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ul.2001No.3
悼祭文学主题与丧悼文化的精神史意义
王 立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文学主题学探究的重点,应落实在哪些主题、母题引起了古人的偏爱,这些主题母题之间有何内在有机联系。只有将主题学与心态史沟通,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历史和精神史。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功,昭示了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广阔前景。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的综合研究,当是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延伸泛化。
关键词:悼祭文学;丧悼习俗;孟姜女传说;心态史;精神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1)03-0068-05
一个人从他懂事时起,就时常被死的阴影所困扰。在传统中国里,丧葬作为人们的/红白喜事0之一,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民俗领域。与丧葬密切相关的悼亡哀祭情感,也是我们这个重视祖先崇拜、人伦情谊的文化中,每一个体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古代许多诗人作家的集子里都收列了相当可观的伤悼文字,许多类书、总集、选集中单列了/伤悼0等文体类别,由刘勰5文心雕龙6到明人吴讷5文章辨体序说6、徐师曾5文体明辨序说6,都特设/诔碑0、/哀吊0、/诔辞0、/哀辞0、/祭文0、/诔0、/吊文0等等,加以专章探究,规定其文体性质、表现特征,但迄今为止仍未见有较为系统地全面探讨的论著。其实,悼亡哀祭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离的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民俗事象,它与人的情感心态、风俗习性至为相关,每个人想回避也回避不了。我们不应该因情感上的不快去有意地忽略它。
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讨论的深入
题材、主题的表现特征、价值取向进行判定,还是初步的,真正将这一课题展开,需要主题学与民俗学、心态史结合,从浩瀚的材料中寻求规律。悼亡哀祭,它是一种较为恒久稳定的丧悼心态的文学表现,因而必须从人类精神史的角度全面把握;单纯地谈文学技巧、意义,不免于偏狭和局限。诚如歌德早就指出的:/人们称作主题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曾经重复并将反复出现的人的精神现象,诗人作为历史的现象来证实。0[1](P483)诚然,如何看待文学主题,是一个文学观念的重要问题。若跳出了单摆浮搁的文章学模式,将有利于将个别作品的具体意旨与表现特点同文学传统、以及先在的同类作品进行异同比较,有利于探察其渊源和真正的创造性。在这里,主题被看作是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的基本思想,由文学表现而具体化;母题则较为复杂,虽有人指出:/母题(Motif)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个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美学吸引力;也可能成为作品里代表某种含义的符号。0[2](P391)但民俗故事中的母题,却与传统文学研究、现代叙述学
1
和考古成果的总结,一些研究古代丧葬制度、文化礼俗的著作面世了。这一领域由
史学、考古学研究者最先打开,呼唤着文学研究者进行带有综合性的审视。然而,仅仅从宏观角度对其
收稿日期:1999-10-20
作者简介:王立(1953) ),男,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68#
中的母题之理解有所不同。是偏重形式观念还是偏重意义指示,似不应截然分开。在古代中国人的艺术思维里,因其模糊性与尚古因袭性,文学主题学探究的重点首先应当落实在究竟哪些主题、母题引起了古人的偏爱,又何以如此,这些主题母题之间有何具体的内在有机联系。因而,仅仅应用主题学方法是不够的,只有将其与心态史沟通,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历史和人们的精神史。心态史认为:
