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视野中的西方音乐史学

文化视野中的西方音乐史学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文艺争鸣

文化视野中的西方音乐史学

朱廷丽

西方音乐史是关乎西方音乐生成和发展的历时性叙述。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文艺复兴以来崛起于世界,它的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中国对于西方音乐史学的学习和研究,随着近代和现代对于西方文化日益的了解,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西方音乐史学观念的转变对于高校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启发,同时结合我们自身特有的问题,反思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开阔视野,深化已取得的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已有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对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学术问题进行适当更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0新观念和新思路可以拓宽我们的学术理念,而更新的学术理念需要日常的教学工作检验,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

文明中的音乐6为代表。

在这部完成于1941年的著作中,作者把对于音乐风格与文化观念演变的双重把握带入其中,把西方音乐放到宏观的西方文明大背景之中,从时代之中拈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性因素,详细考察和描绘了音乐如何作用于时代思潮的形成,而/时代精神0又如何以隐匿或显见的方式作用于音乐家以及音乐作品,虽然作者的/黑格尔式0的宏观视角备受争议,但其广博的百科全书般的视角和细致入微、饱含激情的笔触,仍然使这部著作成为音乐学领域无可争议的经典型作品。特别是作者既能自如穿行于宏大的观念体系,如哥特精神与启蒙理念等错综复杂的观念迷宫之中,又能以精致而独特的笔触阐释/定旋律0的意义和前古典时代曼海姆乐派零星的动机结构如何发展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严格的主题与变奏模式。5西方文明中的音乐6一书印证了宏大文明的观念体系如何与音乐历史的互相渗透与影响,任何单方面的狭隘视野都会导致偏颇和盲

20世纪西方史学经历了一个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剧烈变动,它直接或间接对西方音乐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简而言之,表现在叙述模式上,是社会经济史走向衰落,而取而代之以广义的文化史研究为中心,又称/新文化史0类型大行其道。它源于两方面因素:其一是以/文化转向0为标志,追求更为宽阔的学科视角,从传统形成的文化网络和观念系统透视若干单一事物的形成和演进;其二是以跨学科的交叉为标志,从经济史和宗教史等方面深入研究对象,形成自身独立的文化观念,从而促进对于若干对象的综合定位。这种历史学观念的变化和调整也对音乐历史的研究影响极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正在逐步从单纯的音乐风格研究跨入文化分析。传统的功能分析专注于对象的技术和工艺方面,是对音乐的/内部0系统进行自律性研究,这是传统的音乐史研究遵循的方法论原则,而新的研究视角则投向社会的观念性网络,致力于音乐史既成事实后面的观念性因素。例如,西方音乐的宗教历史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和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意义方面。这方面的先驱在音乐学方面以保罗#亨利#朗的5西方

点的误读。在针对文化史家和音乐学家各自对于文艺复兴音乐的误读时,朗的一席话道出了他的隐忧,/音乐史的这类错误观念一半可以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文化文明史家对文明历史中的音乐一无所知,尽管他们寻访的每一个宫廷。每一座教堂、每一个图书馆、每一个博物馆、每一个画廊,都会提醒他们,音乐在人类文化史中广泛流行、无比重要。如果说历史学家只是不知道,那么音乐学家是受阻而不能真正了解音乐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作用,因为他们把音乐孤立起来,脱离其他艺术领域。他们用19世纪人的眼睛审视音乐的性质,把兴趣局限于艺术问题,凡是不能同现代音乐语言融合的东西,一概斥之为原始。0朗的这段话即便在今天也仍发人深省,中国的西方音乐史研究与教学正在被限定在就音乐论音乐的狭窄视野,缺乏对于西方音乐多方位,多角度的纵深把握,这是我们需要迫切学习和思考的。

音乐史的自律模式自19世纪末就成为学术主流,近一个世纪多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然而与整个史学领域相比,这种注重分析研究,过多重视技术方面,细若剥笋的细节剖析也导致了学究化倾向。人类的行为其实是特

一、音乐史学的视角转换

u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内扶持项目/文化视野中的西方音乐史学)))一个新的教学、研究

