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⑴、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 (刀耕火种、石器锄
耕时期 )⑵、表现:原始社会形成公社共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 2、 奴隶社会──井田制 : 出现:夏、商;鼎盛:西周。特点:①、土地属于国家②、土
地层层分封,不得转让和买卖;③、受封者要向国王承担义务(服兵役、交贡赋);④、耕地形形似“井”字; ⑤、贵族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在井田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3、 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后果:井田废弃,私
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井田制瓦解的客观原因——王室衰落、战争频繁、土地转让,井田制日益破坏。 ③、井田制瓦解的过程——(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BC594年,鲁国初税亩,各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C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开地承认了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④井田制瓦解的影响:Ⅰ、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变化:(公田→私田)Ⅱ、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Ⅲ、交税方式的变化:(交纳贡赋→交纳地租) 4、
5.井田与私田对比 经济基础 来源 形状 所以权 义务 上层建筑 6.公田(井田) 国王分封 有一定规格,状如“井字” 私田 私人在井田以外开垦的土地 随地形而异 国(王)有。贵族只有使用土地私有化;土地可转让,买权,无所有权 卖 服兵役、交贡赋 奴隶社会 (“初税亩”前)不交税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形 式 封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土地私占支配地位,以私有制为社会 主) 有制 是封建生产关主体多种土系的基础 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极少) 国有土地所有制(很少) 7.土地兼并
①、土地兼并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 ②、 土地兼并的内容: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自耕农的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
国家、自耕农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东汉 ·班固 ·《汉书》。 ③、 土地兼并的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④、土地兼并Ⅰ、对封建国家的影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流民,影响国家财政收入;Ⅱ、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危及封建统治(西汉、唐、北宋、明朝都因土地兼并特别严重而引发农民起义)。 ⑤历代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1) 抑制土地兼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2) 抑制土地兼并措施:Ⅰ、北魏、唐朝——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限制土地买卖Ⅱ、明朝——教材P17页“鱼鳞图册”(“摊丁入亩):”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 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却无法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再实行过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了
8.不同时期土地所有制比较 阶段(朝代) 原始社会 土地所有制 实质 土地公有制(全体氏 族成员所有) 土地公有制 土地国有制: (“普土地私有(国王所有:天之下,莫非王土)” 极个别人所有) 夏商周(奴隶社会) 战国—新中国成立前(封建社土地私有(包括地土地私有制(较多人的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自耕农的土地) 私有) 新中国
土地公有制(人民群土地国有(绝大多数) 众) 重农抑商
1.封建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概念:又叫“重本抑(弃)末”,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出现的原因:根本⑴、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⑵、巩固封
建统治的需要 。
直接(3)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机封建统治
推行的目的: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自然经济经济,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政策的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演变发展过程:
⑴、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⑵、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的农本商末思想,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⑶、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⑷、明清时期,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推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重本抑末 内容:(1)统治者提出重本抑末的治国思想(2)限制经营范围:实行货币专铸、盐铁茶专卖;⑶、商税繁重;⑷、歧视商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评价:⑴、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早、中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稳定农业人口, 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稳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⑵、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与世界潮流同步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重农抑商”政策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原因:
⑴、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⑵、直接原因:明朝抗倭和清政府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 ⑶、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⑷、其它原因: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使统治者产生出因循守旧、和盲目自大的闭关自守的思想观念; 2、表现
①、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 ④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4、 评价
⑴、局限性(主要影响):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经济)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外交) ③、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诩为天朝上国,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保守愚昧。(思想)
⑵、积极性:在一定的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防)
5、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妨碍了社会 6、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背景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都是在社维护封建出于统治需要限制和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相同点 会转型时统治。 而采取的政制商品经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期采取的策。 济。 展。 政策。 不 同 点 重农最初实施压制商人封建统治阶级对国内市前期对古代农业发抑商于战国时势力,以要代表地主阶场严格的展有利,对农业文(战期,贯穿维护封建级利益,重视规定和控明的成就有一定积国) 整个封建统治基发展以地主为制、对商极影响;后期阻碍社会。 础,发展代表的封建经人地位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封建经济。 势力进行本主义萌芽的成济。 压制。 长。 闭关封建社会防止外来①、是由自然严格限制起到了一定的自卫锁国衰落的明殖民势经济的自给自国人出海作用,但不利资本(明清时期。 力,以维足特点所决定贸易,限主义萌芽的成长,清) 护封建统的;②、清政制外商来使中国长期与世隔治体制,府害怕与外国华贸易。 绝,限制了与西方以巩固封人交往易“滋先进的经济文化交建经济。 扰生事”,为防流,使中国逐渐落范和抵御西方后于世界潮流。 侵略者。
曙光什么的
1. 中国农耕时代的经济基本特点 2. 方面 4. 农业生 5. 产模式 7. 土地制度 9. 经济重心 11. 工商业 13. 经济结构 15. 经济政策
3. 特 点 6.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8. 多种形式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 10.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12.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14.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16. 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