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场的住宿区,农场为他优惠供应了一套近百平方米的 单位套房。家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也在农场工 作还在长春街上自建有3层小洋楼,大女儿在行政部门 工作,二女儿在一家大型宾馆做主管。 人退休了,但庞祖玉火热的心却没“退”下来。 他常对人说:“我是党员,虽然退休了,但党员本色不 能退。A己对党对国家没什么贡献,党和国家却给了 我这么高的荣誉,感觉到很惭愧,自己应该多做一点 工,对党对人民要对得住。白领工资不好。” 庞祖玉把荣誉当作责任,把党的关怀当作动力, 从退休之日起,一直坚持到原3队片区为农场义务管护 1 500多亩山林。 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每天巡山2公 里以上,9800多个日日夜夜从不间断。27年巡护的 山林路途,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半圈,走完1.5个万里 长征。 每天早上6点庞祖玉起床,煮点东西吃,天朦朦 亮,就带着一瓶水,一把弯镰刀,一根柴棍,背着一 个小编篓,带上自己的伙伴——两条小黄狗,开始了 一天的巡山。 他从高岭出发,一路上走过长岭、牛学岭、大 窝……然而,这片再熟悉不过的山岭对他来说,却是 “步步惊心”:巡守在山林中,遇到毒蛇毒虫是常 事。荆棘丛生,一遍山路走下来,手足经常被擦伤。 遇到雨天,泥泞的山路常常让人摔倒好几次。一次, 在外打工的儿子进山探望老人时,看到老父亲被摔破 伤的膝盖,专程跑到圩镇上买了一双高筒雨靴。从 此,不管天冷天热,庞祖玉都穿着这双心爱的雨靴巡 山。他告诉记者,穿着高筒雨靴不仅可以防刺伤脚、 防滑倒,而且很耐用,走起路来也有劲。粗算下来, 庞祖玉平均每年就得穿烂2双高筒雨靴。 巡山守林,主要是防火、防盗。三年前的一天中 午,庞祖玉巡到半路,发现山上果林起火,纵火人是 附近村子的一个精神病患者。发现火情后,他立即给 庞祖玉老人在巡山。蒋卫民摄 童 堕 20。2.6 场部打电话报警,场部的1O0多干部职]二闻讯赶来救 火,及时扑灭了蔓延到3个山头的大火,附近山头500 多亩经济林得救了。 说起防盗,庞祖玉忍不住自豪地说: “有我在 这里,没人敢放胆来偷砍林木!”以前农场种橡胶树 时,常有一些村民前来偷砍,庞祖玉进山巡山时每逢 遇到村民,就宣传政策、法律,教育村民爱护林木, 因而周边的村民个个认识庞祖玉,对这位老生产队长 也非常敬畏,因而在他义务守林的27年问,几乎没有 发生过偷砍农场林木的现象。 最近几年,场里种了速丰桉,让一些外人蠢蠢欲 动。有一次,庞祖玉在巡山中发现有人盗砍树木,马 上上前制止。原来盗砍者是附近村子门楼坡屯的一名 吸毒者。吸毒者为了阻扰庞祖玉巡山,就趁庞祖玉巡 山的时候多次摸到“高岭”偷东西,想让庞祖玉知难 而退。有一次偷了600元,有一次偷了9只鸡,几次都 撬坏了门锁。庞祖玉得知后决定开始养狗,有了狗, 才让这个吸毒者最终放弃了偷盗林木的打算。 如今,1000多亩速丰桉郁郁葱葱,1000多棵果树 花果飘香,为单位创造了至少10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 效益。单位为了感谢他,多次要给他补助,他都坚决 谢绝了。 遇到苦就感到浑身有劲 “什么是劳模?劳模就是不怕苦!劳模就是遇到 苦就感到浑身有劲!” ——庞祖玉 一个退休老人独自结庐深山,要面对和克服的各 种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一座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红砖小屋,一床黑旧 的蚊帐和被褥,一张木桌,一张木床,一盏煤油灯, 一个水烟筒,一个简易的伙房。这就是庞祖玉在“高 岭”的家。 一碗白糖粥是每天的早饭,一份咸菜炒猪肉就着 干饭就是午餐。晚上没有“节目”,天一黑,就早早 上床休息。这就是庞祖玉一天的伙食和娱乐。 面对困难,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老楷模”就 一句话:“什么是劳模?劳模就是不怕苦!劳模就是遇 到苦就感到浑身有劲!” 1924年6月,庞祖玉出生在博白县亚山镇一个普 通的农民家庭。解放前,庞祖玉是地主的长工。解放 后,庞祖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垦荒者,先后在广西农 垦国有红山农场、长春农场工作。 自上世纪5O年代初开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掀起 了垦荒大潮。获得新生、正值壮年的庞祖玉满腔热情 地投人了当地军管农场的垦荒运动,并很快成为当地 知名的劳动能手。 火红的农垦生活,让庞祖玉写下了自己人生最辉 本刊特稿 我还可以为大家做点好事 “我虽然老了,但是我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我还 能自食其力,还可以为大家做点好事,这样自己也感 到很开心”。 