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溴碘的性质》教学设计
执教者 指导教师
【课标分析】 复习目标
1、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漂白粉的成分、制法
2、了解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知道氯、溴、碘单质的性质及其差异; 4、认识溴、碘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加深对萃取原理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结合前面学生预习案的填写情况,通过一个魔术(实验)“铁树开花”,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用五朵花将本部分知识串联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重点解决学生易出错的一部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的尾气吸收,来引导学生除了在实验中要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之外,在生活中环境污染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通过课程难度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能够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真正做到“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溴碘的氧化性及强弱顺序,氯水、次氯酸的性质 难点:氯溴碘氧化性强弱的实验设计,次氯酸的性质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策略:以“铁树开花”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回忆氯溴碘
的性质。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交流和讨论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魔术道具:铁丝做的树、滤纸做的花朵、烧杯、认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是学生对复习氯溴试剂瓶、玻璃罩、洗气瓶 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淀粉碘化钾溶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氯酸钾、浓盐酸 碘的性质产生浓厚兴趣,进入课题。 根据现象回忆氯溴碘的物理性质 根据现象复习氯溴碘的化学性质 观察实验中体现的氯溴碘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并强调颜色、特性、和毒性 认真观察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先分析前两朵花(滴有溴化钠溶液和碘化钾溶液),让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氯气的氧化性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得出溴单质和碘单质氧化性的强弱关系 2、分析第三朵花(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原因,引出氯水的性质。 3、分析尾气吸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做学生写出方程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书写方程式并回忆氯水的性质,并落实掌握好。 书写方程式,分析尾气吸 强化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现对研究物质进行归类,利用同类物质的性质来预测其可能发生的反应,并进行试验验证。 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收。 4、分析第四朵花(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分设计开放式探究实验,探究褪色原因。 组讨论,得出结果。
并引出次氯酸的性质,除了有强氧化性还有不稳定性和弱酸性,同时让学生回忆知识,思考碳酸和次氯酸的酸性强弱问题。 知识拓展:高中阶段的漂白方法:氧化漂白、化合漂白、吸附漂白。并指出原理和常见例子。 5、分析第五朵花(淀粉碘化钾试液),开始是变蓝的,而现在为什么褪色了?作为课下思考题布置下去。 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氯溴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落实知识 整理落实 课下讨论,上网查阅资料 观察图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总结 以上是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知识上的收获 2、方法上的收获 3、情感上的收获 课堂检测 1、测试题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下列现象,正确的结论是( ) 1. 水 思考、回答 知识落实 整理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构建知识框架,强化重点。
A.①加入的是CCl4,②加苯,③加酒精 B.①加入的是酒精,②加CCl4,③加苯 C.①加入的是苯,②加CCl4,③加酒精 D.①加入的是苯,②加酒精,③加CCl4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水是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HClO显 酸性 B.液溴保存在煤油中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D.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3、下列分离方法中,和物质的溶解度无关的是( ) A.升华 B.萃取 4、将铁粉和I2粉末分开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首小诗:今天 我们的小铁树开花了 因为我们的努力; 两年后 我们的高考之树开花了 因为我们的奋斗; 十年后、二十年后 我们的生命之树 是否能够开花、结果 对于未来, 我们无法估量自己的潜能, 但是现在 我们能做到的是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C.重结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滤(氯)去杂念全力以赴 秀(溴)出风采展现自我 点(碘)亮自己的生命之树。 “梦想还是要有的, 万一实现了呢?” “梦想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课后作业】
1、将导学案内容做完,并熟练掌握。
2、第五朵花,变蓝后有褪色的原因?思考、讨论、查资料。
【板书设计】
氯溴碘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氧化性 2、氯水的性质 3、次氯酸的性质 三、应用
学情分析
与初中相比高中有着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考察方向。对于已经适应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同学来说,突然接触高中学习会出现极大的不适应,与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相比更难适应的是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考察方向、寻找新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会持续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那么,同学们就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当我们感觉适应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会发现由于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适应”上,导致知识的学习落
下了好多好多……
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重拾信心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信心哪里来?这个不是说说就会有的,从哪里摔倒的再从哪里爬起来!利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题型的解决,让学生自己领悟不是学不会,而是没好好学!只有想学我也可以很行!其次,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拾信心必然会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品味到成功的甘甜和喜悦,兴趣水到渠成!
