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1)把人面和太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几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图1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纹(图1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1一6)。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

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

(1)对称的组合。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对称

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不对称的组合。

(3)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完整的带状花纹。 (4)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 址。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厘米。以造型独特,花纹别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陶王”。1954年出土于临夏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敛口圆底罐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0.8厘米,口径8厘米,1975年甘肃舟曲县北山坪出土,舟曲县文化馆藏。泥质橙黄陶,由两个小型敛口圆底罐相连,底座为圈足成杯形式,有穿孔。施黑色彩绘于杯的口沿,上腹纹饰为波浪形状,线条宽长,乍看有如波涛汹涌,可见技法娴熟。

人面鱼纹彩陶盘 仰韶文化,高16厘米, 口径39.5厘米,1955年陕西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仰韶文 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细 泥红陶,绘黑陶,敞口,卷沿, 浅腰,圜底*。口沿上施以 黑色,八等分的间隔处饰以条

形或三角形,简洁明了。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施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两

幅,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体现了半坡人对鱼的崇拜之情,又似有某种原始巫术

的意味,深藏奇妙的历史待解之奥秘,引人遐思。 彩陶花瓣纹盆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高 12厘米,口径 20.3厘米,1956 年河南陕县庙 底沟出土,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泥质红陶,器表 磨光。钵体盆 形,敛口,沿外 折,鼓腹,腹下

缩成高足,平 底,为庙底沟类 型的典型器例。

绘黑彩,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

优美,线条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旋涡纹彩陶 半山类型,高23 厘米,口径14.6厘 米,1977年甘肃兰州 出土,甘肃省博物馆 藏。此壶泥质红陶, 手制,为盛储器。壶 张口,缩颈,阔肩,

鼓腹,平底,腹下左 右各有环形耳。腹部 以黄、红、黑彩绘连

续的旋涡状纹,颈部饰平行线纹。壶外表柔滑而富有光泽,极其雅致,风格端正

大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