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历史中辉煌的一页,前经“文景之治”,后显“昭宣中兴”,但在武帝末年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多数人都从武帝屡兴兵役,赋敛无度,好大喜功等社会政治因素寻求原因。本文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农业、商业两个方面论述汉代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汉末 经济衰落 农业 商业
人们历来把中国历史解释成是一再重复的王朝循环史,这一传统的说法掩蔽了某些时期在循环表象背后发生的一些根本性变化。当然,诸王朝的兴亡确是呈循环式。凡是王朝的创立者总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活动家,但是几代以后在宫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子孙后裔,很可能变得软弱无能、放荡不羁。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个强悍的统治者或一个能干、忠诚的大臣来设法阻挡这种堕落,但总的趋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义推翻王朝,重新开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环。到了汉朝末年,同样的是战争不断、自然灾害严重、徭役繁重、人口减少„„
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汉末经济从各个方面衰落,也就决定了整个王朝的覆灭。
一.汉代末年的农业
到了汉代末年,农业领域商品生产普遍性与狭小性并存。
在汉代,农业经济中医交换为目的的各种经营专业户,有进一步的发展。战
国时期,园圃、林、牧、渔业中专业性生产者多,但规模较小。当时的园圃业主要分布于城郊,《韩诗外传》卷二记载,宋国贵族桓司马到鲁国国都,在临门附近马逸踏坏种葵之园,结果当年“园人亡利之半。”指明了其私人经营的性质。而林、渔业更多的依靠自然品。到了汉代,尽管经营林、牧、渔业的小生产者仍然占主体地位,但是各种经营专业大户纷纷涌现。因此,商品生产存在着一个普遍性。但是,商品生产的长足发展,并不能改变其传统农业的基本性质。就经营专业户而言,他们生产的东西是商品生产性质,但是整个农业生产中的比例确是很小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至于个体小农的商品生产,其狭小性更是不言而喻。
他们生产中所带的商品生产成分,始终作为自给性生产的必要补充而存在。并没有形成经济发展的规模体系。
总之,不论是出售商品或购进商品,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不得已的交换,并不是为了牟利目的而采取的经常的交换。晁错说,农民为了应付水旱之灾和封建赋敛,“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他们投入市场出售的农副产品,实际上绝大部分是必要产品而不是剩余产品。也就是说,他们和市场的联系实际上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而不是价值的交换。价值规律对农民投入市场的产品虽然也要起一定的作用(如“谷贱伤农”),但农民的生产品种和耕种面积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变动。小农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受价值规律支配,说明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并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属性。
再加上汉朝末年,战争不断,自然灾害严重,人口数量减少,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国侵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更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二.商业
在汉代末年,商业以纺织、冶铁、盐、漆器为主。在这个时候官府的垄断经济对手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归纳起来又这样几点: 第一,产品不合民用,且质量低劣;第二,服务态度差;第三,官营产品价格昂贵,百姓无力购买;第四,官营作坊管理混乱。
官营盐铁业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从生产到流通,都明显违背商品经济的规律而带有自然经济的烙印。“卒徒工匠”是官营盐铁业的主要劳动者,他们大多是官府征发来的农民,其生产劳动带有封建劳役制的性质。由于产品的质量不好,价格昂贵,不受人民欢迎。“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①,亦即由官府把卖不出去的产品强行向人民配卖。盐铁是手工业生产中与编户齐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门,上述这些情况,说明在秦汉时代,无论是民间手工业或官府手工业,对于它们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都不能估计过高。 三,小结
汉末,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政府都不重视农业、商业的发展,穷兵黩武,苛捐杂税,土地兼并,弄得民不聊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动摇了以自然经济为
主题的封建帝国的经济基础。同时,抑商的政策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经济基础都不复存在了,那王朝的政权上层建筑就会在此起彼伏的农民反抗运动中被推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