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吉林省西部区域蒸散时空变化分析

吉林省西部区域蒸散时空变化分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感应用 遥感信息 吉林省西部区域蒸散时空变化分析 王黎明①,周云轩⑦,王钦军① (①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北京100101; ②华东师范大学河El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摘要: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利用NOAA/AVHRR数据,采用SEBS模型,计算了研究区15年地表蒸散 量,从年、季度和月等三个时间尺度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各年平均蒸散量相差较大,最大的是 1988年,最小的是1996年;月平均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形成一单峰型曲线;第二季度 平均蒸散量最大,第四季度最小,其分布曲线也为单峰型。(2)多年平均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东半部明显大于西半 部,最大的是扶余县,最小的是通榆县;各市县的月平均蒸散量分布仍为单峰型曲线,在5月达到最大值,12月最 小,与全区的月平均蒸散量分布曲线一致;各市县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平均蒸散量相差不大,第二和第三季度相 差较大,但总体分布趋势与全区一致,仍为单峰型曲线。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区区域蒸散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强烈 的蒸散作用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区域蒸散;生态环境;地表能量平衡;吉林省西部;N0AA/AVHRR doi:10.3969/j.issn.1000—3177.2010.02.020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77(2010)108—0103—06 1 引 言 地表蒸散不仅是地表水分平衡的组成部分,也 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土壤、植被和 大气等与大气和气候密切相关的多种复杂过程,更 是改进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关键所在。地面热量、 水分收支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天气、气候的变化, 进而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_1卅]。蒸散量的 大小不仅受区域自然气候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下垫 化。又由于地面是大气的主要加热源,地面热状况的 变化必将导致大气原来热量分布平衡及气压分布的 破坏 j。另一方面,盐随水来,盐随水走。地下水动 态变化,必然引起土壤盐分的运移。在地下水蒸发过 程中,由于水分向上移动,必然使得土壤盐分上移。 在地下水矿化度一定的条件下,地下水蒸发量的大小 决定了土壤累积盐分的多少,土壤盐分积累到一定程 度的时候,土地就出现盐碱化现象[5]。准确测定和估 算蒸散量不仅对研究全球气候演变、生态环境问题 以及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等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 指导农业的排水与灌溉、监测农业旱情、提高农业水 面性质等因素影响,还与植被覆盖度、作物种类、土 壤含水量、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口]。区域蒸散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高度变化的,在空间上的变化 资源利用率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 吉林省西部地处中国东北松嫩平原西端,属生 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地 退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当 地农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的振兴[7叫]。 是由于降水、土壤水文参数以及植被类型和密度具 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在时间上的变化则是由于气 候在不同时期是不断变化的。区域蒸散非均匀时空 分布必然促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方面,它引起土 地利用变化,从而使土地覆被发生变化,土地覆被的 为了探寻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与区域蒸散之间的内 在联系,摸清研究区区域蒸散时空变化规律,从水分 变化会引起下垫面性质包括地表反照率、粗糙度、植 被叶面积指数和地表植被覆盖度发生明显的改变。 平衡的角度来揭示生态环境变化驱动力和退化机 理L1 ,本文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采用地表能量 反照率的变化造成了地区地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变 收稿日期:2009—04~03 修订日期:2009—05—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O7O1107)。 作者简介:王黎明(1976 ̄),男,主要从事遥感图像大气与地形校正,地表参数反演及城市生态环境研究。 E-mail:lmwang@ceode.ac.Ell 103 叠感应用 遥感信息 由于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 波动较大,因此它们只适用于计算瞬时蒸散量,而蒸 散比在一天中却相对稳定,即瞬时蒸散比等于全天 任意时刻蒸散比,因此Ft蒸散量可表示为: n ,1 一24×60×60×A× — ×1000 A’ 一8.64 X 107×A×l, ̄n(j: —_(8) 。 因为白天向下的土壤辐射通量与夜晚向上的土 壤辐射通量基本相等,相互抵消,因此土壤日辐射通 量大约为零,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日蒸散量仅取决于 日净辐射通量R ,即: E出 一8.64×10 ×A×- (9) A‘ 日净辐射通量可表示为: R 一(1一a)・K +L2 (10) 式中K 是日入射总辐射,L 是日长波净辐射通量。 在获得日蒸散量的基础上,将日蒸散量累加便 得到月蒸散量(个别日期的数据由于云影响严重,采 用本月其他有效数据的平均蒸散量),最后把12个 月的蒸散量累加得到年蒸散量。 3.2 统计方法 利用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本文计算了从 1986年至2003年共15年(由于数据质量原因,缺 失1989年、1990年和2002年数据)的吉林省西部 地区的地表蒸散,采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 统计功能,结合研究区行政区划数据,分别从时间和 空间尺度上对其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4吉林省西部区域蒸散时空变化分析 4.1 区域蒸散在时间上的变化 4.1.1年蒸散量统计分析 研究区年蒸散量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由图 2可以看出,研究区年平均蒸散量最大的是1988 年,为2228.3mm,其次为1991年和2003年,分别 为2040.3mm和1870mm,最小的是1996年,为 1166.2mm。从1992年到2001年年平均蒸散量相 差不大,介于1166.2mm至1485.1mm之间,最大 相差300mm左右。