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阳县济阳街道中学 卞琳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并会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提升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概括本节知识的复习,运用拓展等。感悟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转化等数学方法。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二、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应用。 三、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性质与定理来解决证明问题。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模块一:菱形的定义 学生填空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叫菱形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课件出示)
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边: 对边相等 对边平行 角: 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对角线: 互相平分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模块二:复习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填空: 菱形的性质
1)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边 四边相等 3)对角线 互相垂直平分
4)对称性:菱形是 轴对称 图形,它有 2 条对称轴,对称轴互相 垂直 。 5)菱形的面积=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
课件出示菱形,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菱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菱形性质并进行自我表述,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性质定理,更有利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三: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相等线段 2、 写出相等的角 3、 写出等腰三角形 4、 写出直角三角形 5、 写出全等三角形 设计意图:
简单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本节课内容。 (二)小组讨论,习题探究 习题一: 设计意图:
主要是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完成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活动方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证题思路。
2、学生上黑板说出证题思路,其余同学用心听,找出不足,给予纠正或补充,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3、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师生共同评价。 习题二:
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 相知AB=5cm,AO=4cm ,求 BD的长. 活动方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不会的可通过小组解2、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讲解解题思路,其余找出不足,给予纠正或补充,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3、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师生共同评价。 习题三:
菱形的周长为52 cm,一条对角线长为10cm,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 。 活动方法:
1、 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 2、 派学生上台讲解。 习题四:
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CE⊥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E,CF⊥AD,交AD的延长线于一点F,请你猜猜CE与C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试说明你的猜想。
决。 同学用心听,交于点O. 已
F D C A
设计意图:
B E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束缚。
活动方法:
1、让学生思考后进行抢答,分析证题思路 2、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引导分析总结方法:本题是一道结论猜想探索题,观察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可得CD=BC, ∠CEB=∠CFD=90º又根据菱形的对边平行,可得到∠CBE=∠DAB=∠FDC,借助三角形全等,可猜想CE=CF. (三)回顾经典,真题再现
1、(2013湖南怀化)如图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4,∠BAD=120°,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 )
A.20 B.18 C.16 D.15
2、(2011北京)已知菱形的对角线长分别为6、8,则周长为 ,面积为 。 3、(2012江苏连云港)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互相垂直,则下列条件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菱形的是( ) A.BA=BC B.AC、BD互相平分 C.AC=BD D.AB∥CD
4、(2010山东荷泽)如图,菱形ABCD中,∠B=2㎝E、F分别是BC、CD的中点,连结AE、△AEF的周长为( ) A.
㎝ B.
㎝ C.
㎝ D.3㎝
=60°,ABEF、AF,则
设计意图: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堂优质习题课的成功保证。通过对历年中考真题的展示让学生对历年中考真题有所把握,让学生提高中考的自信。 (四)感悟收获,提升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对菱形的性质这一节能够更加熟练的应用于实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