现学 生的道德教育,注重企业文化与学校制 度文化的对接,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文 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 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 容、制度,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与企业员 工相同的行为规范,而不只是局限于 (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可见, 职业学校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人 文精神,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在企业文化 制度下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对学生 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产生了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教会学生作为从业者适应 企业、融人社会的方法能力。 (三)以精神文化构建为着力点,将企 业先进文化理念迁移、内化到校园精神 文化之中,有利于构建高职学生的“社 会能力”与实践能力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指学校优良传统 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 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 精神文化形态。这是高职学生职业通用 能力构建的着力点,要求学校宣传企业 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实守信、安 全意识文化,宣传企业的创业史和竞争 优势。 在职业校园中渗透企业精神文化, 0 向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不是封闭型的文 化,而是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与社会实 践相结合的文化。应通过融合企业文化, 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通过教 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深入生产 一线,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高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 文化,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市场文化, 是集职业性、市场性、企业性于一体的 文化。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必 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尽可能追 求与企业文化、市场文化有机交融,形 成能力培养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教 文化,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创设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 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 [2]姜大源.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改 革的新思考[z].2004—09—2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林博.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 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 [5]兰成琼,黄晓初.高职特色校园文 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9) 【基金项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课题 (城职院科研字[201 1]2号201 1B08) 【作者简介】周 华(1978一),男,广 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 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