心态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心态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为,心态史所揭示的对象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心态史同思想史的关系,犹如物质文明同经济史的关系,,
心态史学家必须注意某种主要因素。在探索某一特定心理习惯、表现或举动的来由(何处?何人?何时?)时,人们必须注意到连续性,同时也要注意到终结性和间断性。传说是社会本身在心理上再现的一种方式,必须对之进行研究分析,因为历史的惰性肯定产生自心理结构对变革的缓慢顺应性,也同各地区历史发展的不同速度有关。心态史实际上是一所特别好的学校,从中可以认识到线性史观的不
[3](PP270~
足。
272)
对文学原型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对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须穷于应付的方面本来就过于宽广,对于容易使人误入或以偏概全、标新立异的迷津的那些领域,他们当然要视为畏途。不过,单从形式方面去说明文学,从来不能满足于习惯思索探究的人的要求;如果没有新的理论,旧的教条就少不了。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利用现有材料,以阐述现有的文学原型,,[4](P179)
不过,像悼祭文学主题这样一直缺少系统探讨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是牵涉到祖先崇拜、鬼灵与神秘信仰等等;再就是相关作品的数量极多,分布庞杂,几乎各文体都有;此外毋庸讳饰的是许多作品,尤其是祭文一类差不多千篇一律;且由于同丧悼风习、互相酬和之趣联系起来,真情实感中夹杂着不少应酬性的实用文字,并非那么易于辨析,等等。就占据传统文学主导地位的抒情文学来说,如同保尔#戴密微5中国古诗概论6指出的还有研究/盲点0:
汉诗如同一切伟大的诗歌一样,里面充满了传统的联想,具有极其丰富的题材和带有地方色彩的内容。因为具有由文学语言和二千年来几乎没有多大变化的文字所维系的连续不断的传统,而且中国人一向喜欢缅怀往事,以便从中汲取榜样和灵感。除了纯粹的/文学隐喻0(即引证一些文章或既定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博学者们有关这方面曾编纂了一些庞大的目录汇编)之外,还有约定俗成、非常流行的题材方面的丰富源泉,以至任何一个评论家都不会想到要将它们特别地指出来。
悼亡哀祭所涉及的人伦角色对象虽则有限,不外乎悼妻、悼友、悼子女、悼妓姬,,但如此源深积厚的诗词歌赋中,又该有多少面目微差、大同小异的同题材、同主题的作品呵!它们所表达的是再平凡不过的情感。且表现方式与此相比,又相当的有限;更有甚者,由于特定的主题、题材特别是丧悼价值观念习俗的制约,古人在这一领域里抒发情感时往往较为拘束,更缺少创造性而宁愿亦步亦趋。所以,谁将研究笔触伸向这个课题,恐怕难免不是在进行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至少,不要指望着得到多少通常所期许的那些艺术表现方面的经验总结。而事实上,这些东西作为常识,在众多的同类书中一般不难找到,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完全些或不完全些而已。
心态史不但不排斥文学方面的材料,反而特别欢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对心态史同样重要,因为心态史感兴趣的不是-客观.现象,而是对这些现象的描述0[3](P278)。因而,主题学与心态史联姻,事实上正是将古人的/文史不分家0现代化、具体化了。它至少能部分地消减传统主题学方法对结构形式偏重时,对意义形成及其深在动因的忽略;它也为此易于超越传统文学研究将雅俗文学(突出表现在诗词与民俗传闻)看成是几乎各不相谋的种种局限。
悼亡哀祭文学,尤其适合主题学与心
2
态史结合的研究路径。因亲友离世而悲泣伤悼,援笔为文或多年后追怀,看来没有人
不认为是日常的自动行为;如果不这样倒令人不解而惊奇。那么,个体生命的这种习惯性举动,也就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哪一、哪些个人对自己的伤悼对象的情有所钟。主题就这样汇聚了丧悼风习必然的文学表现,文学表现陆续呈示了丧悼观念支配下的恒久心态。这一点,海外汉学家针对中国文学研究者们的困惑,已有所察觉,当然这不限于悼祭主题,不过却可以说完全适用于该主题:
#69#如果从跨越文体局限的角度看,主题学与心态史连袂而行,民俗传闻就有着特殊的建设性意义。因为许多传闻并非纯文学,而是/泛文学0。这类材料比较散乱,但许多是原生态的。如C#W#冯#赛多所说:/事实上,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散漫的状态流传的,只是极少的好记忆、生动的想像力和叙述能力的积极的传统携带者们才传播故事,仅仅是他们才向别人讲述故事,在他们的听众里,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收集故事以便复述它。而实际上这样去做的人就更少了,那些听过故事并能记住它的大部分人保持着传统的消极携带者状态,他们对一个故事的连续生命力的重视程度取决于他们听一个故事然后再讲述它的兴趣。0[5](P323)
