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2、揣摩、品味精彩文段,培养文言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树立科学客观的历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能产生自己独特的认识。 【重难点】 熟读成诵,把握重点字词,品析语段,培养文言语感。

【学法点拨】本单元的复习要以读背为主,积累文言词汇并能举一反三,把握重点的片段进行细致分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理解课外文言片段,培养文言语感。古诗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复习内容】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阳夏( ) 辍耕( ) 鸿鹄( ) 闾左( ) 適戍( ) 当行( ) 度已( ) 数谏( ) 陈胜王( ) 罾( ) 间令( ) 篝火( ) 忿恚( ) 果笞( ) 宁有( ) 攻蕲( ) 铚、酂( ) 柘、谯( )千骑( ) 社稷( ) 嗟乎( ) 以说谏故( ) 车六七百乘( ) 怅恨( ) 唐雎( ) 怫然( ) 徒跣( ) 庸夫( )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以头抢地( ) 色挠( ) 谕( )免冠( ) 要离( ) 乐毅( ) 诣( ) 猖獗( ) 沔( ) 吴会( ) 陇亩( ) 颖川( ) 徐庶( ) 信大义( ) 猖獗( ) 倾颓( ) 挟( ) 夷越( ) 屏人( ) 殆( ) 民殷( ) 存恤( ) 胄( ) 箪食壶浆( ) 度德量力( ) 好为《梁父吟》( )

崩殂( ) 恢弘( ) 妄自菲薄( ) 以塞( ) 驽钝( ) 陟罚臧否( ) 裨补阙( )漏 郭攸( )之 费祎( ) 侍( )卫 行( )阵和睦 倾覆( ) 苟( )全 长( )史 猥( )自 性行淑均( )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酌( )损益 庶竭驽钝( ) 以彰( )其咎( ) 咨诹( ) 遗诏( ) 温庭筠( ) 脉脉( ) 斜晖( ) 塞下( ) 衡阳( ) 白蘋州( ) 千嶂里( ) 人不寐( ) 擎苍( ) 貂裘( ) 两鬓( ) 雕弓( ) 舴艋舟( ) 麾下炙( ) 霹雳( ) 浊酒( ) 燕然未勒( ) 羌管( ) 酣( ) 独倚( ) 二、文学常识

1、司马迁(约前145---?),字字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细,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陈涉首事反秦,功大,故人“世家”。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他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辱的意思是辱没,辜负。

3、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人。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

《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为它作注,亦颇有名。“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4、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世称其为“诸葛武侯”。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表是一种文体,古代奏议的一种,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5、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 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因句式不齐,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6、温庭筠(约812—866): 本名歧,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7、范仲淹,字希文。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乐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

9、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10、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三、重点字词解释、翻译句子、特殊词语、句式

陈涉世家

(一)词语翻译

尝:曾经。 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地。佣,受人雇佣的人。 辍:停止。 之:去、往。 怅:失望。 苟:如果。 若:你。 太息:长叹。

燕雀:泛指小鸟。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大雁。 鸿鹄:天鹅。这里用“鸿鹄”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发闾左:征调贫民百姓。 屯:驻扎。

皆次当行(háng):按照征发的编排次序,都应当前往。 次,编次。

会:适逢,恰巧遇到。 度(duó):估计。 失期:误期,过了期限。 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举,发动。

数(shuò)谏:屡次进谏。 故:缘故。 或闻:有人听说。 怜:爱戴。 诚:果真。 诈:假。 宜:应该。 然:对的。 行卜:去占卦。 之:去、往 次所: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 丛祠:树木隐蔽的庙。

间令:暗使 狐鸣:指学着狐狸叫。 旦日:第二天。 往往:到处。语:议论。 指目:用手指指,用眼睛看 计事:议事。会计:集会商议。 会:集会。 素:一向、向来。为用:即“为其所用”的省略。 亡:逃跑 笞: 用鞭、杖或竹板打。 剑挺:剑拔出鞘。挺,拔。

佐:协助。 并:一齐 借第令,借:即使。第:仅仅。令:使。

袒(tǎn,坦)右:解衣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盟:指宣誓立约。 为:筑。 下:攻下、攻克。 徇: 攻占(土地) 比:等到。 独:只有 (二)句子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7、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能行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8、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9.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人以为他死了,有人以为他逃跑了。 10.天下苦秦久矣。 全国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1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1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15、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三)特殊词语、句式 通假字

1.“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 :通“谪”,征发,征调。 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4.“为天下唱” 唱:通“倡” ,首发。

5.“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思,用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词类活用

1.“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作动词,弄得愁苦。 2.“失期,法皆斩” 法:名词作状语,按法令。 3.“死国可乎?” 死:意动用法,为······而死。

4.“上使外将兵” 外: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在外面。 5.“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7.“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8.“以怪之矣”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9.“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10.“皆指目陈胜” 指、目: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用眼看。 11.“尉果笞广” 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12.“忿恚尉” 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

13.“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指尖锐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一词多义

