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四、五、六年级文言文入门兴趣学习专题材料及练习

小学四、五、六年级文言文入门兴趣学习专题材料及练习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四、五、六年级学生小古文兴趣阅读学习入门专题材料

第一部分:我会给妈妈讲故事

(一)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⑨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⑩。 注释:

①〔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②〔尝〕曾经。③(诸)一些。④(游)嬉戏玩耍。⑤〔子〕李子。⑥(折枝)压弯树枝。⑦〔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⑧〔走〕跑。⑨〔唯〕:只有。⑩〔信然〕真的是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学习启示:

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二)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①象耳山下。世传②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③,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④方磨铁杵,问之⑤,曰:\"欲作针。\"白笑其⑥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⑦,还卒业⑧。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①眉州: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②世传:世世代代相传。世,世世代代相承的。传,流传。③成:完成,实现。④媪(ǎo):老年的妇女。⑤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⑥其:代指老妇人。⑦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动了。感,感动。意,心意,意图。⑧卒业:完成学业。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笑话老妇人的愚笨。老妇人却说:\"只要下了足够的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学习启示:

1、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2、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三)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②触株,折颈③而死。因④释⑤其锄而守株,冀⑥复得兔。兔不可复⑦得,而身为⑧宋国笑。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树桩。 ②走:跑。 ③ 颈:脖子。 ④因:副词。于是,就。 ⑤释:放下,释放。 ⑥冀(jì):希望,希冀。⑦复:又,再。 ⑧为:被,表被动。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他的田里有个树桩,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就死去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因为没能再次得到兔子,农民自己沦为了宋国的笑柄。

学习启示: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四)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③曰:\"今日病矣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 注释:

①[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②[芒芒然归]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茫茫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 ③[其人]他家里的人。④[病矣]累极了。⑤[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⑥[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

译文: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些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学习启示:

1、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2、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五)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⑤;以锥⑥毁之,钟况⑦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⑧掩其耳。恶⑨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⑩矣!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得:得到。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④则:但是。⑤负:用背驮东西。⑥锥(chui):锤子。⑦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⑧遽(jù):立刻。⑨恶:害怕。⑩悖(bèi):荒谬。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

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学习启示: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六)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①子曰:“不筑②,必将有盗③。”其邻人之父④亦云。暮⑤而果大亡⑥其财,其家甚智其子⑦,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

①其:代指富人。②筑:修补。③盗:偷盗。动词活用作名词。④父:(fǚ,第3声,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邻居家的老人。⑤暮:晚上。⑥亡:丢失。⑦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聪慧,机智。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学习启示:

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二部分:小试牛刀

(七)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学习启示:

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看我来挑战: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客有曰:\"梨益( )齿而损( )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 )...

久之,曰:\"我食( )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 )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 ),不能伤我之齿。\"狎者( )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有人说吃梨有利于牙齿,吃枣子有利于脾脏。

B、文中那个呆弟子说他吃梨咀嚼后不咽下去,吃枣子则整个咽下,不加咀嚼。 C、其他人笑话那个呆弟子读书不认真,不仔细。 参: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客有曰:\"梨益( 好处 )齿而损( 损害 )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 思考、想 )久之,曰:\"我食( 吃 )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 伤害、损..伤 )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咀嚼 ),不能伤我之齿。\"狎者( 爱开玩笑...的人 )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2.C

(八)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 译文:

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

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学习启示:

本文用来比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看我来挑战:

1.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3.把“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一句译写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儿子敢吃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B.今天如果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C.如果您今天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D.今天您儿子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4.读了这篇文章,你收获了什么道理?

参:

1.狐假虎威2.B 3.C 4.本文用来比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九)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③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④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注释:

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渲]xāun,遗忘。④[戒]警告。

测一测: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 ③ 有所失,复得 ( )④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参: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停止 ② 为什么 ③ 又、再 ④从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渲 ) ②此:( 是 ) 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孟子的妈妈拿来了到剪断了自己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孟子。

(十)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 注释:

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测一测:

1.我能选出文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_;⑥______。 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3、根据这段文字形成的成语: 4、读了短文我明白了: ★5、你还想起了哪些与本文寓意差不多的词句呢?

参:

1.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E、他们自己 F、他们自己

2.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 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

5. 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后发制人、坐收渔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古文兴趣阅读巩固练习题

(一)

(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乙)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1.从甲文中产生的成语是 夸父逐日 ,从乙文中产生的成语是 精卫填海 。(4分)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A )(2分) A、弃其杖——其状如乌 B、河、渭不足——赤足 ....C、是炎帝之少女——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故为精卫——两狼之并驱如...故 .

3.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赛跑 ) ..

(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黄河里的水 )( 向着北方 ) ..(3)文首,白喙,赤足( 头上有花纹 )( 红色的脚 ) ....

4.利用文中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句子。 (1)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还没有到那儿,在路上就渴死了。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精卫)经常衔来西山的石头,用这些石头来填塞东海。

(二)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1、给文中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2、正确的解释下面的加粗词语。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 ( ) 孔君平诣其父 ( ) 乃呼儿出。为设果 (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3、解释文中语句。

(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大家都是杨氏之子聪明,你能结合内容来谈谈他聪明在什么地方吗?

(三)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 ②秦青弗止( ) ③响遏行云(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四) 匡衡勤学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到 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邑人:同县的人,古时候“县”通称“邑” 大姓:富户。 文不识:富户的名字

1、解释下列词语

穿壁: ,遂: 。 2、填空

(1)“大学”现在的意思是 ,在本文的意思是 。

(2)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翻译: 。

(3)这个故事通过两件事来说明匡衡是一个 的人。

(4)对应这个故事有个成语是 ;

写同样意思的成语还有 和 。 (五)持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①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解:老父(fǔ)——对老年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4分)

①初竖执之,不可入。 ( )( ) ②俄有老父至。 ( ) ③遂依而截之。 ( )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请分别从鲁人和老者的角度,谈谈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4分)

参:

1.①拿;代词,指代鲁人的长竿。 ②一会儿 ③于是

2.我虽不是圣人,但毕竟见到的事情多了啊!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再拿进城门呢?

3.从鲁人的角度分析:①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②要善于动脑筋,轻信盲从是可悲的。(2分) 从老者的角度分析:①好为人师,倚老卖老的做法要不得。 ②自作聪明的做法很愚蠢,要引以为戒。③凭经验办事是行不通的。(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