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08-11-2010)
《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154-1-2011)
《海港水文规范》(JTS145-2-2013)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
《土工合成材料》(GB/T17630-17642-1998)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2014)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GB/T 18314-2001)
《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S202-2011)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GB50289-9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城市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松山路:
(1)建设规模
松山路为东西向主干道,西侧与拟建设的岐鹤南路相接,向东止于松山环路,全长为3.822公里。道路规划红线为40米,道路设计宽度40米,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为50公里/小时。
松山路沿线有两座桥梁,分别在桩号K0+260处设置一座6*30米预制预应力箱梁桥跨小获溪。在K0+610处设置一座1*10米空心板梁桥跨规划河道。
工程内容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综合管线、路灯照明、交通及绿化等。
(2)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
2)道路设计车速: 50公里/小时;
3)路面:沥青砼路面,设计年限15年;
4)路面横坡:车行道1.5%,人行道1.0%;
5)路面设计荷载:BZZ-100;
6)路线交叉:平面交叉;
7)设计地震裂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8)道路构筑物设计荷载:城-A级;
9)设计洪水频率:城市内涝控制水位(10年一遇)暂按 3.0米;
10)道路构筑物设计荷载:城-A级;
桥梁设计汽车荷载:城-A级;
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取值;
11)桥梁结构安全等级:一级;
12)桥梁设计基准期:100年;
13)环境类别:II类,地下水地表水具有腐蚀性,桥梁基础采用Ⅱ类环境类别条件设计。
通屿路:
(1)建设规模
通屿路为东西向主干道,西侧与拟建设的松山路相接,向东止于S省道201,全长为4.244公里。道路规划红线为40米,道路设计宽度40米,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为50公里/小时。
松山路沿线有两座桥梁,分别在桩号K0+040处设置1*16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在K0+990处设置1*13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在桩号K3+355处设置3*20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在桩号K4+033设置1*13预应力空心板梁桥跨规划河道。
工程内容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综合管线、路灯照明、交通及绿化等。
(2)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
2)道路设计车速: 50公里/小时;
3)路面:沥青砼路面,设计年限15年;
4)路面横坡:车行道1.5%,人行道1.0%;
5)路面设计荷载:BZZ-100;
6)路线交叉:平面交叉;
7)设计地震裂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8)道路构筑物设计荷载:城-A级;
9)设计洪水频率:城市内涝控制水位(10年一遇)暂按 3.0米;
10)道路构筑物设计荷载:城-A级;
桥梁设计汽车荷载:城-A级;
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取值;
11)桥梁结构安全等级:一级;
12)桥梁设计基准期:100年;
13)环境类别:II类,地下水地表水具有腐蚀性,桥梁基础采用Ⅱ类环境类别条件设计。
填海:
1、《港口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办法》(交规发[2009]712 号);
2、《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TS 165-2013);
3、《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JTS 181-5-2012);
4、《疏浚与吹填工程施工规范》(JTS 207-2012);
5、《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13);
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填海工程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7、《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 147-1-2010);
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9、《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 50783-2012);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2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JTG/T
D31-02-2013);
1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14、《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技术规程》(JTS 147-2-2009);
15、《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 239-2005);
1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D32-2012);
17、《水运工程塑料排水板应用技术规程》(JTS 206-1-2009);
1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
19、《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 435-2008);
20、《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2012)。
1.5.1 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本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陆域形成、路堤填筑(+3.0m 以下)
及路基处理和防洪堤充填砂袋堤身填筑及堤基处理。
本次围海面积435.3 万m2,陆域形成面积401.0 万m2,保留水
域面积34.3 万m2。
填筑道路路基(+3.0m 以下)10975m,其中松岐中路3106m,通
屿路3554m,松山路2912m,松山一路1403m。
填筑充填砂袋堤身6040m,堤段桩号为xhxy1+587~2+546、
dhxz3+461~4+564 和dhxy2+162~6+140。
路基和防洪堤堤基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总处理面积
82.2 万m2。
本工程建筑材料主要为砂和粘性土
本次围海总面积435.3 万m2,其中B 片区拇指区面积51.0 万m2,
全部形成陆域;A 片区面积384.3 万m2,陆域形成面积350.0 万m2,
滞洪区和排洪沟面积34.3 万m2。
为满足吹填需要,在陆域形成区域外边界布置围埝将围海区域与
周边水域隔开。B 片区拇指区东、北、西侧围埝和A 片区西、北侧围
埝与防洪堤结合建设,A 片区东、南侧围埝分别与松山一路和松山路
结合建设,B 片区除拇指区南侧不设围埝。
根据防洪排涝规划,松山A 片区内需设置滞洪区和排洪沟,以
满足未来城市排涝需要。在其边界布置吹填围埝,其中排洪沟北侧围
埝与松岐中路结合建设,其余围埝单独建设,为一般性围埝。
为便于陆域形成施工,在工程区内布置5 条隔埝,总长3395m。
建设防洪堤总长6040m,其中B 片区拇指区长2062m,桩号段
为xhxy1+587~2+546 和dhxz3+461~4+564,A 片区长3978m,桩号段
位dhxy2+162~6+140。
建设4 条道路(+3.0m 以下部分),总长10975m。其中松岐中路、
通屿路、松山路为主干路,松山一路为次干路,长度分别为3106m、
3554m、2912m 和1403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