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型,症见心情郁闷、烦躁易怒、或伴有睡眠欠佳、多梦 中医,2019,41 (8) :1271-1276,1280.易醒、喜太息、紧张不安、乳房胀痛、头晕耳鸣等。临床 【2 ]覃小媚.毛德文,蓝艳梅.等.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
胃炎疗效的Meta分析[J].大众科技,2017,19( 12) :38-41,上可随症加减,伴头痛者,加当归、白芍、白芷、桑叶、菊
[3 ]巾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指
花;伴眩晕者,加潼羡藜、白茨藜、天麻、熟地黄、当归、 南(基层医生版)[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5);附ID- 白芍;伴乳房胀痛者,加青皮、橘核、郁金;伴浮肿者,加 附VL桂枝、白术、茯苓、泽泻;伴泄泻者,加苍术、白术、山药、
[4 ]苏凯奇,沈艳妗,林柳兵,等.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
慧及仁。征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7,34
(12) :802-805.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在肝胆胃肠病和月经病中
[5 ]谢爱泽,黄李平,彭玲玲.等.理平调经汤治疗肝郁型月经先后无
应用广泛,对于肝失疏泄引起的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 定期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4) :648-650.治疗效果,其科学的配伍,独到的组方用药思路,加减
[6 ]韦丽君,李珊,侯永建,等.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进展[J].江苏中
后广泛的临床运用,对后世医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学 医药,2015,47(8) :82-84.(本文校对:徐重明收稿日期习研究柴胡疏肝散.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020 -06 -02)滋水清肝饮临床巧用举隅吕海丽摘要:滋水清肝饮由六味地黄汤与丹梔逍遥散加减化裁而成,具有滋阴益肾、清肝泻火之功效,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肝郁化火 证,含有“肝肾同治”之意。笔者善于抓主症将本方灵活应用,临证时,只要抓住肾阴不足、肝郁化火这一主要病机,巧妙地将其应用
于临床各类病证中多能荻效。现已广泛应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男科病、情志病等疾病,疗效肯定。关键词:滋水清肝饮;肾阴不足;肝郁化火;病案doi : 10. 3969/j. issn. 1003 -8914. 2020. 24. 053 文章编号:1003-8914( 2020) -24-3981 -03滋水清肝饮源自《医宗己任编》,由六味地黄汤与 晚睡2 h,重时彻夜不眠,伴烦躁汗出、精神萎靡、乏力,
丹梔逍遥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怀山
纳尚可,大便2 ~3日一行,偏干。舌暗红,苔少,脉细 药滋补肾阴、壮水制火;柴胡疏肝理气,梔子、牡丹皮清 弱。患者已绝经2年。中医诊断:不寐,证型:肾阴不 肝泻火;当归、白芍养血活血;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
足、肝火扰心,治则:滋补肾阴、清肝泻火,给予滋水清
湿,酸枣仁养心安神。诸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肝饮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方药如下:熟地黄24 g,山萸
相辅相成。全方具有滋阴益肾、清肝泻火之功效,用于 肉24 g,怀山药24 g,牡丹皮12 g,茯神15 g,泽泻9 g,
治疗肾阴不足、肝郁化火证,含有“肝肾同治”之意。 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12 g,梔子12 g,炒酸枣仁
临床上,本方已广泛应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⑴、男科 30 g,炙甘草15 g,小麦30 g,生龙骨(先煎)30 g,牡蛎
病⑵、情志病⑶等疾病,疗效肯定。笔者善于抓主症
(先煎)30 g,大枣10枚。7剂,日1剂,水煎服。二
将本方灵活应用,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诊:药后患者自诉睡眠较前明显好转,每日能睡