从民俗传播的实际情况讲,这方面材料散失率的确相当之大,且不说有时一则都很珍贵,倘若是集成了一个系列,再有一定的分布面,则其背后必有一个深广的民俗背景。而我们在悼祭主题相关传闻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实例,可以佐证
了基本建构。故事起自5左传#襄公二十三年6,说是齐伐莒,杞梁战死,齐侯在郊外遇见杞梁妻,派人向她吊唁,她辞谢说夫有罪,不能接受。但到了约二百年后的5檀弓6里,就增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0,伤悼亡夫成为一个重要的情节。稍后,5孟子#告子下6载淳于髡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
帛系
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0顾先生考5淮南子6、5列子6中的雍门善哭,秦青、韩娥善哭事,认为齐人善唱哭调确为史实,而西汉人5韩诗外传6也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0,悲悼演为长歌当哭。西汉后期刘向5说苑#立节篇6载:/杞梁、华舟,,遂进斗,杀二十七人而死。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阝也,而隅为之崩。05善说篇6也有类似语。5列女传6讲述此故事后称扬:/杞梁战死,其妻收丧。齐庄道吊,避不敢当。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赴淄而亡。0尽管于礼,有寡妇不得夜哭的禁忌,王充5论衡6也驳斥过城崩于杞梁妻哭悼夫之说,汉末蔡邕5琴操6仍载此故事并说这位哭悼者缘琴而歌:/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堕!0曲终自投淄水而死。
解读这一时期故事的深层结构,可以看出,此故事生成到定型区间,正是丧悼文化全面繁盛的汉代。况且更要紧的,是哭悼效果的强调:尽管5孟子6提到故事主人公哭悼本领已具有移风易俗的功能,但到了西汉后期才将这种功能抬高到足以摇撼物质实物的程度。在尊尚天人对应的汉人这里,/孝感天地0、/悼诚感天0的传闻时有发生[7]。所以此故事的悲悼感天结构,与神秘化了的汉代丧悼观念,乃是互相生发的关系,也是悼祭主题史发展阶段的必然。
其次,故事由定型到拓展的阶段,正是丧悼文化向深广普及延伸,悼祭文学主题全面铺开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有关哭悼感发灵异的故事,比比皆是,成为史书中的一个常规的叙事套路,而此间的伤悼诗赋,则将人们的主题情意充分铺开。于是,到了唐代杞梁妻所哭倒的城,也由中国东中部移置到了战争经常发生的北部的长城,/虚拟时空0取代了早期传说的记载。对哭悼起因的悲剧性控诉,对哭悼效果的泄怨式抗议,竟达到了因重视故事结构内蕴的现实功能,而不顾有违经典的程度。故事成了反边战厌征戍的民俗心理的话语表征。
其三,故事的扩充增殖阶段。由于其符合人们稳态化了的丧悼风习和丧悼价值观,它又显示出一种结构系统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其功能指向更为
3
主题学)心态史之于悼祭文学主题研究的契合。这就是号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0
之一的孟姜女传说的研究,这早在1924年就有现代主题学研究的奠基者顾颉刚先生实践了。
顾先生注意到5通志#乐略6中南宋人郑樵论5琴操6的一段话:/杞梁之妻,于经传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0孟姜女故事由先秦至明清,广泛分布于典籍、唱本、宝卷、小说、传说、戏剧、歌谣、诗文中,流播众多地区,其中心意蕴,/在战国以前是不受郊吊,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哭。在西汉的后期,,变为-崩城.了。0[6]唐诗中有周朴的5塞上行6/长城哭崩后,寂寞到如今0;到了明代中后期各地兴起了为孟姜女立庙的运动,哭倒长城处集中到当时众所瞩目的山海关。顾先生引贯休诗5杞梁妻6/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0等,认为/杞梁之妻哭倒长城,是唐以后一致的传说,这传说的势力已经超过了经典,所以对于经典的错迕也顾不得了。0
那么,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孟姜女传播何以流传广远,而顾先生又何以偏偏采用主题学方法来整理这一传说,且取得了众口一词的肯定?