视角0(项目编号:2006FC10)。196

定观念的产物,以独特方式体现人类精神世界的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德国音乐学家达尔豪斯在5音乐史学原理6中对于音乐史学的各种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西方音乐,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逐步以愈来愈加技术化的审美自律面目登上艺术舞台,西方音乐的/现代性0特征就是自律美学的愈加膨胀,在这种过程之中,音乐逐步摆脱了宗教和政治等意识形态的束缚,步入了独立的艺术门类,与诗歌、美术和文学等并驾齐驱。但与此同时,作为特定历史情境的产物,音乐也承载了若干当下的社会与政治因素,在音乐作品超越时空的审美自律和作为历史进程的凝聚物之间,音乐历史写作的张力便由此形成,这正是达尔豪斯在其著作中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们已经有了很高的起点和学习的榜样,例如于润洋先生的5歌剧3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4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6不仅具有严格的/音乐本体的艺术分析0,还有/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0,从19世纪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思潮方面解读瓦格纳的这部作品,并参照叔本华和尼采哲学,从哲学美学的层次对瓦格纳音乐的特殊审美内涵做出了极具深度的解读。由此可以理解为,音乐的内涵可从社会和历史两方面研究,此思考方式并没有否定音乐的本体研究,也不是此消彼长的研究过程,两种/分析0应互为存在。音乐本体研究是接触音乐的直观行为,它更关注音乐作品本身的结构因素,然而音乐作品是/人0创造出来的,对/人0的研究是必然的客观行为。而人是有怎样调和作为审美物的音乐与作为因果链条之上的历史事件之间的、类似一个/二律背反0的矛盾。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达尔豪斯广泛深入了历史哲学领域,如黑格尔、尼采、狄尔泰、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历史学观念,同时也借鉴社会学领域如马克斯#韦伯、齐美尔等人的研究成果。

二、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新思路

西方音乐史是国内音乐院校的常规课程,也是从事西方音乐史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可以使学生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和演进有初步的了解,对西方音乐的若干典范性作品具备基本的感性体验,促进学生的专业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而在研究领域,其重心仍在于介绍和引进国外音乐史学界的学术成果,或对某一作曲家或作品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史学界的新观念和某些新趋向也在启发我们,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开拓新的思路,使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境界。本文尝试提出这样几方面的设想。

1.音乐不仅仅只是音乐(走出就音乐论音乐的误区)西方音乐是西方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这一人类文明的突出表现。西方音乐的发展阶段,例如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音乐风格的变迁,都与特定时段总的艺术风尚演变密不可分。巴洛克音乐的恢弘和严整、激情和富丽,不仅表现在音乐上,而且在建筑、绘画以及政治和经济上表现出来。理性时代对于规则和秩序的强调,连同宗教从人类整体生活中的衰落,王权和绝对专制的确立,都是这一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境和土壤。缺乏对这一时期整体西方文明特征的综合把握,就无从深刻感受巴洛克音乐的独特气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将不同艺术门类和艺术思潮相互贯通,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纵深的感性体验,尽量把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还原到特定历史情境中,使学生得以更为生动和鲜活地感受到活的音乐和它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

而在相应的研究中,我们也应该加强西方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影响、相互结合方面的探讨。在这方面,我

社会属性的,应该在一定的社会范畴内,拥有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情感体验。拥有社会属性的人用音乐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记录着特定历史阶段的人文精神,因此,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是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终极目标,因为音乐不仅仅是音乐。

2.重视观念的力量,适当改善教学模式

对西方音乐史学的思考启发我们,音乐史并非只是事件和作品的简单罗列,也并非只是音乐家的传记故事和音乐作品欣赏的直观记录,在艺术史的背后,是特定观念的变迁和范式演化的过程。体现的是/西方的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是西方特定的社会)))历史产物。0我们的西方音乐史课程长期以来只是以时代风格划分阶段,简单定义一个风格时期,然后便罗列作曲家以及作品,这在知识趋于复杂化的今天愈显得单一和机械。

首先,大多数音乐高校的音乐史课程,其讲述方式多是中学教学的延伸,惯以教师宣讲而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现代大学的教学模式多是研讨课性质,特别是史论课程,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再以知识点为中心,而是以问题和论点为中心,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参考文献,而学生应积极搜寻相关资料。课堂时间应划分为: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性发言。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和探讨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启迪灵感,逐渐摆脱现行教育中所造成的答案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能力。

其次,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与其他课程一样,西方音乐史课程逐步走出了宣讲和口头表述阶段,迈入一个视听结合的多媒体阶段。教师应该运用生动多样的课件和多样的视听材料,给予学生多样的感性样式,去感受活生生的音乐。尤其在讲授西方歌剧和仪式性音乐时,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使那些抽象而久远的、语言不易表述清楚的审美感受传达给学生。教师应着意挑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影像资料,在具体而生动的讲解之中,给学生