对于中游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就显得比较重要。首先,查找学生基础上的漏洞,建立知识架构,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建立会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困难,然后,通过知识的完善达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自觉性非常好。但是,仍然有一些困惑:有些题目明明会总是不能做到全对;成绩总是在徘徊,总是无法有新的突破。这是因为深层次知识领悟还不够透彻,理解的还不够深刻,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和知识运用的方法和技巧,还不能完成知识的升华,还不具备真正优秀的潜质。怎么办?越是到达一定高度再进一步就越困难,有时候根本不是靠个人力量可以实现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问题,往往还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奈,所以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才能突破提高的“瓶颈”。
所以再设计复习课时,就要各个层次都要兼顾,分好层次逐级推进。
效果分析
结合前面学生预习案的填写情况,通过一个魔术(实验)“铁树开花”,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用五朵花将本部分知识串联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重点解决学生易出错的一部分问题。
通过设计实验的尾气吸收,来引导学生除了在实验中要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之外,在生活中环境污染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通过课程难度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能够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真正做到“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测评的批改,本节课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取的是鲁科版新课标化学必修一中的两部分内容,一是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中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里的案例:研究氯气的性质。二是第三章第四节海水中的元素中的有关溴和碘的知识。
氯溴碘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们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它们也非常适合于用于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载体。
因为氯溴碘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所以我们把这两部分知识放到一块来复习。在本部分内容中,氯溴碘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中的氧化性及强弱关系;氯水、次氯酸的性质;萃取分液;氯气与碱的反应;溴和碘的提取,这些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在本节课中,通过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强弱的比较活动探究,使学生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的运用观察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萃取分液,以及溴和碘的提取我们放到实验和流程图部分去复习。
评测练习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碘易升华,所以要保存在铁盖旋紧的试剂瓶中
B.液溴应保存在磨口玻璃塞棕色细口试剂瓶中,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 C.碘易溶于酒精,所以可用酒精从碘水中将碘萃取出来 D.用加热的方法可将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碘除去
2.下列哪些事实或实验能说明氧化性:Cl2>Br2>I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氯水分别滴入KBr、NaI溶液中颜色加深,而溴水滴入NaCl溶液中无明显变化,滴入KI淀粉溶液中,溶液变蓝②H2和Cl2的混合气体光照爆炸,H2和Br2的混合气体加热才能反应,而H2和I2反应更困难③Fe分别与Cl2、Br2、I2反应生成Fe的化合物的化合价高低④HCl、HBr、HI的热稳定性越来越差⑤Cl2、Br2、I2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 3.某学生做如下实验:第一步,在淀粉KI溶液中,滴入少量NaClO溶液,并加入少量稀
硫酸,溶液立即变蓝;第二步,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2SO3溶液,蓝色逐渐消失。下列叙述中该同学对实验原理的解释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2-
( )
A.氧化性:ClO>I2>SO4 B.蓝色消失的原因是Na2SO3溶液具有漂白性
-
-
C.淀粉KI溶液变蓝是因为I被ClO氧化为I2,I2遇淀粉变蓝 D.若将Na2SO3溶液加入氯水,氯水褪色
4.如果实行海水淡化来供应居民饮用水,下列方法中在原理上完全不可行的是( )
A.加明矾使海水中的盐沉淀出来而淡化 B.利用太阳能使海水升温,通过蒸馏而使其淡化
C.将海水缓慢降温凝固以获取淡水 D.将海水通过离子交换树脂以除去各种离子
5.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实验中模拟海水提取溴的过程,其实验流程如下:
除去悬浮浓缩氧化剂热空气Na2CO3溶液NaBrH2SO4
海水――→――→――→――→Br2(g)――→[NaBrO3]――→Br2
杂质氧化吸收(1)取24 L除去悬浮杂质后的海水,浓缩至2 L;
(2)向其中通入足量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入热空气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吹出的Br2用纯碱溶液吸收,反应得到NaBr、NaBrO3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CO2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1 g白色沉淀;
(4)将吸收Br2的溶液用足量硫酸处理得到Br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可以得到Br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5)请计算海水中溴的浓度为________g·L。 一、本课的亮点 1.构思比较新颖。
氯溴碘的性质本部分内容知识点很多,方程式也比较难记,并且在必修一中不是在一部分学习的,学生会感觉知识比较分散。为此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在一次看草坪上的月季花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从而想到了这个魔术。通过这个小小的魔术“铁树开花”将本节复习课的知识进行了串联。让学生从开始就产生兴趣,围绕花的变化,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把知识就掌握了起来。
2.内容充实,学生参与度非常高。
虽然就是只有五朵花,但是本节课的容量非常大。要想真正把知识复习完,难度还是不小的。因为从变魔术开始,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也非常活跃,所以在提出为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效率也非常高。最终使这节课在常规时间,就能非常顺利,非常自然的复习完,并且效果很好。
-1
课后反思
3.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在尾气吸收上联系环境问题,在应用上让学生能知道化学掌握在好人手中,就能为社会的进步增添动力,掌握在坏人手中,就会成为灾难。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努力学习,成就自己的梦想。
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因为知识点很多,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难度可能会比较大一些。
2.因为内容比较多的原因,再让学生探究讨论的时候,可能存在时间稍微有点短的问题。
课标分析
本部分知识的课标内容为
1、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漂白粉的成分、制法
2、了解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知道氯、溴、碘单质的性质及其差异; 4、认识溴、碘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加深对萃取原理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结合前面学生预习案的填写情况,通过一个魔术(实验)“铁树开花”,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用五朵花将本部分知识串联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重点解决学生易出错的一部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的尾气吸收,来引导学生除了在实验中要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之外,在生活中环境污染也与我们息息相关,“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通过课程难度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能够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真正做到“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