由孟姜女故事流传过程中的/发迹0及其在主题学研究史上享有的殊荣,我们强调悼祭主题与丧悼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当不是轻率的。
首先,故事从萌生到定型阶段,丧悼价值观参与
#70#
具体而现实。由唐代的5同贤记6始,故事情节大为增饰,尤其是加入了寻夫尸骸、滴血认骨、收骨归葬,主人公孟仲姿的名字也接近孟姜女。顾先生指出,唐代开边,戍役思家闺人怀远,长城,是悲哀所集的中心,/杞梁妻是以哭夫崩城著名的,但哭崩杞城和莒城与当时民众的情感不发生什么联系,在他们(唐人)的情感里非要求她哭崩长城不可0。凭借悲悼血诚感天的信仰,让悲悼者哭崩长城有效地宣泄了怨愤,然而从丧悼心理和仪式要求上也更讲求符合逻辑)))如此哭悼亡夫,也就必能不遗余力地寻觅遗骸,让白骨归葬。这一过程的补叙使故事更合情理,更具有感人的力量。而故事的传播也因其俗化而更有活力,从而广泛地渗透到小说唱本中。
可见,丧悼文化与悼祭主题不仅作为一种背景氛围提供了孟姜女故事的民俗基础,它逐渐介入到故事结构本身,作为保持故事生命活力的动力核心。而伤悼寻骨,尤其是后世传扬的万里寻夫滴血认亲,又最为凄苦严厉地控诉了暴政、征戍的苦难罪恶,成为影响人们接受视界的焦点,引发同情的关键性母题要素。由此,母题与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也随之清晰可辨,两者在此显出了某种同一性。
孟姜女悼夫故事体现了夫妻生死不渝
的冤苦之气,使城墙这样的人工建筑崩塌,便成了完全合乎情理的。冤,即表明对丈夫死于非命(将战死改为筑长城死,被作为/人桩0打入城墙,增加了其冤苦意旨)的控诉,又有对自身不幸命运的不平(后世改为新婚不久即死别),从而/冤死感天0母题又被置换为/冤哭感天0,由为自己鸣不平延展为女性悼夫鸣不平,伤悼哀祭之意愈明。且显而易见的,后世增饰都极力加大这/冤0的理由和程度,提高冤哭的力度。如果联系到许多冤情感天故事中,使天地震怒平息的唯一方式是祭奠被害苦主,那么,悼祭动机在故事系列中所占的比重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不仅孟姜女故事的生成传播昭示了悼祭主题与丧悼心态的整合功能,这一传说本身对于相关主题与心态史也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雅克#勒戈夫指出:/某些局部性的体系对研究心态的结构和演进作用特别重要,这些-模式.可以长期起到引力极的作用,各种心态聚合于这些引力极的周围。0[3](P279)如同悼祭主题、丧悼心态对于中国古人感伤心态体系及其众多主题(怀乡念旧、相思怀远、伤离惜别、春恨悲秋、惜时叹逝、吊古伤今,,)有一种巨大的,几乎每一个体都会切身体验到的/引力极0作用,孟姜女故事也确立、强固了悼祭主题与丧悼心态的某些特定的内在流向,它使得诸如哭悼尽哀、尽伦尽义、悼感天地、哭悼表达怨愤不满等等,更具有坚实的依托。它当然是现实中人们诸多情思的汇聚之点,但它又有着不可小觑的中介扩散作用。
顾颉刚先生以史学大师的慧眼卓识,选中了孟姜女故事作为研究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个征集相关传说的运动,以期进行竭泽而渔的清点。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主题学方法论的持久意义,同时也是以局部牵动全面,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典范。孟姜女传说,可以作为一个窥见民族心灵的窗口,它汇聚了中国古人种种恒久的伦理关怀:对于夫妻情笃生死不渝的看重,对战争征戍现实苦难的不满反抗,对统治者暴政的蔑视与抗争,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求,对个体遭受人生痛苦不幸的同情,,而这些,又集中表现在对悼祭主体诚感天地的哭悼追怀、控诉抗议的认同。它是慎终追远伦理褒扬与弱者反抗心理结合的产物,极为符合农耕民族那种忍辱负重、忍无可忍才呻吟动作的惯常反抗方式,同时也契合尚古主悲的民族情感表达及接受传播趋向。这一研究的成功固然因其故事本身的客观价值存在,但同时也昭示了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广阔前景。
4
的义,但其他伦理动机的介入无疑使故事的伦理价值更加充实。冤死者感天地震
怒,便体现了正义对善恶必报伦理实现的呼唤。5汉书6卷七十一5于定国传6载东海孝妇被冤杀,郡中酷旱三年;5华阳国志6卷三5蜀志6载蜀侯恽无罪冤死,炎旱后又霖雨不止;范晔5后汉书6、华峤5后汉书6等纷纷记载杨震冤死后有大鸟来吊;5晋书6卷五十四称陆机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0。东海孝妇事的异文还见于5淮南子#览冥训6高诱注,称其鸣冤叫天,/天为行雷电,下击(齐)景公之台陨坏也,毁景公之支体,海水为之大溢出也。0李白5古诗五十九首6之三十七咏:/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精诚有所感,造化为悲伤,,0而孟姜女悼诚感天的咏叹就镶嵌在这传承之链中,曹植5精微篇6有:/精微烂金石,至心动神明。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邹衍囚燕市,繁霜为夏零。0显然要放在一起统观。自然界的节候异常、雷电毁物,干旱、飓风、海啸等等,连同曹植、李白诗中所说的杞梁妻哭得山崩、庶女号得震风起,都被解释成人世冤情对上天的感发所至;那么,哭悼亡夫散发
