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30卷第1期 2 0 1 7年2月 污 染 防 治 技 术 V01.30.No.1 Feb..2 0 1 7 POLLUTION CONTROL TECHN0L0GY 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唐柱云 ,陆光华 (i.无锡市环保宣教中心(无锡市环境技术评估中心),江苏无锡,214121; 2.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重金属和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文中综述了重金属和有机物联合 毒性作用的机理、预测模型,对影响其联合毒性作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联合毒性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联 合毒性作用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重金属;有机物;联合作用机理;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of Study on Joint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s TANG Zhu—yun ,LU Guang—hua (1.Wuxi Cit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Wux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ssessment Center), Wuxi,214121,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Heavy metal and organics widely exist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nd seriously threaten the human health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mechanism,affecting fact0rs and prediction models of joint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s were summarized,and the problems in studying joint toxicity of them were pointed out,and the tendency of study were forecasted. Key words:heavy metal;organics;mechanism of joint toxicity;affecting factors;prediction models; 联合毒性(joint toxicity)是环境毒理学的一个 重要研究方向,是两种及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接触时 各物质仍保留或改变各自毒性作用的现象。重金 属及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因其不可降解性及在土壤和水体沉积物中的高蓄 体毒性的影响,对进一步阐述化合物联合毒性机 理,更好的评价和预测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具有重 要意义。 1 影响联合毒性作用的因素 积性,单一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毒性一直是 人们研究的热点。然而实际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及 化合物在环境中不可能单独存在,必然受环境 条件的影响。影响联合作用的因素较多:环境介质 的种类、环境介质的PH值、物质浓度配比、物质浓 有机化合物不可能单独存在,更多的是两种或多种 污染物同时共存于环境中,它们作用于生物体时往 往会发生与单一污染物作用完全不同的联合毒性 作用。研究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更加接近环境 度、实验时间、物质接触程度、化合物加入的先后顺 序、指示生物的类别及其年龄、性别、大小等、在水 体中还要考虑盐度、温度、硬度。 1.1 染毒时间长短 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联合 真实性,更有助于污染物联合毒性作用机理的 研究。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污染物的联合毒 性作用必然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更增加了化 合物联合毒性研究的难度。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 收稿日期:2016—11—24 作者简介:唐柱云(198O一),男,湖北钟祥人,工程师,硕士,主 要从事环境损害评估鉴定、环境技术评估、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化 学和环境毒理学研究。 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的影响,以及受试混合物中各 组分生物学效应问的相互作用,及其这些作用对总 2017年2月 唐柱云等.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 7 ・ 作用的类型会随之发生变化。