年蒸散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 年平均蒸散量并不完全对应,即有的年份年蒸散量 最小值较小,但它的年平均蒸散量并非最小,如 1999年的年蒸散量最小值为881mm,是所有年份 中最小的但它的年平均蒸散量并非最小;而有的年 份年蒸散量最大值较大,但它的年平均蒸散量反而 比较小。同时,每年的均方差都较大,绝大多数在 100以上,只有2001年为4O,这充分说明了吉林省 西部地区地表的非均匀性,以及地表蒸散受各种因 素影响造成的差异性。 图2各年蒸散量分布统计图 4.1.2月平均蒸散量统计分析 通过把多年蒸散量进行逐月平均,得到月平均 蒸散量。从图3可以看出,月平均蒸散量最大值出 现在5月份,达到了222.9mm,最小值出现在12月 份,为37mm,其余月份平均蒸散量介于两者之间, 形成一单峰型曲线。原因分析:由于1、2、l1、12月 份研究区气温低,地表被冰雪覆盖,不利于陆面蒸 散,故这几个月的蒸散量较低;3、4月处于气温缓慢 回升,冰雪融化期,故蒸散量开始升高;6、7、8月份 虽然气温达到最大值,但是此期间正值主汛期,降雨 量大,气候湿润,所以这段时间并不是最有利于蒸散 的时间;而在5月份,研究区正从冬(春)季向夏季过 度,气温回升较快,日照充足,风力大,空气相对湿度 较小,提供了有利于陆面蒸散的充分条件,故5月份 蒸散量达到最大值;9、10月份气温缓慢降低,又朝 不利于蒸散的条件变化,故此阶段的蒸散量回落。 图3月平均蒸散量分布图 从每月的均方差值可以看出,1、2、¨、12月份 均方差较小,说明此期间每月的蒸散值相对稳定,波 动性小,正好印证了研究区冬季冰雪覆盖,地表类型 105 叠感癯用 149mm。9月份全区各县市平均蒸散量从130mm 到150mm之间,通榆县蒸散量最小,为128.1mm, 松原市、镇赉县、前郭县和扶余县平均蒸散量较大, 在140mm以上,其他地区的平均蒸散量在135mm 遥感信息 场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试图从地表水分蒸散 角度寻求恢复和重建研究区生态环境的正确方法。 通过对研究区15年的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定量分 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至140mm之间。1O月份各县市平均蒸散量在 lOOmm左右,扶余县最大。为118.9mm,其次为松 原市、前郭县和镇赉县,分别为118.1mm、113.2mm 和112.2mm,最小值出现在洮南县,为95.7mm。 11月份各县市平均蒸散量在50mm左右,各县市相 差不多,最大的大安县平均蒸散量为57.8mm,最小 的白城市和洮南县平均蒸散量为49.3mm。12月份 各县市平均蒸散量只有35mm左右,相差也不大,最 大的乾安县和最小的白城市相差只有4.9mm。 图8各市县四季平均蒸散量分布图 (1)研究区各年平均蒸散量相差较大,最大的是 1988年,为2228.3mm,最小的是1996年,为1166.2mm。 充分说明了研究区各年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2)月平均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达到了 222.9mm,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为37mm,形成一单 峰型曲线。按季度划分,第二季度平均蒸散量最大, 为194.4mm,第四季度蒸散量最小,为65.4mm,其分 图7各市县月平均蒸散量分布图 布曲线和月平均蒸散量分布曲线基本一致,也为单峰 4.2.3四季平均蒸散量空间分布 为了更好地摸清研究区蒸散量空间分布情况,按 季度对研究区各市县的蒸散量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 分析。从图8可以看出,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各市县 型曲线。月和季度平均蒸散量分布曲线都印证了不 同季节气候条件和地表覆盖类型的变化情况。 (3)研究区多年平均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东半部 明显大于西半部。多年平均蒸散量最大的为扶余 县,其值达1607.7mm;最小的为通榆县,其值为 1406.4mm。这与研究区各市县自然地理条件和气 候条件密切相关。 平均蒸散量相差不大,波动性很小,分布曲线比较平 坦,说明此阶段研究区地表类型单一,或者是冰雪覆 盖,或者是裸露地表,寸草不生,因此在气候条件相近 的条件下,其平均蒸散量相差不大。第二季度和第三 季度各县市平均蒸散量相差较大,分布曲线波动性较 (4)研究区各县市的月平均蒸散量分布曲线仍 为单峰型曲线,在5月份达到最大值,12月份最小, 与全区的月平均蒸散量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各市县 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平均蒸散量相差不大,第二和 大,第二季度平均蒸散量最大的扶余县与最小的通榆 县相差近3O毫米,洮南县和乾安县的第二季度平均 蒸散量也不高,分别为184.7mm和186.3mm,其他地 区平均蒸散量均在200mm上下浮动;第三季度平均 第三季度相差较大,但总体分布趋势与全区一致,仍 为单峰型曲线。这进一步佐证了地表蒸散量在时间 上分布的合理性。 强烈的地表蒸散作用加速了研究区土地沙漠 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2 。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和风 蒸散量最大的松原市和扶余县与最小的通榆县相差 23mm,第二大的前郭县其值达到170.3mm,其他地 区的第三季度平均蒸散量在160mm上下浮动。 5 结束语 针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 能及多种植物蒸腾系数小、耐碱的C4植物是减少 研究区地表蒸散的有效措施,对抑制研究区生态环 境退化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耀明,王介民.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蒸发(散)研究概况EJ3.高原气象,1997,16(4):446 ̄452. 2陈云浩,李晓兵,史培军.非均匀陆面条件下区域蒸散量计算的遥感模型[J].气象学报,2002,60(4):508 ̄512. 107 遥感信息 叠感应用 2O1O.2 李金柱.区域蒸散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山西水利,2003(3):23 ̄24. 孙岚,吴国雄.陆面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2001,31(1):59 ̄69. 张殿发,王世杰.土地盐碱化过程中的冻融作用机制一以吉林西部平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6):14 ̄17. 刘绍民,孙中平,李小文,刘昌明.蒸散量测定与估算方法的对比研究f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61~167. 周云轩,付哲,刘殿伟,等.吉林省西部土壤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演变的时空过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学版), 2003,33(3):348~353. 8 9 裘善文.中国东北平原西部沙漠花现状、成因及其治理途径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2):124~128. 张殿发,林年丰.吉林西部土地退化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4):355 ̄359. 袁福香,于秀晶,刘玉瑛.从水分平衡角度探讨吉林西部生态变化及防御对策[J].吉林气象,2002(3):9~11. N0AA/AVHRR Data口].Journal of J订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2003,33(supp1. 1):106 ̄I18. 