会 ①会天大雨 副词,适逢,恰巧遇到 ②与皆来会计事 动词,集会 为 ①为屯长 动词,担任 ②为天下唱 介词,替 给

号 ①号令召三老,豪杰 动词,号令,命令 ②号为张楚 动词,宣称 欲 ①广故数言欲亡 动词,想 想要 ②从民欲也 名词,愿望

之 ①往。“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怅恨久之。” ③的。“鸿鹄之志。” ④代词。“二世杀之。”(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代地方) 也 ①表判断。“吾闻二世少子。” ②表诘问。“何富贵也?” 以 ①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②认为。“或以为死。”

③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用。“以激怒其众。” ⑤表界限。“徇蕲以东。 ⑥已经。“固以怪之矣。”

乃 ①于是,就。“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 ①本来。“固以怪之矣。” ②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 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夺而杀尉。”

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为坛而盟。”

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收而攻蕲”。

古今异义

1. “会天大雨” 会:适逢,恰巧;今译:集会见面。

2. “今亡亦死” 亡:逃走;今译:死亡。 3. “等死” 等:同样;今译:等待。 4. “楚人怜之” 怜:爱戴;今译:怜悯

5.“夜篝火” 篝火:用笼罩着火;今译: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私自,偷着,暗地里;今译:空隙,隔开。

7.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诚:如果;今译: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8. “卒中往往语” 往往:处处,到处;今译: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9.“比至陈” 比:等到;今译:比较、比方。 10.“将军身被坚执锐” 身:亲自;今译:人或动物的躯体。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者,······也”表示判断。

2.“当立着乃公子扶苏。” “乃”判断句的标志。

省略句: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了指代扶苏的“之”字。 2.“吴广以(之)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之”指代“这个见解”。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 4.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5.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尉)辱之,以激怒其众。

倒装句: “祭以尉首。” 介宾短语“以尉首”后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以尉首祭 。 成语 揭竿而起 披坚执锐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四)重点句子分析

1、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2、陈涉为起义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取得了什么效果?“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8、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9.“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10、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途时得出“宜多应者”的结论,他的根据主要有两条,具体是(1)天下苦秦久矣 (2)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唐雎不辱使命

(一)词语翻译

虽然 :虽然这样 辱 :辱没、辜负 逆:违抗 轻视 谢:道歉 听:听从 岂直:难道只是 尝:曾经 易:交换。 加惠:给予恩惠。 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直:只,仅仅。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秦王色挠 :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谕 :明白,懂得。 (二)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五百里的地方来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安陵君却不顺从我,是轻视我吗?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用方圆一千里的地方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方圆五百里呢?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王僚)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6.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吧? 7.与臣而将四矣 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9、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三)特殊词语、句式

通假字 1.秦王不说 通“悦”,高兴。 2.故人不错意也 “ 错”同“措”,放在 3.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色 4、轻寡人与 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5.寡人谕矣 通“喻”,明白

词类活用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动词,派遣。(2)动词,出使。 2.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为“使……灭亡”

3.轻寡人与 形容词意动用法,意为“轻视”,可理 解为“认为……轻” 4.伏尸百万 伏,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倒下” 5.流血千里 流,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流” 6.夫 (1)此庸夫之怒也 名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7.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8.以大易小 大,小都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大的地方和小的地方 一词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 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都是动词)

而:1.挺剑而起(表顺承,不翻译)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之: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古今异义

1.虽然,受地与先王(虽然:虽然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2.非若是也 是 古义 这样 今义 常用做判断词 3.岂直五百里哉 直 古义 只,仅仅 今义 不弯曲 4.休祲降于天 休,古义 吉祥 今义 休息 5.长跪而谢之 谢,古义 道歉 今义 感谢

6.非若是也 是: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7.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8.徒以有先生 徒:古:只。今:徒弟 9.秦王色挠 挠:古:屈服。今:轻轻的抓

特殊句式 1.非若是也 “非……也” 表否定判断 2.此庸夫之怒也 “……也”表示判断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者,……也”表判断 4.休祲降于天 介宾后置,正确语序为“休祲于天降” 5、受地于先王 介宾短语“于先王”后置 成语

不辱使命 白虹贯日 彗星袭月 伏尸百万 (四)重点句子分析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隆中对

(一)词语翻译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枉(委屈)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顾(拜访)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倾颓(崩溃、衰败) 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挟(挟持,控制) 争锋(争强,争胜) 援(外援)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图(谋取) 利(物资)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因(依靠)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胃(后代) 存恤(爱抚、爱惜) 信义(诚信仁义)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著(显明)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修(治理) 许(承认、同意) 就(接近、趋向) 枉驾(屈尊) 度(衡量) 量(估计) 出(产生) (二)句子翻译

1、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说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然而我的智谋短浅,办法很少,于是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志向仍然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呢?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三)特殊词语、句式

