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被邀请了回答,就暂且说说我个人想法:
首先我想请你把阳明子还原成人,换位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顿悟其实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只不过阳明子的理论形成了体系,将佛学,道学以及最根本的儒学融会贯通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力荐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的原因,因为那里你看到了一个几乎真是的寻常人与修行成圣的过程,因为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都有机会成为圣人。
其次,说到立志,个人鄙见这完全不足为虑,试想一下,父亲是两代帝师,又是状元,估计未出生之前,胎教就是如何成为圣人,我等皆凡人,六根未清净,私塾先生问他的志向时,做圣人几乎是顺理成章的,倒是说当初想要远出塞外,踏平鞑靼,才是青春血性男儿应当有的,还有那首月亮的诗,可以看出阳明子自幼是善于思考的,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成功人大家都有的优秀潜质之一,再提升一点就是儒家的反躬自省。有了这两点便可解释,截止到成婚,步入仕途之前的是与非。
再次是学问,封建大家庭的教育是很有体系的,其实不见得就是只有四书五经,往往是儒道释法兵纵横都要学的,这和寒门子弟是有点区别的,我看过大师钱穆先生的书单,是必读书目,几乎囊括了以上我说的各家经典著作。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儒学不通,转而求道,求佛是可以理解的,道家有各种天尊,佛家各种菩萨,都是真是可见的,然而唯独儒家的圣人是不可见的,仁义礼智信的条条框框似乎与圣人看起来即符合又矛盾,倘若你不曾按照既定“圣人”标准行事,菩萨和天尊给你的压迫感远远大于儒家的“自省”。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作为青春期的我等士子,穿越到明朝那个昏暗的年代,能理解透才怪呢。
然后,仕途坎坷得历练让阳明子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用纯善的力量很难对抗大势之恶,因为封建体系下,皇权的力量极易被左右,阳明子号称千古第二号完人,我等凡人想到的忠君的幌子,他岂能看不
透?那是因为君权后的天下苍生,作为阳明子来说,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为天下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这几乎是所有儒家大家的真正理想。再加上阳明子业余爱好是兵法与谋略,这就让他有了能力去做这件事情。此时缺的只是一个药引子,让阳明子突然明白该如何做,而不是任性使气,才有了“事上磨练”以及修行的“精进理论”(见《传习录》中精金之说)。
再然后,远谪龙场,真正顿悟的时候来了,所谓龙场悟道其实就是突然明白过来了,这个是后世学者取词于佛家的顿悟,阳明子明白的是'通过世事不断检验自己良知'的理,而“良知”就是每个人的'自性',只要自己善恶良知在,就能是自己超然于利益纷争之上,便是证得了天理和公道,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心”,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这个,后面平定匪患和宁王叛乱,解送宁王的功劳让给太监张永,处理德宗消失的危局,其实都是在各种各种利益私欲滚滚中检验着阳明子心中的良知。后来阳明子在与小偷脱衣服得一段对话中可以更加坚信“良知”就是他苦苦寻找的“理”。这就是龙场悟道所得,只是一个开始,后来才发展成了“知行合一”。
最后,分歧的产生,龙场悟道后,阳明子证得了自己心中得理,然而弟子后世学者看到的“良知”都不一样,资质不通看法也不同,“知行合一”的境界也便不同,但是能力大小,成就高低,就像“一两金子”与“千两万两金子”的不同罢了,先求'向内而修,方可推己及人',否则在复杂和危险的位置上,反倒是“误了自家姓性命”,至此便达到了中和,倘若有能力,便去做事,在做事过程中检验“良知”是否还在,直至最后死亡为止。阳明子最后的四句教就是这个过程。
另外,常言道“无限风光在险峰”,倘若有机会步入高峰,尤其是权力高峰,你的仁与不仁,就决定天下苍生是否为刍狗。所以阳明子军事上向来都是“不战屈人之兵”或者“全兵而胜,除首恶与惯恶”,后来的曾文正“铁通围阵”也算是一片仁心吧,在军事上能做到这点其实很难。
好了,说了很多,但愿有益与于各位,不同见解欢迎赐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