庞祖玉 庞祖玉一生勤俭。当地村民说,庞祖玉从来不乱 花钱,但对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却 毫不吝啬。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种的木薯、红薯和芋 头等物,赠送给贫广木]户达700多户,帮助贫网村民的资 金达上万元。有些人说他“傻”,他却乐呵呵地说: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应该相互帮忙。” 1998年5月初的一个早上,庞祖玉在巡山途中看 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山上砍柴,他好奇地上 前问道:“小朋友为什么不上学?”小男孩眼含泪水 的答道:“家巾老奶奶生病花了很多钱,爸爸妈妈叫 我不上学了,在家砍柴卖挣点钱。”庞祖玉用手轻 抚着小男孩的头,慈祥而又认真的对小男孩说:“不 读书没文化可不行,我最吃亏的就是没机会读书学 文化。你这么小就不渎书,以后怎么立足社会,怎 么建设国家?这样,从今天起你继续去上学,我帮 你砍柴,把卖柴的钱都给你,你每个周末到我这里 拿钱回去给家里,就说你是用周末砍柴挣的钱。但 是,这事要保密,不能告诉别人。好不好?”懂事 的小男孩却一个劲的摇头不同意。庞祖玉用命令式 的口气对小男孩说:“就这样定了,你明天就去上 学!”此后连续3年多的时间,庞祖玉把砍柴挣的钱 全部送给那位小男孩,直到考上巾学。如今,当年 的小男孩已经大学毕业,在首府南宁一家外企担任 要职。每次回家,总要带着礼物上山看望庞祖玉老 人,表达自己的谓 意。 庞祖玉一家生活起初并不富裕,但庞祖玉从不向 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常常对孩子们说:“人可以穷一 些,但绝不能没有骨气。”庞祖玉一生勤俭节约,平 时很少下山,偶尔趁圩日下山买点米、肉等。生活用 水来自山下原3队的一口山泉,都是靠老人自己用水桶 挑上来。山上没有电,晚上照明就依靠一盏小煤油灯 和一支手电简。 巡山时,他看到扫把草就收割、晒干,做成扫 把,扫把扎多了,选个街日挑到街上卖。场里干部职 工有时在街上见庞祖玉卖扫把,就买些猪肉给他。镇 上居民说,庞祖玉做的扫把价格比别人的便宜一两元 钱,大家都抢着买。有居民佩服他的为人,暗地里多 付了几元钱,他发现后下一次就上门退回去。有时, 他干脆不卖,直接送给学校。 “我虽然老了,但是我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我还 能自食其力,还可以为大家做点好事,这样自己也感 舅 堕林业 2o。26 本-T4记者正在采访庞祖玉。何乃缘书 到很开心。”庞祖玉对记者说道。 庞祖玉有着良好的人缘和威望。附近一位黄 群众生前经常到庞祖玉居住的高岭下护理龙眼树, 庞祖玉一有空就帮助他。他很是敬佩庞祖玉,辞世 前叮嘱儿孙:在他死后一定要把其安葬在庞祖玉 林的“高岭”对面,这样日夜有庞祖玉与他作伴, 他就不会感到孤独。去年底,这位黄姓群众病逝, 儿孙真的按照老人生前的心愿将其埋葬在庞祖玉习l 间草庐的对面,阴阳虽相隔,情义重如山。 庞祖玉结庐深山巡山不止的事迹一经媒体抓 道,各级领导纷纷前往探望和慰问庞祖玉。2012每 2月,博白县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庞祖玉同志学 活动的决定》,要求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 庞祖玉的奉献精神。3月份,中央电视台《乡约》栏 目走进博白,县委特地邀请了庞祖玉进城参加节E 采访。 组织的关怀爱护,让老党员感到无比的温暖。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党员,只是在做一些自己 所能及的事。而党和国家给我很多荣誉,给我和敢 家人很多关怀和照顾,自己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 就要为党、为同家、为人民做点事情。”庞祖玉 情地说。 “老党员庞祖玉的奉献精神,让我们很感动, 是我们农垦系统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农场 场长刘伟荣说。在老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庞祖玉5 岁的儿子庞伟东和场里10多名职T,主动加入义务 巡山行列。 庞祖玉坚守的是1500亩山林,坚守的是一个 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更坚守的是心中那片绿色的 望。他没有惊天壮举,没有豪言壮语,但那位走上 巡山路时头戴草帽,手提弯刀,肩挑柴棒,带着小 狗,哼着老红歌的老党员、老劳模,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