通假字 1.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2.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词类活用 1.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南、外、内,名词作状语,向西,向南、对外,对内。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3、亮躬耕陇亩 躬,名词作状语,亲自 4、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一词多义 (1)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2)好:好为《梁父吟》(喜欢); 外结好孙权(友好) (3)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 (4)为:好为《梁父吟》(唱);以弱为强者(变为);谓为信然(是) 贤能为之用(被) 古今异义

1.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关心(谢谢你的照顾) 2.凡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 :平凡

3.孤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 4.殆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 5.日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 6.诚如是:古义:这样 今义:表示判断(她是对的) 7、因 古义:于是,就 今义:原因,因为 8、可以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特殊句式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时用判断词“是”。 2.莫之许:宾语后置句。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3.君与俱来:省略句。即“与(之)俱来。”俱。一起。 4、信义著于四海。 “于四海”为介宾短语后置 5、贤能为之用。 “为”表被动关系 成语

不可胜数 度德量力 天府之土 箪食壶浆 三顾茅庐 思贤若渴 如鱼得水 (四)重点句子分析

1、 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3、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4、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出师表

(一)词语翻译 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疲弊( 人力物力缺乏) 懈(懈怠) .....诚(实在) 忠志(忠诚有志)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光(发扬光大)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恢弘(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失,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塞(堵塞) 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付(给予,交付) 刑(罚) 昭(显示) ...平明(平,公平。明,明察。) 理(治) 忠纯(忠诚无二) 是以(以是,因此) .......简拔(选拔) 遗(给予) 咨(咨询) 淑均 (淑,善)(均,平) ......晓畅(明晓、通达) 举(推举) 行阵(军队行阵) 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所以(„„的原因) 倾颓(轻浮、衰败) 痛恨(怨恨、遗憾) ......贞良死节(贞,坚贞。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显达,有名望)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卑鄙) ....猥(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屈尊就卑) 感激 (感动 奋发) .....驱驰 (奔走效劳) 值(遇到) 倾覆(兵败) 尔(那时) 夙(早,早晨) .....寄(托付) 伤(损害) 毛(谷物,这里是动词长庄稼) ...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 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

慢(怠慢、疏忽) 亲(亲近) 信(信任) 彰(表明) 咎 (过失) ..诹(询问) 察纳雅言 (明察)(接受)(正言) 涕零 (落泪) ........(二)句子翻译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皇宫中丞相府里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异。如果有作奸邪的事违反科条法律的人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他奔走效劳。 (三)特殊词语、句式

通假字 阙 通“缺” “缺点、疏漏” 简 通“检” 选拔 有 通“又” 连接整数和零数

词类活用 1、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恢弘,发扬光大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中善者 奸,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的事情 3、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有所广益 广,形容词用作名词,扩大,增加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

6、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亲近;使……远,疏远 7、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用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8、临表涕零 涕,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一词多义1)道:① “中道崩殂”:道路 ② “咨诹善道”:办法

2)遗:①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②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3)为:① “仅为一体”:是 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 ③ “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

4)论: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②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5)无:① “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②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6)行:① “然后施行”:实行 ② “性行淑均”:行为 ③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 7)益:① “有所广益”:益处 ②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8)而: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却 ② “可计日而待也”: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9)效:恐托付不效 (奏效) 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 10)以:⑴以光先帝遗德(来) ⑵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⑶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⑸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⑹悉以咨之(拿)

⑺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⑻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⑼遂许先帝以驱驰(替、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⑾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⑿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 ⒀以先帝之灵(来) ⒁以彰其咎(来)

⒂以咨诹善道(来) ⒃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而)

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11)于: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⑵欲报之于陛下也 (在)

⑶试用于昔日(在) 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⑸躬耕于南阳(在) 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在) 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 ⑼还于旧都(到)

12)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 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

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 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 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古今异义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指言行恶劣。

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指激动感谢。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指十分憎恨。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临表涕零 古义指眼泪 今义指鼻涕 特殊句式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也”表示判断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省略主语“臣”,并且是“于”字短语的状语后置 3.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后置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草庐之中”为介宾短语后置

成语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开张圣听 优劣得所 (四)重点句子分析

(1)表明作者志趣(淡泊名利)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 ②赏罚分明 ③亲贤远侫 (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侫) (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12)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9)“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20)、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例:赤壁之战 火烧博望 火烧新野 七擒孟获 空城计等。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21)、写出与本文相关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词五首

重点句子分析

1、《望江南》中表达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渔家傲》 统领全文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江城子》 借用典故希望被朝廷重用,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武陵春》 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破阵子》 抒发词人一生的视野与抱负,并抒发无尽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6、用《破阵子》中的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赞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充满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诗人心系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抒发了为国杀敌的壮志;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舍生取义的决心。 8.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9.理想是什么?理想在辛弃疾心中就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理想在文天祥心中,就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取义的凛然誓言。

10.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醉里挑灯看剑; 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 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老夫聊发少年狂。 11.李清照《武陵春》中以泪述说不幸的是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出奇创意表现愁绪的句子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9.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战斗场面的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抒发词人一生抱负和无尽感慨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