1 顽固性失眠4 ~5 h,仅服中药,第2天临睡前服用阿普哩仑片1/4
张某,女,52岁,教师。2019年4月17日初诊。 片,精神状态较前好转,烦躁汗出好转,大便每日1次, 主因“入睡困难伴易醒20年,加重1年”就诊。患者
偏干,上方加丹参20 g,继予7剂。三诊:患者自诉未 于20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入睡困难,且睡后易醒,
再服用安眠药,每日可睡眠6 ~7 h,半夜醒来也能很快 醒后辗转反侧难以再眠,偶有噩梦,多次就诊于各大医 入睡,无噩梦、烦躁汗出,舌暗红,苔薄白,效不更方,继
院,诊断为神经衰弱,间断服用各类安眠药、中药(具 予中药7剂,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患者睡眠正常。体不详)治疗,效果欠佳。近1年上述症状加重,临睡
按:失眠中医称不寐,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醒
前服用阿普哩仑片1/4片,睡眠仍时好时坏,最好时每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本例 患者为女性,年轻时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存在肝郁
作者单位: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山西 晋中030600)
的情形。现年逾半百,经历了经、孕、产、乳等生理过
通讯方式:E-mail :609903007® qq. com
• 3982 •光明中医 2020 年 12 月第 35 卷第 24 期 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程,《黄帝内经》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 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此时,肾精已衰,阴 血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心神导致不寐;加之 女子多思易怒,暗耗肝血,又气机不畅,致气郁化火,遂 出现不寐、烦躁汗出等症状。《灵枢•邪客》言:“补其 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方
中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壮水制火,三补三泻,补而不
壅滞,调和阴阳;丹梔逍遥散疏肝清热,养血健脾,可改 善烦躁易怒、盗汗等症状;酸枣仁归心肝胆经,益肝养
心安神;患者正值围绝经期,情绪不稳,故加用甘麦大 枣汤养心安神;加用龙骨、牡蛎镇心安神;丹参除烦安
神、活血祛瘀,利于睡眠。全方共奏滋阴益肾、清肝泻 火、养心安神之功。2 干眼症刘某,女,38岁,个体户。2019年11月13日初
诊。主因“眼睛干涩半年余”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 明显诱因出现双目干涩,伴异物感、易疲劳、口干,沐浴
可缓解,无视力下降、头痛,遂至我院眼科就诊,诊断为 干眼症,给予雾化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患者
多次就诊于当地中医大夫,给予清肝泻火药物治疗,症
状无改善。随之就诊于我科。刻下:双目干涩,伴异物 感、易疲劳,口干欲饮,纳可,寐可,大便3 ~5 d —行, 干燥如羊粪,小便调.月经史:3 ~4 d/28 d,bmP:ll月
3日,经量少,无血块,伴腰困、经前乳胀。平素性情急
躁易怒,嗜食干果辛辣,舌淡红,边有齿痕,苔少,脉细 弱。中医诊断:白涩症,证型:肾阴不足、肝火上炎,治
则:滋补肾阴、清肝泻火,选方:滋水清肝饮合增液汤加
减,方药组成: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山萸肉24 g, 怀山药24 g,牡丹皮9 g,茯苓9 g,泽泻9 g,当归15 g, 白芍15 g,柴胡12 g,梔子12 g,甘草6 g,玄参18 g,麦 冬18 g,石斛15 g,决明子15 go 7剂,日1剂,水煎服。
嘱患者少食辛辣厚味干燥之品。二诊:药后患者自诉 眼睛干涩、口干较前好转,大便2日一行,仍干燥,上方
加丹参15 g,继予中药14剂。三诊:患者自诉眼睛干 涩、口干较前明显好转,大便1日一行,偏干,效不更
方,继予14剂中药。四诊:患者自诉食用干果后眼睛 有点干涩,不食则不干,继予14剂中药,嘱患者节饮 食。随访3个月,眼疾未再犯。按:白涩症首见于《审视瑶函》⑷,书中描述本病 “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根据疾病的不同阶
段,分别以“白涩、干眼昏花、神水将枯”命名,多双目 发病。《灵枢•五癖津液别》载:\"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 渗于目”,因此,临床治疗多从肝、肾、脾、肺进行论治。
