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现代史试卷(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 分,共50分) 1. 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按开始的先后顺序排列 ①马恩河战役②索姆河战役③日德兰海战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④③②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2. 以下不是发生在1936年的是 A.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B.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C.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在伦敦成立 D.德、意、日三国结成法西斯同盟
3. “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社会经济 B.实现美国称霸全世界的野心 C.稳定资本主义抵制共产主义 D.排挤英法势力控制整个欧洲
4. “二战”后,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原有经济基础较差 B.生产和经营方式落后 C.没有摆脱殖民主义控制 D.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
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这主要说明
A.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
C.一战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D.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
这个条件
6.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探索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与资本主义社会和平共处的方案 C.社会主义革命道路D.与第三世界一起反对霸权主义道路 7.苏俄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控制国家经济命脉B.建立强有力的集权制 C.赢得工人农民的支持D.发展经济以巩固统治 8.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
①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④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印度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实质是
A.以暴力手段反抗殖民统治B.以不合作态度反抗殖民统治C.采取和平与合法手段取得印度自治D.以和平手段抗议殖民当局的压迫
10.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这一现象的社会基础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斯大林个人因素 C.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D.经济发展水平
11.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的意图是 A.借此对德宣战B.构建遏制苏联的防御体系 C.防止卷入战争D.攫取世界领导权
1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这主要表现在美国 A.粉碎了英日同盟B.获得了海军强国资格 C.赢得了国联的建立D.实现了领土的扩张
13.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的相似之处有
①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②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 ③体系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④大国间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与以往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 A.调整维护资本主义政策B.促进了社会发展 C.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D.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 15.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相比,突出的特点是
A.具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倾向B.背弃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C.没有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D.没有政党形式的法西斯政权16.这一时期德、日等国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集权统治道路,其主要原因是
A.国内严重的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激化
C.法西斯集团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活动D.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危机
17.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演变成民族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的武装干涉B.国际纵队的参战 C.苏联的巨大援助D.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18.20世纪30年代的国联的所作所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国联 A.仅是一个软弱的国际机构B.无法制止战争却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C.成为法西斯国家操纵的工具D.成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19.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由此可见,英国考虑的是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利益无关紧要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D.波兰灭亡后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20.下列二战期间的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 ①中途岛海战②阿拉曼战役③“不列颠之战”④淞沪会战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D.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22.马歇尔计划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它使受援国
①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②被迫卷入美国势力范围 ③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受控于美国④克服了经济困难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3.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杠杆是 ①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政策②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充分利用科技成果④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4.战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是 A.同苏联的关系不稳定B.国内强大的旧势力残余 C.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D.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5.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19世纪末的最大不同点是 A.借助新科技成果B.发展新兴产业 C.利用政府力量D.德、日发展迅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上说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二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此种选择,往往不能十分自由。一种方式基于多数人的愿望,表现于自由制度、代议式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以及免于政治压迫之自由。另一种方式乃基于少数人的愿望,以强制加诸多数人。此全赖于恐怖、压迫、报纸统制、无线电统制、圈定式选举以及压制个人自由。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引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上)》 材料二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
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引自《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上)》
回答:①材料一杜鲁门声称援助希腊、士耳其的目的是什么?(2分) ②材料二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与材料一杜鲁门表白的目的相比较有何不同?(4分)
③对比上述两个材料的差别,你对“马歇尔计划”有何评价?(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问题。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当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1)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2)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回答:(1)概括材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苏俄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4
(2)概括材料二经济政策的内容。2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的政策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28. “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各自的特殊原因是什么?(4分)结合史实分析其特殊原因,并指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4分)
29.德国和日本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态度却不同。据此回答:
(1)比较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和日本处置的异同。(5分) (2)战后50~70年代初,德日两国都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比较两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不同原因。(5分)
(3)今天面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逆流,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2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试卷(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D 5.C 6.A 7.D 8.D
9.C 10.A11.D12.B13.C 14.D15.D16.A 17.A 18.D 19.D 20.C 21.B 22.D 23.D 24.D 25.C 二.材料解析题
26. ①制止共产主义对希腊、土耳其的威胁。(2分)
②反对饥饿、贫穷、混乱。材料一表白了政治目的是遏制共产主
义,材料二表示不反对任何主义,只是经济目的。(4分)
③马歇尔计划更具具欺骗性。因为国家之间的经济援助必然带有政治意义。恢复欧洲经济的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2分)
27.(1)农民粮食由政府统一调配。(2分)
原因:当时新生的苏俄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为巩固政权,苏俄政府采取了这一政策。(2分)
(2)农民完成实物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己支配。(2分) (3)认识:政策要有灵活性,要依据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用,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
三.问答题
28. 共同原因: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德、日两国经济陷入困境,阶级矛盾尖锐。为了对内镇压,对外寻找出路,两国的统治集团选择了法
西斯道路。(4分)
德国的特殊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过份惩处造成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痛恨心理。利用这一矛盾,煽动起民族复仇主义,从而获得广泛支持。其二是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始终缺乏海外殖民地,希特勒扩大生存空间的宣传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德国法西斯发动对外战争是必然的。(4分)
日本的特殊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窄等问题。因此,日本始终把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继而独霸中国做为即定目标。在1929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很快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与日本争夺东亚的主要是美国,华盛顿会议只是暂时平衡了日美矛盾。日本要独霸东亚也必然会与美国发生战争。(4分)
29.(1)同: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一些法西斯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都占领了两国国土。
异: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同,日本小于德国;对两国领土
占领方式不同,德国分区占领,日本则被美国单独占领;对法西斯政府的处置不同,德国被彻底摧毁,日本保留了天皇制。(5分)
(2)日本更注重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美国在亚洲的两次侵略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德国经济发展中高素质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5分)
(3)对策:利用正常的外交途径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团结一切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营造一个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国际氛围;积极发展我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