修瑞琴等¨ 研究了 氟硒共存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在氟硒 毒性1:1情况下,96 h内均表现为拮抗作用,但在 浓度1:1情况下短效应试验,24 h为拮抗作用,48 h为相加作用,96 h为协同作用,鱼类长效应快速 测定结果也表现为协同作用。不同浓度配比下联 合毒性是不同的。侯丽萍 在研究镉与锌对草鱼 种的联合毒性时发现:镉与锌按毒性1:1配比对草 鱼种的联合毒性在24 h、48 h为拮抗作用,这种作 用随时间延长而减弱,在96 h表现为协同作用。 陈碧鹃等 人在研究乙醛、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对 草鱼幼鱼联合毒性时也发现,毒物对幼鱼的联合作 用随时间不同而不同。2,6一DNT与4一NT以等 毒性配比时,染毒时间越长,协同作用越明显,毒性 越强。所以,生物体与其接触的时间越久,威胁就 可能越大 。 1.2受试物浓度配比 (1)化合物不同的浓度配比对联合作用类型 也有影响。王志铮等 在研究cr 、zn¨、Hg 对 凡纳滨对虾幼虾联合毒性时发现:Znn—Cr 对凡 纳滨对虾幼虾的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低毒 性强度的znn对Crb 具拮抗作用,低毒性强度的 Cr 则对zn 具加和作用,而当zn 与cr6 毒性 强度相当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作用。修瑞琴等 ,5_ 也认为从动态角度来看,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其 联合致毒效应也可能会因毒性强度配置的不同而 产生一定的消长变化。A.Wang等 也发现汞硒 浓度比低于1:2时,硒对汞不提供护作用,而浓度 比为1:4时硒能对汞提供完全的保护。 (2)化合物不同的浓度配比联合作用的程度 也不同。傅迎春等 发现不同浓度配比作用程度 不同,氟砷浓度比从48.8:1到5:1均表现为拮抗 作用,且当比值为10:1时拮抗作用最强,而当比值 为1:1时主要表现为砷的毒性。苏丽敏等 也发 现混合物在等剂量,毒性单位比分别为1:1,1:4, 2:3,3:2,4:1下虽然都表现为协同作用,但毒性强 度不一样且只有当等毒性配比时协同作用最强。 孟庆俊 在研究苯胺与甲基苯胺二元混合物对大 型蚤(Daphniamagna)的联合毒性时,发现不同配比 条件下虽然都呈协同作用但等毒性单位配比的混 合物的毒性最强。 混合物的配比不同对实验结果也有影响。孟 庆俊 针对苯胺与甲基苯胺的二元混合物,做了6 个配比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无 论用哪一种参数进行评价,配比不同的混合物的结 果都有差异,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AI和TEI评价 结果中等毒性单位配比的混合物毒性最强,其他配 比的混合物的毒性相当;而MTI评价结果中则是 毒性单位配比为1:4和4:1的混合物的协同作用 最强,其他混合物的毒性相当,这可能是因为在混 合毒性指数定义式中引入了M0这一变量.从前文 已知,M0为混合物的毒性单位之和与各组分中最 大毒性单位之比,实际上这反映了混合物的配比 关系.在混合比例为1:4和4:1的混合物中,两 种组分的比例差别最大,可能存在由混合比例引 起的差异,与AI相比,MTI可能低估了混合物的 毒性。 1.3 染毒时间间隔 受试物加入的时间间隔对联合作用也有影响。 A.Wang等 在研究硒对汞的保护作用时发现,只 有硒与汞同时加入时,两者的拮抗作用才可见,而 且Na:SeO 的浓度越高,拮抗作用越强,加入的时 间间隔越短拮抗作用越强。更长的染毒时间能 更充分的反映毒物的毒性,因为如果毒物中存在 挥发性物质和不易溶于水的物质对结果就会有 影响。 1.4 受试物加入的顺序 化合物加入的顺序对联合作用也起很大的作 用。A.Wang等 发现硒汞加入的先后顺序不同, 对不同的指示生物其联合作用也不同。如果先加 入汞,那么硒就无法抑制汞对蜞鳅肾细胞的毒性, 而如果先加入硒,那么它就能够降低汞对肾细胞的 伤害。 1.5受试物浓度 加入的受试物的浓度对联合作用也有影响。 H.Xiao等 。。发现当尿素的浓度低于500 mg・ kg 时,尿素与三氯乙醛对蚯蚓产生拮抗作用,而 当尿素的浓度高于500 mg・kg 时,三氯乙醛与过 量的尿素产生协同作用。李雪芹等n¨发现扑草净 与OT两者都在低浓度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 表现出一定的拮抗效应,两者在高浓度时均表现为 增效效应,其中一种为低浓度另一种为高浓度时则 主要表现为相加效应。BTEX对Sorghum bicolor幼 芽和根生长的5 d最低可见不利影响浓度为90 mg/kg干重土壤,当土壤中BTEX含量低于45 mg/ kg干重土壤时,植物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变化,并且 唐柱云等.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第30卷第1期 发现低浓度的BTEX促进了Cucumis sativus的生 长,这可能时植物将BTEX作为生长所必须的营养 元素一碳源利用了 。 1.6指示生物 指示生物的不同联合作用的类型也会有所不 同。N.J.Morley¨ 等发现镉与锌对摇尾幼虫产生 拮抗作用,而Morley et al的研究表明它们对 Parorchis acanthus产生协同作用,当它们等浓度混 合时,对in vitro也产生协同作用,但是对Schistoso— ma mansoni的影响却与浓度高低有关,同暴露于 单一金属相比,低浓度混合存活率降低,而高浓 度混合时存活率增加。Vanegas et a1.,发现锌一 镉混合物对Penaeus setiferus产生协同作用,而 Pavicic研究表明它们对双壳类胚胎却产生拮抗 作用¨ 。这可能与指示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以及 物理化学因素有关,它们通过影响毒物的溶解和 吸附作用,最终潜在的影响指示微生物对毒物的 吸收。 