197

文艺争鸣

观看所涉及的歌剧影像,会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带给学生其他途径所不可给予的感性体验。此外,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会涉及与音乐历史相关的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戏剧以及建筑、雕塑等。如果讲到音乐中的洛可可风格一定要涉及洛可可艺术,我们可以把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和绘画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多角度地体会音乐艺术是如何表达/以玲珑、细巧、优雅为特色的洛可可风格0。又如,在研究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风格时,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派绘画是理解此风格最好的注脚,其中印象派绘画不再像传统绘画那样追求三维空间的虚幻真实,认为只要把握瞬间的光线效果,就能真实地表现对象,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就是受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创立了音乐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研究氛围,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观念勇于实践,尽管有许多的教师和音乐学的研究者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国内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观念在逐步更新,我们视野在不断扩大,然而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只能再接再厉,为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注释:

保罗#亨利#朗(PaulHenryLang,1901-1991),匈牙利裔

美国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曾在柯达伊

班上学习,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移居美国。5西方文明中的音乐6出版于1941年,以其广博深入的文化目光和中的印象主义风格,他用音乐语言表达客观对象如光、影、风、月、雪等给作曲家带来的瞬间感受。多媒体可以通过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印象派的这种创作理念,而视、听给学生带来的联系和想象能更好地理解德彪西是如何利用音乐语言来实现对印象主义创作理念的追求。

三、结语)))展望和思考

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不过百年,我们很难在这个相对短暂的时间中深入把握其精髓。属于文化的西方音乐史,是无法与西方文化割裂开的,因此对西方音乐史的认识也必定要伴随对文化史的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是研究的必然方式。现实中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观念上的,另一个是实践上的。首先是观念的调整,我们面对音乐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音乐的形式符号,当然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形态,如和声、曲式可以转化为音响形式,但是艺术的生命力不是和声学、曲式学产生的,而是作曲家这个/人0的思想情感,很显然有音乐创作就必然伴随着音乐的形式符号,作曲家利用这些抽象的符号创造出的作品必定要承载一些东西,也许是个人的,也许是社会的。因此,我们强调的观念调整并不是削弱音乐的本体研究,而是在本体研究的同时加入对人、社会、历史的考量。我们在面对音乐作品时,必然要关注作曲家本人,关注他的情感体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精神等,归根到底对音乐的研究是对文化的研究。同时观念的调整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类型,我们是要技能型的、研究型的,还是技能加研究型的,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是实践上能切实有效地落实,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紧时间充实自身的音乐和文化修养。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是每一位从事音乐史教学工作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责任感。在20世纪,西方音乐史学已经由几代音乐学者的努力,在实证分析方面和对音乐历史的文化思辨方面建立了丰富而严格的学术传统,随着相关学术著作的引进和国内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为每一位从事

198

独到深刻的学养,对于西方音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发展历程做了一次细致入微而又气魄宏大的扫视,在西方音乐学界获得了极高评价,此书反映了作者对于音乐历史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和参与塑造文化观念的洞察,在同类著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罗#亨利#朗:5西方文明中的音乐6,顾连理、杨燕迪、张

洪岛、汤亚汀合译,杨燕迪,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

176页。

卡尔#达尔豪斯(CarlDahlhaus,1928-1989)德国音乐学

家,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乐学家。1953年在哥廷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哥廷根剧院和5斯图加特报6任职。1966年以5和声调性的起源6一书获得大学任教资格。1967年后在柏林技术大学任教。曾任德国音乐学学会主席(1977-1979),并出任5瓦格纳全集65音乐学手册新编6系列丛书、5音乐戏剧百科全书65里曼音乐辞典6等重要大型音乐出版物的主编。达尔豪斯研究范围广阔,富于思辨精神,在音乐学方法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与音乐分析等各个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于润洋:5歌剧3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4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6,5音乐研究6,1993年第1期39页,第2期第99页。于润洋:5对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6,5人民音

乐6,1998年第8期,第41页。

罗芃、冯棠、孟华:5法国文化史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115页,第288页。

何芝:5说一种文化观6,5音乐研究6,1993年第2期,第

32页。

[参考文献]

[1]于润洋.音乐史论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杨燕迪、张洪岛、汤亚汀,合译.杨燕迪,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达尔豪斯.音乐史学原理[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

朱廷丽(1965)

),女,川族,贵州纳雍人,硕士,吉林大学艺

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