若肾气充沛,精液在肾的调节下,化生有源,不断输送 至目,则目珠润泽、视物精明。本病例为女性,年近不 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也”。指出肾气渐衰,真阴亏损,精液不能上润于目,
日久,目失津液濡润而变生目珠干燥之症。方中生、熟 地黄并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生地黄清热凉 血、养阴生津,可防熟地黄之滋腻.碍胃,山萸肉补益肝
肾、涩精,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四药合用达肝、脾、
肾并补之功;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健脾,泽泻清泻 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热养阴,三药合用 泻肾浊;梔子善清肝经湿热,并导热下行;柴胡疏肝解
郁;当归、白芍可养血和营,使目得血荣;决明子清肝明 目,润肠通便;病久入络,故加入丹参活血化瘀。全方
具有补益肾阴、清肝明目之功效,此方治本也。3尿路感染李某,女,47岁,农民。2018年7月10初诊。主 因“反复尿频、尿痛4年余,加重2d”就诊。患者于4
年前夏天在地里劳作出现尿频、尿痛,尿量少,伴口干, 偶有腰困,至当地诊所就诊,考虑为“尿路感染”,给予
“诺氟沙星、三金片”治疗,服用后患者症状改善。此 后,每遇劳累、上火可诱发。近2 d ±述症状加重,欲
中医调理就诊于我科。刻下:尿痛,尿频,口干,腰困
痛,纳可,寐可,大便2 ~3日一行,偏干,舌红苔薄黄, 脉弦细。平素患者性情急躁易怒。中医诊断为劳淋,
证型为肾阴不足、肝郁化火,治则:滋补肾阴、清肝泻 火,滋水清肝饮加味治疗。方药如下:生地黄15 g,熟 地黄15 g,山萸肉15 g,怀山药15 g,牡丹皮12 g,茯苓
9 g,泽泻9 g,当归12 g,白芍12 g,柴胡12 g,梔子 15 g,薦蓄12 g,瞿麦12 g,白茅根15 g。7剂,日1剂,
水煎服。二诊:药后患者自诉尿频、尿痛好转,腰困好
转,大便1日一行,偏干,效不更方,继予中药7剂。三 诊:患者诉上述症状均已明显好转,间断服用滋水清肝 饮原方1个月。随访1年,淋证未再发。按:本病属于中医“淋证”范畴,表现为小便频数 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等。
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为“劳淋”。巢元方在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⑸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 膀胱热故也”,认为本病多由热积膀胱或肾虚引发。
本例患者年近七七,肾阴不足,加之久淋不愈,湿热留 恋,热郁伤阴,肾亏肝旺发为淋证。劳累则肾阴愈发不 足,上火则湿热更甚,故每遇劳累、上火即可诱发。生、 熟地黄同用既养肾阴又清热凉血,山萸肉益肾固涩;山
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梔子可清三焦湿热;柴胡疏肝 理气,当归、白芍既可养血益阴,又可缓急止痛;薦蓄、
瞿麦清下焦湿热,白茅根清热凉血、利尿。全方具有滋 阴补肾、清肝泻火、凉血利尿的功效。4 结节性红斑赵某,女,46岁.理发师。2019年5月18日初诊。 主因“反复双下肢出现结节4年余,加重1周”就诊。
患者于4年前因长时间站立、劳累引起双下肢伸侧出 现结节,呈多发,色暗红,质硬,按之疼痛,无瘙痒。遂
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 3983 •就诊于各大医院,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0、结核菌素试 验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沉25 mm/h,诊断为“结节性
手。本病例患者年近五十,职业为理发师,通过问诊得
知患者每天站立10余个小时,久站伤骨,骨由肾所主, 肾阴不足,阴虚不能制火,郁于下肢,且病程长达4年,
红斑”,给予美洛昔康片及中药(具体不详)治疗,效果
欠佳。1周前双下肢结节较前增多,痛甚,下腹部及腹 股沟亦发现结节。欲中医治疗就诊于我科,刻下:双下 肢伸侧、下腹部、腹股沟均可见结节,左侧小腿严重,直
久病入肾,久病入络,则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补肾益 骨,当归、白芍、川苛养血活血,三棱破血逐瘀。病位主
要在下肢,肌肉四肢由脾主,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郁
径1.5 -4.0 cm不等,色暗红,质硬,按之痛,皮温稍 高,偶有瘙痒,伴双下肢困重、左侧踝关节轻度浮肿,无