2混合物联合毒性作用机理的研究 联合作用的机理的研究是进行联合作用研究 的重点之一,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都还 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深入的研究。化合物间相互作 用的复杂性以及影响联合效应的因素的多样性,决 定了其作用机理的复杂性。 2.1 影响生物细胞结构 两种或多种化合物通过影响生物的细胞结构, 特别是膜结构而发生相互作用。膜结构是污染物 相互作用的优先部位,它的改变使膜的通透性发生 变化从而影响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湛灵芝 认为cr6 和乙草胺对少根紫萍产生协同作用是由 于它们均能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由于其中 的一种污染物对细胞膜的作用,使得另一种污染 物更容易进人植物体内,加剧了对植物细胞的伤 害,从而表现出协同作用。重金属铜、锌、镉与荧 蒽产生协同作用也是因为荧蒽与微生物细胞膜 中脂溶性化合物发生反应,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与通透性,从而使它们很容易地进入细菌的细 胞中 。 2.2干扰生物的生理活动与功能 混合物的第二种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生物的 正常生理活动与功能而发生相互作用,且这种作用 机制比较普遍。Yoneda等 的研究发现,Hg和 Se共同进入生物体内,两者则可与血浆中某一特 异蛋白(含硒蛋白)等比例结合,借此减少Hg的毒 性,因此两者对生物体的毒性呈拮抗作用。 2.3竞争活性部位 根据“受体”学说,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都有 特异性的活性反应靶位。化学性质相似的污染物 在细胞表面及代谢系统的活性部位存在着竞争作 用,从而影响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戴家银 引在研 究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对真鲷和平鲷幼体的联合 毒性时,发现当铜、锰二者同时存在时毒性减弱,两 者之间拮抗关系的发生是由于铜与锰竞争结合部 位,从而铜抑制了锰的吸收。刘清等_】 认为zn和 Cd对青海弧菌(Q67菌株)的拮抗作用是它们竞争 活性部位的结果。当zn和Cd共同作用时,在等 毒性溶液中,Cd的浓度大,可以占据细胞表面的结 合位,降低了zn的结合机会,从而毒性降低,显示 出拮抗效应。 2.4络合或螯合作用 自然环境中存在着许多有机无机络合剂,如腐 殖酸、胡敏酸、氨基酸等,能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发 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影响了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 用。王玉军等E2o]在研究镉与除草剂草甘磷的交 互作用对小麦的毒性时发现:草甘磷有很强的络 合能力,进入土壤或水体后很快与一些金属离子 结合生成络合物,而这些络合物的生物毒性相对 于草甘磷来说毒性要小一些,从而降低甚至失去 活性。镉与草甘磷共存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草甘磷的生物毒性。刘文等 对水体中铅、酚对 红虫的毒性进行了研究,认为铅和酚的拮抗作用 是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形成配位键,生成螯合物 引起的。 2.5 生物转化的改变 联合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机理就是一种化合 物可改变另一种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有些化合 物是微粒体和非微粒体酶系的诱导剂。它一方 面可以促进化合物的解毒作用而减弱其它化合 物的毒性;另一方面,诱导剂可通过活化作用而 增强其他化合物的毒性。有报道_2 ’ 认为:有机 磷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协同作用是由于在拟 除虫菊代谢过程中除了酯酶水解作用外,肝微粒 体氧化酶体系的氧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当有 机磷与拟除虫菊酯类混配时,有机磷可抑制肝微 粒体酶,或与拟除虫菊酯类竞争B一酯酶,或竞争 2017年2月 唐柱云等.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 9 ・ 微粒体氧化酶而使拟除虫菊酯类代谢延缓,使拟除 虫菊酯毒性增加。这与酯酶受抑制后,拟除虫菊酯 的水解减少有关。 3联合毒性作用预测模型 在过去的十年里,基于实验室单一毒性数据, 提出了多种方法用于预测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如:因 子应用法、功能分配法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但是 这其中多数都只能应用于有机污染物,很少有关无 机物联合毒性的预测模型。 3.1定性预测模型 Ince等 基于毒性相加假说建立了金属混合 物联合毒性作用预测模型,该模型认为受试金属联 合毒性等于受试各组分的毒性之和,以毒性单位 (toxicity units)和浮萍的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作为毒性指标,则联合毒性为: TU=100/EC50 (1) TUH(X+Y)i=TUx,i+TUy,i (2) RGRH(X+Y)i=(RGRx)i(RGRy)i/100(3) 式中:EC50一金属的半数抑制浓度,以金属初 始浓度的百分比形式表示; (X+y)i一受试混合物的总浓度; TUx,i,TUy,i一金属浓度分别为xi,yi时的毒 性单位; (RGRx)i,(RGRy)i一金属浓度分别为xi,yi 时浮萍的相对生长率。 