#71#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的综合研究,当是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延伸与泛化。这里,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体生命永逝的一曲曲血泪挽歌、深挚真淳人伦情感的一缕缕涌流,而是一个民族面对它不愿、又不能不接受的个体死亡现实,以及无限追恋美好人生、爱情、亲情、友谊等一系列复杂情感的心灵写照,它是中华民族心灵史的一个组成侧面。悼祭文学主题,也正是每个人所无法回避、必须承领的人生课题。
悼祭主题与丧悼文化,在中国文化中
在死生阴阳的交界处,这种仪式可以使丧亲者竭尽人为的努力、向死者表达恳挚的伤悼之情后,从极度的悲痛情绪里略为解脱。而事实上,招魂活动成了伤悼的某种代偿形式;于是理性功利性介入了情感,伤悼者开始理智地接受这一不幸的现实。海外论者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说,5楚辞6中的5招魂6、5大招6二诗,用精美的菜肴作引诱,好教死者的灵魂回来[9](P230)。可见,招魂活动早已进入文学描写之中了。
礼教的提倡强化了伤悼之情抒发的伦理意义。尽管礼教的严格限制使悼祭主题的某些分支,如对悼亲诗、寡妇悼夫之咏等起到了某些不可低估的阻遏作用,但它对于整个主题的繁兴是以促进为主的。在一个重视群体内部和谐,讲求血缘人伦关系的国度里,悼祭主题的繁盛,与众多的类似主题如伤离惜别、惜时叹逝、思乡念旧等等,有着某些共同的文化动因,且因死亡作为一个永恒的参照,它更为真切地展示了古人的灵魂底蕴,更为深刻真淳地显示出个体之间人伦关系的紧密、多样而复杂。
悼祭主题因丧悼文化的神秘性质,还展示了一个神秘思维与艺术思维交织的文学世界。从最为诡异神奇的民俗传说到最为密丽精工的文人诗词,纯文学与泛文学共同建构了这个庞杂的主题系统。众多的文体、题材、意象、母题,由丧悼价值观所统摄,纷杂而有序,自成系列又互相纠葛。死亡的庄严与伤悼的肃穆,更使得相关的情感表达显得繁复与艰涩,但也常常透出清新畅达之音,为雅俗所共赏。
悼祭文学还形成了自己一套带有独立性的诗学话语系统。由于某类文体及其规定性的存在,也影响到其他文体。如/累列其德行而称之0的诔,/切要恻怆0的吊文,/宜恭且哀0的祭文,/或以有才而伤其不用,或以有德而痛其不寿0的哀辞,/不忍蔽先德0的墓碑文以及墓志铭等等都以各自的表现侧重点,丰富了整个主题系统,浸染相关文体,更不用说最常用来表达个体情意的伤悼诗词歌赋了。
又由于主题某些分支的存在,其他分支也受到制约,像伤悼报恩与丧悼复仇,以及其与尽孝尽伦间的有机联系即然[10]。相当可观的一批惯常表现模式与惯常意象,虽未见得为悼祭文学所独专,却也自成谱系。它们言约意丰,有效地增加了主题的情感表达层次和功能。由于后续之作的不断汇入,先前的佳作典实、母题模式也不断地得到新的确认、排列和阐释,使主题成为带有自调节机制的动态结构。
(下转封三)
5
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宗法制社会的祖先崇拜,赋予丧礼作为儒家的礼的最为
繁复的构成分支。5荀子#礼论6郑重地讲道:/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薄),,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近)于禽兽矣,君子耻之0;/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0。丧礼祭礼直接规范了人的行为方式,影响到其人格品位的判定。
具体说,丧礼又有许多的细致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又适应并扩充着丧亲者的丧悼情感。如复礼,便是为招魂所用,它考虑到孝子在亲人死去的瞬间,通常会不相信这残酷的现实,有让死者复生的希望。5礼记#问丧6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夺而敛之也?0这正是注意到伤悼主体在亲人死时的最初的反应,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仪式:
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报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0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
[8](PP1128~
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
1129)