化热而下注于腿,故用党参、茯苓健脾渗湿,生地黄、牡 丹皮、梔子清热泻火。消凜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诸 药共用,具有补肾健脾、清热活血、化痰散结之功。多
关节痛、发热,纳寐可,大便3日一行,偏干,小便调。 月经史:3 d/28 ~ 30 d,bmp:4月30日,经量少,少量血 块,舌红,苔薄黄,脉细弱。中医诊断:瓜藤缠,证型:脾
数医家从湿、瘀、痰等方面论治,笔者认为脾肾不足也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肾两虚、瘀热互结,治则:健脾补肾、清热活血、化痰散 结。处方选用滋水清肝饮合消麋丸加减。方药:生地
5小结滋水清肝饮所治疾病不同,但只要抓住肾阴不足、
黄15 g,山萸肉15 g,山药15 g,牡丹皮9 g,茯苓15 g, 泽泻9 g,当归12 g,白芍12 g,梔子12 g,柴胡12 g,党
肝郁化火这一主要病机,巧妙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各类 病证中多能获效。此乃“异病同治”也,也体现了“治
参15 g,甘草6 g,玄参20 g,浙贝母15 g,牡蛎(先煎)
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思想。临证时,还可在辨证基础 上随症加减。若失眠,可酌加宁心安神的柏子仁、夜交
30 g,夏枯草15 g,川茸12 g。7剂,日1剂,水煎服。
嘱患者多休息,少站立。二诊:药后下腹部、腹股沟结 节消失,双下肢红斑颜色变浅,疼痛减轻,腿困较前好
藤或镇心安神的龙骨、牡蛎等药物合用;若肝肾阴虚 甚,可加用增液汤、女贞子、墨旱莲等补益肝肾;若尿路 感染可酌加薦蓄、瞿麦、滑石等清理膀胱湿热之药物等
转,右侧鼻腔长一个米粒大脓包,上方加蒲公英15 g, 三棱15 g,继予中药14剂。三诊:药后下腹部、腹股沟
等,以使快速有效地切中病机,从而达到效如椁鼓。
参考文献结节未再起,双下肢红斑颜色变浅,结节变小,直径
1.0 -2.5 cm,无疼痛,患者左侧踝关节轻度水肿,上方
泽泻加至15 g,继予中药14剂。四诊:药后右侧小腿 结节消失,左侧踝关节无浮肿,左侧小腿结节明显变 小,直径0. 3 ~ 0. 8 cm,效不更方,继予中药14剂。1 个月后患者微信告知红斑已痊愈,仅留浅黑色色素沉
[1] [2]
龙旭,李淑芬,杨卓,等.滋水清肝饮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综合 征9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4):36-3&黄凌,滋水清肝饮加减合癮闭舒治疗早泄68例[J].福建中医药,
2012,43(6) :22-23.[3] [4] [5] [6]
孙明军,崔书欣,张彩萍,等.滋水清肝饮治疗抑郁症不寐临床研 究[J].中医学报,2015,30(7) :1056-1057.明•傅仁宇.审视瑶函[M].上海:上海卫生岀版社,1958:107.着。随访半年,患者结节性红斑未再发。按:结节性红斑与中医之“瓜藤缠”类似,《医宗金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黄作阵,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7=76.鉴•瓜藤缠》⑷云:“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 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 瓜藤缠”。本病病程长,易于复发,临床治疗较为棘
清•吴谦.医宗金鉴[M].刘国正,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5 :846.(本文校对:康議芳收稿日期:2020 -05 -26)
以能量思维解读症状吴国良何金云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辨证方法背后的能量思维,阐述能量思维的3个关键问题:“能量的过与不及”“能量在哪里出了问题”“什么性质的淤堵造成了能量循环不畅”,并通过对2种类型症状的解读,用临床实例揭示不同辨证方法背后的能量思维模式。关键词:能量思维;辨证方法;症状doi: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0.24.054 文章编号:1003-8914(2020)-24-3983-04症状是人体的语言,是身体特有的表达方式。 目前常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将症状归类,形成辨证要点,然后依法施治。如
作者单位: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针灸科(广东江门529100)
八纲辨证中的里实证,运用大承气汤泻里实;脏腑辨通讯方式:E-mail :WGLXYX@ 126. 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