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诗英译的及物性分析

汉诗英译的及物性分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汉诗英译的及物性分析

自然语言系统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译者对语篇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译本。这点在我国的古诗翻译方面尤为明显。因此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审美空间。通过合理的对比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可以科学和系统地解释意象模糊出现的一些原因,从而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增加翻译的评判标准。

标签:自然语言系统;语篇概念;译文分析;评判标准

一、前言

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指出自然语言语义系统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概念意义中有包括经验意义和逻辑意义。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语篇的及物性结构体现小句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是指人们可以用语言谈论主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情态,时间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小句的及物性结构主要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环境三个成分,其中过程是核心成分,而过程的判断又主要取决于动词的使用。韩礼德把及物性结构分成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个过程加以描述。韩礼德(Halliday,1994:107)认为现实世界是由各种过程组成的,各种过程都是同样重要的,他们是有机的整体。

在翻译中,不同的译者由于对语篇的理解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译本。尤其是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这种差别尤其明显。古诗词的语言的词汇量并不大,但却是语言精华的凝聚,意随义生,意中有意,所以不同译本的差异有时是悬殊的,给翻译评判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功能语法作为一种倾向语义的语法(Halliday, 1994:45)成为文本分析的有效工具。本文尝试从语篇感念意义入手,分析古诗《送友人》及其译文的及物性结构。

二、《送友人》的及物性分析

表1是对李白的《送友人》的及物性分析。第一句“青山横北郭”是个物质过程,它的过程比较好判断,句中的“横”意为“横穿”,“青山”是行为者(Actor), “北郭”是表示方位和地点的环境成分。第二句“白水绕东城”的过程和第一句一样比较明显,句中的“绕”是判断的标志。第三句“此地一为别”中的“此地”是表示地点的环境成分,“为别” 是物质过程,“一”即关系过程。第四句中的“孤蓬”是指“小船”,明显的是动作者,而“万里”是环境成分,“征”是物质过程。

第五句“浮云游子意”所注的存在过程被打上了问号,这说明对于读者来说这一句很难判断其属于什么过程,因为

缺少了用以判断过程的动词,所以表中标明的存在过程只是

表1《送友人》的及物性分析

初步的判断,是假设在某处存在这些景物,因此第一句事实上是一个过程缺失(absence of process)的句子。

对读者来说,第五句除了可能是表中标注的存在过程之外,还有可能是行为过程,那麽“浮云游子意”会相应变成“范围”,也就是说读者见到了这些景物;此外还有可能是个心理过程,那麽“浮云游子意”又变成了现象,这些景物就可能成了作者在脑海里浮现的或是在梦里出现的;第五句还有可能是各种各样过程的混合,譬如作者可能先是因为看见了“浮云”,体现为行为过程,之后他又想到了“游子意”,体现为心理过程。这是同一诗句内部的各种过程假设,跨诗句之间也会有不同的假设。例如,“浮云游子意”和“落日故人情”的过程可能都为存在过程,说明这两句中的景物都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以上假设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各种可能性交织起来,即可以错综复杂也可能简单明了,这完全取决于读者的想象。所以任何一位读者在品位这首诗时,脑海里定会出现自己勾画的形象,这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各种猜测判断也会繁简不一。原文中的这种过程的不确定性为诗词欣赏带来了模糊美。皮尔斯(Pierce)曾将模糊定义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伍铁平,1999:136)。皮尔斯的定义是从说话人的角度考虑的,实际上听话人或读者何尝不是如此。正是诗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诗中模糊美屡次出现。周方珠(2004:269)将这种模糊归类为“意象模糊”,指用模糊性的形象表现无限的内容,所以文中第五句是一些意象模糊的概念,它们之间的意象关系是无法统一确定的,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模糊给读者和译者都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三、译文分析

表2Winer Bynner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译者对《送友人》的独特理解,尤其在第五句和第六句的译文中,增译的成分比较多。 这也应验了对《送友人》原文的及物性分析的结果,凡是过程缺失的句子,留给译者的发挥的空间也越大。在译文中出现了“and, with, so”,它们不属于及物性结构,而属于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范畴,因此未在表中对其标注。

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第五句译为“so in the sunset think of me”这个物质过程小句,将“浮云”,“游子意”这两个似乎应该是并列的成分组合起来。在这个译句中,“I”是动作者,“Think”是物质过程, “a floating cloud”和介词“in”一起构成环境成分。汤普森(Thompson,1996:78)将环境成分定义为“可选择的,在小句中反映背景功能的成分”。译文中的“think”体现了物质过程,而原文正是由于过程缺失,产生了意象模糊,所以译者才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在第六句的翻译中,译者使用了和上一句类似的手法,但是进行了倒装。把环境成分“in the sunset”放在前面,渲染了作者的心情。在第七句和第八句中,译者增加了动作者“we”,使整个句子的物质过程很完整。

四、结语

诗词中过程缺失的情况很多,由此产生的意象模糊也成为诗词的特点之一。这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通过合理的对比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可以科学和系统地解释意象模糊出现的一些原因,从而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增加翻译的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Thompson,Goeffrey.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Arnold,1996.

[2]黄国文“英汉语篇对比的语言学尝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3]武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方珠《翻译多元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依靠老师一个人的督促、鼓励就能完成的。需要发动所能发动的一切力量,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孩子引入阅读世界,享受阅读的快乐。

1、引导亲子互动阅读,享受阅读温馨

2、開展师生比赛阅读,饱含阅读激情

3、班级展开各种活动,感受阅读乐趣

氛围的创设是很重要的。孩子在家的时间比较少,也就晚间能凑在一起,即使这样也要让书籍成威每一个家庭的精神晚餐。在学校,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不读书,没知识交流是寸步难行的。

在班上创造读书的条件:一方面,整合个人散书,组建“图书跳蚤市场”活动。孩子们带着在家闲置、干净、整洁、不破损的图书来到了活动现场,互相交流着,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互相交换。另外,在教室布置的时候,装点些书画作品,营造一种书香弥漫的氛围,阅读课或晚自习时,配以优雅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中,遨游书海。当然,仅仅靠老师的带动、靠一次读书节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更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参与。

四、多元评价,让孩子“愿”读书

既然阅读如此重要,我们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对孩子的阅读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把学生课外阅读量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和成绩的重要参数。让他们在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开展持之以恒的阅读。让“班级读书会”“主持人大赛”、“故事大王”,“最勤劳的采蜜人”(阅读量多的学生),“优秀集锦本”等荣誉,和“三好学生”一样让学生看重。让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并得到老师的肯定、家长的认同。唯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坚持大量的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孩子们也就受益终生。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固定的时间读书,要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关系。在指导过程中,教者不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灌输给学生。教者先入为主的讲析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感悟思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者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在没有束缚的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探索、鉴赏、创新。

2.读书习惯要追求长期效应。读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须知“板凳要坐十年冷”。学生的读书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