模型通过比较在95%置信区间上,实测值(t) 与预测值的t值(tsign)的不同来确定联合作用类 型。定义:TUDIFF=TUH—TUobs,RGRDIFF= RGRobs—RGRH,然后计算TUDIFF和RGRDIFF 的标准误差和t值: sE。 F F l:√(sE。b ) +(SE ) (4) TUDIFF,RGRDIFF 。/ 、 — :■一 ) 如果t>tsign则为拮抗作用;t<tsign则为协 同作用;如果差别不显著即t=tsign则为相加 作用。 该模型对于组分已知的混合物的联合作用,具 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由于它也是基于毒性相加原 理,所以对于发生协同或拮抗效应的混合物不再 适用。 3.2定量预测模型 用来定量评价联合毒性作用程度的指标主要 有三个,即毒性单位、相加指数和混合毒性指数。 同时,联合毒性作用依赖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比率 和斜率,Chen和Huang阐述了受试混合物各组分 的斜率对联合作用的影响,基于此人们已成功的制 定了一些准则,用以定性地预测混合毒性中联合效 应发生的可能性。尽管如此,这些准则并不能对联 合效应的程度做出定量地预测。 基于等效图法,Lin等提出了峰值假说,用以 定量地描述单一化学物的比率是如何影响化学混 合物联合毒性的。基于这一假说,对于给定的混合 物,单一化合物的比率与联合毒性之间存在曲线关 系,并且在等毒性比时,这一曲线有最大值。推导 过程如下: TU:争++ m2 ( )1) + -1 (2) 式中:z1、z2一毒物的浓度; z1、z2一毒物的半数抑制浓度值。 令X=zl/Z1,y=z2/Z2,n:1/A,得到TU=x +Y=x+(1一xn)1/n,作方程的图,即峰值假 说图 。 基于峰值假说,令x/y对应的点的斜率为K, 对应的联合毒性的程度为E,则:如果l Kl j> I I,则E1<E2;而如果l K1 l<I I,则E1<E2; 若I K1 I=l I,则E1<E2。当且仅当K1 I=l I =1时,联合作用最强烈。即对二元混合物,当两 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比率小于1时,联合作用随着 比率的增大而增强;而当两组分的比率大于1时, 联合作用随着比率的增大而减弱;而且,当且仅当 两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比率为1时,联合作用最 强;而对于相加作用,两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比率 对其没有影响。 4联合毒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对联合毒性的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到 底是污染物相互发生了反应还是污染物影响了指 示生物的结构和活性,对具体的污染物联合作用的 机理研究的还不是很清楚。一般都只能通过观察 到的指示生物的反应来推断作用的机理。 (2)联合毒性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在用Q值 计算和判定联合作用时,由于Keplinger和Smyth 的评价标准不同,得到的联合作用的类型很可能不 唐柱云等.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第30卷第1期 一致。而且不同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可能得到的结 果也不一样。江敏等 计算得到吲哚和异喹啉、 异喹啉和8一羟基喹啉、吡啶和8一羟基喹啉的Q 值分别为0.51、2.12、2.14,按照Keplinger的评价 标准:吲哚和异喹啉联合作用为拮抗作用,异喹啉 和8一羟基喹啉、吡啶和8一羟基喹啉的联合作用 为协同作用;而按照Smyth的评价标准它们均为相 加作用。林春等 采用毒性单位(TU)、相加指数 (AI)、相似性参数(入)和混合毒性指数(MTI)对2, 4二硝基甲苯与硝基苯衍生物的联合毒性进行评 价发现:采用前三种方法得到的二元混合物的协同 作用顺序相同,而用混合毒性指数法(MTI)得到的 结果却略有不同,表明评价方法对联合作用结果也 有一定的影响。 (3)现在的研究多是对污染物联合毒性作用的 评价,而关于联合作用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却较少且 不够深入。然而我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对风险进行 预测,预测污染物联合作用可能造成的危害,而不仅 仅是对它们进行风险评价。Z。Lin等 如 在这方 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腈醛混合物、取代联 苯、苯衍生物的联合毒性预测模型。 (4)联合毒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劣且 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急需制订标准方法。相加 指数法(AI)适用于作用性质相似的化合物的联合 作用的评价,等效线模型比较直观但需要详实的实 验资料,且只能用来评价二元混合物的联合作用并 对混合比例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急需不断完善现 有的各种评价方法,逐步制订各类物质的联合作用 标准评价方法。 (5)目前对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多是建立在 污染物单一毒性值已知的基础上的,然而对单一毒 性未知的物质就无法进行联合作用评价,因此急需 进行毒性估算方法和模型的研究。国内外很多学 者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工作 卜∞ ,建立 了污染物构效关系模型(QSAR)。 