1O 11 Su Zhong-bo,Wen Jun,Wan Li.A methodology for the retrieval of land physical parameter and actual evaporation using 12 Su,Z..Remote sensing of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for mesoscale hydrological stu ̄es口].Int.J.Remote SenS.,2000(21):213 ̄233. a continent ̄J].Hydro1.Earth Sys.Sci.,2001. 13 Su。Z..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for estimation of turbulent heat fluxes at scales ranging from a point to 14 王磊.基于G!S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变迁动态模型研究I-D].长春:吉林大学图书馆,2002. 15 16 周云轩,刘殿伟,王磊,付哲.吉林西部生态环境变化模型研究E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王惠清,吴忠义,等编著.吉林省气候I-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王季平,等编.吉林年鉴[M].长春:吉林年鉴社,2003. 周云轩,王黎明,陈圣波,等.吉林西部陆面遥感蒸散模型研究E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6):812 ̄817. 金晓媚,万力,Z.Bob.Su.遥感与区域地面蒸散量估算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17 18 19 20 Menenti M.Physical aspects and determination of evaporation in deserts apply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D].The Winand Staring Centre,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1984,202. 21 王黎明,周云轩,王钦军.吉林省西部地表蒸散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关系研究I-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O09, 39(5):907~912. Spatio-temporal Change Analysis of Regional EVap0transpirati0n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WANG Li-ming'。,ZHOU Yun-xuan0。WANG Qin-jun ̄ (①Center for Earth Observation and Digital Earth,CAS,Beijing 100101; ②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Coastal,East-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Abstract:The deterioration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desertiieation of lfand,sahnization and grassland degeneration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are serious,which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 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change and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0n,and to reverel the mechanism and driving forces in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water balance,we calculated the surface land evap0transpiration of the western Jiifn province from 1986 to 2003 year except 1989,1990 and 2002 with NOAA/AVHRR data using surface ener- gY balance system.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is analyzed at three time scales,i.e.,year,quarter and month,respectively.The primary results show:(1)The difference among annual average evapotranspiration(AAE)is large. The maximum AAE is in 1988,and the minimum is in 1996.The maximum monthly average evap0transpiration(MAE)is in May,and the minimum is in December.The distribution of MAE forms a curve that has only one peak.The average evapotrans— piration(AE)of the second quarter reaches maximum,and the fourth quarter AE is minimum.Its distribution curv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MAE.(2)The multi-year AE of the east part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part,.The multi-year AE of Fuyu County has the maximum value.The multi-year AE of Tongyu County is minimum.The MAE distribution curve of every county in the study area has the same shape that has only one peak..It reaches the maximum in May and the minimum in December..Its distribution status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entire area.T"he evapotranspir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quarter and the fourth quarter average evap0transpiration of every county is small,but that of the second quarter and the third quarter is large,. The distribution curve of every county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entire area,which has only one peak..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area is heterogeneous,and the strong transpiration provides advan— tageous condiions to the detert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environment;land surface energy balnce;athe west of Nin province;NOAA/AVHRR 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