复者,是仪式的主角,他郑重其事地穿上朝服,站在屋顶中央,向魂灵所去的阴暗的北方呼唤。其衣,是死者曾穿过的物品,按原始巫术的接触律,这衣有吸引亡灵魂气的作用。经过多次这挥衣/振魂0、一边呼唤死者名字的仪式之后,似乎,大家这才意识的,尽管再尽心尽力,死者毕竟不能再复生了,而后才准备小敛。
5礼记#檀弓下6认为复礼是表达对亡亲的爱敬难舍,于是人们就向鬼魂所居的北面祈求:/复,尽爱之道也,有祈祷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诸幽之义也。0北为幽暗之地。而/荣0为屋檐两头翘起处,东荣象征阳气的感发。复礼活动,虽基于魂灵存在的神秘思维,但也是伤慕追悼的形象表达。
#72#
上坚持传统,史论结合,稳健可信。卫中教授曾以近十年青春岁月参编5清诗纪事6,于光宣两朝诗歌史料了然于胸,此为5光6/史0之基础。卫中教授又曾将近代诗坛若干现象、诗人分别专题详论之,后结集为5近代诗论丛6,其中部分论题正是5光6展开之基点,现5光6持论更益精进,论辞更益精彩。5光6研讨所有诗坛现象、诗人群体均力求从史实(思想文化、政治秩序、西方思潮等)出,从论辨(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该流派本质等)入,史实与论辨相得益彰。
当然,5光6还有许多特点,如论析流派既着重于近代诗落幕时两个主要方向:同光体和诗界革命,还
着重于近代诗落幕时由阵痛化为时代强音之/南社0;既着重于坚持传统之主要流派同光体,又兼及到坚持传统之其他流派如湖湘派、唐诗派、晚唐诗派。可见结构之缜密、论析之精纯,这些不一般处需读者细心体会,方可领略。
为清三百年诗作史难,为晚近八十年诗作史难,为光宣两朝/近四十年诗作史尤难。二千年古典诗歌长河淌至1919年春便散成若干不易见之细流,似断似延,退出文学主流,正如卫中教授所云/这是一个谜0,5光6既是一部解读绝响之作,也是一部解/谜0之作吧。
(上接第72页)参考文献:
[1]转引自[匈]卢卡契.审美特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李达三.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M]附录.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 [3][法]雅克#勒戈夫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4][英]霍克斯.求宓妃之所在[A].丁正则译.见尹锡康、周发祥主编.楚辞资料海外编[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5][美]阿兰#邓蒂斯.世界民俗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6]详见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参见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又参见拙文.中原丧悼观念的选择与传播泛化[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3). [8]仪礼#士丧礼[A].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83. [10]参见拙文.丧悼文化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4,(4).
(责任编辑:王英志)
TheThemeofGrieveLiteratureandtheMeaning
ofSpiritofGrieveCulture
WANGLi
Abstract:Thestudyingemphasisoftheliteraturethemeshouldbeplacedonwhatandwhere,whichisstressedbythean-cients.Whatistherelationbetweenthethemeandthemotif.Onlywhenthesubjectofthemecommunicatewiththehistoryofmental,canitclosetothehistoryandthehistoryofspirit.ThestudyingsuccessofMr.GuJiegangaboutthestoryMengJiangNvshowstheamplitudeforegroundaboutthestudyingofthestoryofthepeoplespirit.Thecolligatestudyingofthelit-eratureandcultureofgrievewillbestretchingaboutthestoryofMengJiangNv.
Keywords:thegrievingliterature;mourningconvention;thelegendofMengJiangNv;mentalhistory;spirithistor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