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是如何论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的? 《《战争和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在1938年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结论的一部分。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时期,敌我友三方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侵略者转移器主力以对付共产党;国民党则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我们党内,王铭新右倾投降主义不相信共产党的力量,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发展自己的武装上,而是以来国民党,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军队身上。党内有些同志也对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提高全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批判王明的新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公会上做结论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国共两党的战争史、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第一,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不是合法斗争,它是由中国的特点决定的。 毛泽东比较了中外特点,认为,由于外国没有封建制度而有民主制度,没有民族压迫,因而这些国家,革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是不流血的。中国则不同。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自由,人民不可能通过合法的斗争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只有武装斗争才是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这既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毛泽东在文章中重申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论断,认为这个论断已经为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尽管过去的战争双方有所不同,但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二历史正方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
第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因此,中国人民要能够得到自由和解放,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据对,牢牢掌握枪杆子。如果丢掉了枪杆子,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就没有了一切。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对武装斗争的重视不够,对建立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缺乏认识,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等公开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时,我们党缺乏还手之力,民众运动过也随之陷入低潮。通过实践我们才认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
第四,其他斗争形式都必须围绕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但又不是唯一的形式。在着重进行武装斗争的时候,决不能放弃其他的许多必要地斗争形式。例如,要同工人的斗争、同农民的的斗争,同青年的斗争、妇女的一切人民的斗争,政权的斗争,经济战线的饿斗争,思想战线的斗争等等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结合起来。但是这些斗争的开展,在战争爆发之前,是为了准备战争的;战争爆发后,则是直接或间接配合战争的。
第五,毛泽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 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每个共产党都应该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通过发展人民军队,造就出更多的干部、更多的学校,是党的组织得到迅速扩大。毛泽东还指出,共产党人即使革命战争万能论者,又是战争消灭论者。当我们的敌人迫使我们拿起武器是,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用革命的暴力砸碎反动的国家机器,建设一个新世界。但是我们进行战争,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消灭战争。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基本原则作指导,从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经过深入科学的分析和大胆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新论断,解决了中华民族面临着的现实的革命课题,批判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为全党统一认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作了那些新发展?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建立全国政权的革命该道
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毛泽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战争和战略问题》的结论时,根据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又做出了新的发展。
第一,把武装斗争提高到了突出的额特殊的地位。毛泽东认为,革命的中心问题和最高形式是武装都去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在中国尤其是这样。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外民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自由,不可能通过合法斗争取得广大人民的借房自由。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地位,就不可嫩那个完成革命的任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过去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结果吃了大亏。中国革命的重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必须放手壮大人民武装。我们党在开展其他工作是,都必须围绕武装斗争这个主要形式进行。全党都要注意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毛泽东还特别强调了建立和发展人民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和党与军队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命题,他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党和军队的关系史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通过发展人民军队,以发展其他革命事业。共产党即是革命战争万能论者,优势战争消灭论者。当我们的敌人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时,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而我们参加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战争。
第二,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概括为一个公式。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初步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但是毛泽东还未来得及把这个理论概括为一个公式。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在比较中外特点时指出,在外国,由于他们的特殊情况决定五西焊接机可以首先占领车工同时,然后进攻乡村。中国因为自己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过革命比徐州同资本主义国家相反的道路,即不是首先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而是先占农村而后取城市。这样,就是革命道路理论更加清楚,更加明确。
第三,毛泽东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对于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毛泽东提出在抗日战争中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尤其深刻的客观依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实现了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中日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决死战争。战争双方具有相互矛盾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日本又是小国,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不能支持长期战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进行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中国是进行反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日本失道寡助,中国得道多助。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必须走也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敌人占领城市和交通要到,而我军深入敌后,在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样就可以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就可以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新阐述,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特别是他根据抗日根据地的经验,论述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对夺取抗日游击战争胜利的意义,同意了全党的认识,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3,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是如何论述党的军事战略转变问题的?
根据战争情况的变化,适时地转变军事战略,是战争的指导者的重要任务。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党内王明等人怀疑甚至反对党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其结果必然是束缚自己的手脚,削弱人民的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为了是全党更明确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认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述了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过程、内容及其重大作用。
第一,关于两个过程和四个战略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变化分为国民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两国过程。国内战争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战略时期。在
十年内战前期,主要是游击战争;在十年内战后期,主要是正规战争。但所谓正规战争是中国型的,之表现在集中兵力大运动战和指挥上、组织上的某正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方面,其他则仍是游击战,地基的,不能和外国军队一概而论,也和国民党的军队有些不同。因此,这种正规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了的游击战。
在抗日民族战争的过程中,就中国共产党的军事任务来说,也将大体上分为两个战略时期。在前期(包括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主要是游击战争;在后期(战略反攻阶段),主要讲师正规战争。但抗日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和国内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因为是用某种程度上正规性的八路军去分散执行游击任务;抗日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也将不同于国内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这是设想在装备了新式武器之后,军队和组展将要起一个大的变革而说的。这时的军队将获得高度的集中性和组织性,作战将获得高度的正规性,大大减少其游击性,低级的将变到高级的,中国型的将变到世界型的。
第二,关于三个战略转变及其内容。毛泽东在分析了党的军事战略变化的过程后指出,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两国过程和四个战略时期之间,共存在着三个战略的转变。第一个是国内游击战争和国内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第二个是国内正规战争和抗日游击战争之间的转变,第三个是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
毛泽东着重分析了第二个转变的任务及其特点,指出,第二个转变是出于两个不同的战争过程之间的。这是,敌人是新的,即日本帝国主义,友军是过去的敌人国民党,战场是地域广大的华北。在这些特殊的情况下,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成为游击军和游击战。这样一个转变,在现象上变现为一个倒退的转变,因此这个转变应该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我们党却顺利地执行了这个转变,不但未遭挫败,反而大大胜利了。这是由于广大的根部适时地接受了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灵活地观察情况而获得的。
第三,关于第二个转变的意义。毛泽东着重论述了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转变的意义,指出,这个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为了使全党充分认识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性,毛泽东列举了游击战争的18项好处,阐明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党的军事战略转变问题,重视研究和解决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战略转变问题,强调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实行战略转移,是有重要的意义的。这一思想反映出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杰出才能和贡献。这种转变,不但在军事上是如此,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是如此,客观形势有了变化,如果不敢转变,就要犯错误;同样,如果盲目转变,不切实际,也要犯错误。能否适时地提出传略转变,能否顺利执行转变,关键在于能否掌握客观规律,实施正确的领导。而这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认识方法。我们今天学习毛泽东关于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论述,就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种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从而加深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的理解,并不断研究新情况,在需要进行那个传略转变是,应适时地进行转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