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l 就 《念奴娇・赤壁怀古》主题思想的多元 解读及方法 ◎李亚 英雄人物中,词人显然特别钟爱周瑜,我们不仅感叹,何 也?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周瑜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词人 显然并不认同 词人昵称其“周郎”,除了词人的亲近之意 外,亦可见出周瑜当时之年轻, “小乔初嫁了”的“初”字 也是很好的佐证。而这位少年得志,婚姻美满的将军“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早生华发”,仕途坎坷的苏轼情 何以堪,只能慨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至此,我们也许能明白,周瑜不仅是苏轼仰慕的英 雄,其辉煌的人生也是苏轼一生寤寐求之而不得的,而这 种遗憾让他咏怀赤壁古迹的时候更感伤怀。正如晚清黄苏 《寥园词选》中所说的“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 殆尽也”。 二、品读文本,解其英雄横槊之气 清代词论家徐轨认为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 雄本色”,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也流露出了 这种豪迈之气。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将奔腾的江水与历史 上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着一“尽”字,极写自然 的永恒,人事的无常,历史的不可扭转。词人开篇就将全 词置于这样一个广阔悠久的背景之下,让人自然感受到他 豪迈的风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 又连用三个动词“穿”“拍”“卷”,绘形绘声绘色,把 _圜 … …~一多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l 备 寄情山水。 在这样一个雄奇壮阔的赤壁战场上,涌现出了一系列 名只是徒增愁肠,催生白发,不如放下执念,英雄豪杰,周瑜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也在 《后赤壁赋》中词人梦中遇一道士,问及“赤壁之游乐 “谈笑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面前,人是 乎?”颇有道家纵情山水之意。庄周梦蝶亦或是蝶梦庄周,何其渺小,英雄己湮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之中,故词人深觉 这是道家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古代失意之士寻求精 “多情应笑我”,认为正是自己的多愁善感,使自己“早 神解脱的重要途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的 生华发”,不如以滔酬月,聊哿情怀。 “人生如梦”之慨与道家所说的虚无主义不谋而合。 运用文本互涉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念奴娇・赤壁怀 尽管人生有诸多不幸,但是词人在描写景物,抒发情 感上并未沉湎于悲伤,而是为我们展示了属于自己的洒脱 古》在思想感情上与前后《赤壁赋》有着共通点, “人生如 豪迈,将个人的成败得失置于历史长河中,似乎一切都是 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儒释道思想在其人生失意时碰撞、虚无。 精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并不失其英雄之本色。 三、文本互涉,解其精神突围之达 文本互涉是指“文本之间相互映射、相互干涉,体现 为一个文本中存在很多需要其他文本来弥补的不足之处, 也就是通过许多文本来共同阐释一个单独文本的过程,为 读者解读一个文本供应相关的思路和方法,让文本有本可 循。[2】,’运用文本互涉理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自主 地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入到阅读体验中,构建自身的 阅读认知体系。在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 以联系其同期创作的两篇散文前后《赤壁赋》,寻找其内 在联系,进一步解读其主题思想。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同样提到了周瑜“西望夏 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郎者乎?”在苏轼笔下,曹孟德是文韬武略皆具的“一世 之雄也”,但与周瑜相比似乎略逊~筹,从功业而论,周 瑜自是无法与曹操相比,但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的儒将风采显然在苏轼心中更胜一筹。周瑜可谓其理想人 格的化身,在周瑜身上,我们依稀可见苏轼早年在儒家思 想教化下那份积极入世, “致君尧舜”的理想。然而这种 理想却在现实面前折戟,如何排遣这种理想不得施展的悲 伤呢?《前赤壁赋》中词人以一句“而今安在哉?”对英 雄业绩安在质疑,而这正吻合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尚且被历 史洪流湮没,自己又何必汲汲于功名呢?苏轼似乎从中得 到了解脱,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佛 家思想的真谛,了解宇宙人生的,去除妄想、执着、 分别,使烦恼减少,活得自在、幸福、美满,进一步恢复 自己的智慧、神通、德能与才艺,苏轼就是在这种自觉中 得到了涅粲。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言“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汲汲于功 融合后的积淀,正如余秋雨所说的“突围”。而这种精神的 突围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旷达超然。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筐地说 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 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 够领会它”,而且“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 要的一部分。[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主题思想的多元 解读要求我们把握文字中蕴涵的信息,使用灵活多样的阅 读方法,在阅读中构造自己的独特感悟。它强调我们的视 野必须扩大到与文本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生活,从中汲取丰 富的营养。 注释: 【1】陆丽华.从接受美学谈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走向(J】.佳木斯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2001,(8). 【2】钮堂柏.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 学通讯,2014,(5).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5. (李亚江苏省常熟市中学215500)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