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灵辩证法——《复活》 浅析心灵辩证法
列夫·托尔斯泰作为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生涯长达60年,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其中《复活》作为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晚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复活》在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以及心理描写技巧的多样性方面,使作品呈现出史诗性风格。其中心理描写技巧主要是心灵辩证法的运用。
“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极端转变。这种心灵辩证法在其作品《复活》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其中心理描写最突出的是人物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经历了从心灵纯洁到堕落虚伪再到“复活”的极端心理变化历程,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心灵辩证法”的细腻展示。其中又以法庭重逢的描写最为突出。
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与玛丝洛娃相遇时,他对女主人公既有怜悯和同情,又有着一种模糊的厌恶感;既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既羞愧不已,又害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并当众揭发;既提心吊胆,盼望着审讯快点结束,但又不能将目光从马斯洛娃那对清亮的眼睛上移开。他逃避不能,承认不敢,又
是烦躁,又是担心,甚至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就是由他造成的,但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脱不了干系。复杂的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在这里描写得精细入微,丝丝入扣。
这次法庭重逢,是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苏醒。他开始认清自己的面目——“又可耻,又可憎”,并决定进行“灵魂净化”,改过自新。从虚伪无耻到觉悟,开始“灵魂的扫除”,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心理可谓是极端变化。但从全书来看,聂赫留朵夫心理的转变却不是陡转突兀的,而是有现实的根据,是一个变化的流程,其中有玛丝洛娃对他的影响,也有最底层贫苦人民的作用。
在聂赫留朵夫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时,他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
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醒悟到“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故事最后,聂赫留朵夫成功地为玛丝洛娃洗脱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惩罚改判成流放,他自己也开始了新的生活。至此,聂赫留朵夫完成了他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也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