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作中的绝唱。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阅读!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1】

《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是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2】

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

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

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