5 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1)对性质相差较大的物质联合作用的研究 是我们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金属与有机物 的联合作用的研究,特别是重金属与多环芳烃 (PAHs)联合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有人开 展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只看到A.Gogolev等¨ 对重金属和荧葸的联合作用进行过研究。 (2)测试指标和测试方法的筛选和优化。使 用更加敏感的指示生物指标如应急蛋HSP70[3 、 细胞色素P450酶系 等和更优的测试方法如微 量热法 等更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目前联合作用的研究多局限于二元混 合,对多个物质的联合毒性研究和其它环境因素 对联合作用的影响考虑的较少,然而实际环境是 很复杂的,因此今后研究中要更加注重环境因素 对联合作用影响的研究以及多种物质的联合作 用研究。 (4)借助现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如基 因引入技术、系列分析法、生物芯片技术、毒性基因 矩阵技术 -391开展联合作用机理的研究是今后 工作的重点。传统和现代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 :合将推动联合作用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 1 2 3 l 理论和方法及毒理基因组学应用于毒理学的研 究,将使化学物的联合毒性评价发展到分子水平 的毒性测试。 (5)指示生物的优化与筛选。采用群落级毒 性试验 加 较单种受试生物的毒性试验法更能准 确地反映生态系统受到的污染物胁迫以及由此产 生的生态毒理效应,具有环境真实性。 [参考文献] 修瑞勤,高世荣,许永香,等.氟和硒对鱼类联合毒性的研 究.中国环境科学,1995,15(5):348—350. 侯丽萍,马广智.镉与锌对草鱼种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研 究.淡水渔业,2002,32(3):44—46. 陈碧鹃,袁有宪,王会平.乙醛、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对鲢、草 鱼的联合毒性.中国水产科学,2001,8(1):73—76. 张蕾,徐镜波.2,6一二硝基甲苯与4一硝基甲苯对虹鱼 的联合毒性,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3):161—166 王志铮,吕敢堂.Cr6 、Zn 、Hg。 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急性 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海洋水产研究,2005,26(2):6一l2. A.Wang,D.Barber,C.J.Pfeiffer,Protective Effects of Se— lenium Against Mercury Toxicity in Cultured Atlantic Spotted Dolphin(Stenella plagiodon)Renal Cells,Arch.Environ. Contam.Toxico1.2001,41:403—409. 傅迎春,修瑞琴.用大型水蚤来研究氟砷离子对水环境的联 合毒性作用.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4,13(4):206—208. 苏丽敏,孟庆俊,袁 星.苯胺和硝基苯胺对大型蚤(Daph— niamagna)的联合毒性,环境科学研究,2002,15,6:42—44. 盂庆俊,袁星,韩宝平,苯胺与甲基苯胺二元混合物对大 型蚤(Daphniamagna)的联合毒性,能源环境保护,2003,17 (6):31—34 rL 【4 i5 2017年2月 [ [r L ]唐柱云等.重金属及有机化合物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rL [ [ [rL rL [ i rL ¨ 1j 1J] J 1j 1J ]H.Xiao,Q.X.Zhoul,J.D.Liang,Single and joint effects of acetochlor and urea on earthworm Esisenia foelide populations in phaiozem,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2004,26: 277—283. [27] 林" 加 春,康立娟,苏丽敏.2,4二硝基甲苯与硝基苯衍生物  i i ]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吉林大学学报,2002,4:419-422. [28] Z.Ljn,L_Wang,P.Shi,D.Zhao,K.Yin,Development of a Fragment Constant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Mixture Toxicity, Arch。Environ。Contam。Toxico1.2004,46,1—7. 李雪芹,徐礼根,马建义.扑草净和渗透剂OT对蛋白核小球 藻的联合毒性.中国环境科学,2005,25(4):432-436. Y.一J.An,Toxicity of 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and [29] Hall LH,Kier LB,Phipps G,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n the toxicities of benzene derivatives。I:An additivity model。Environ Toxic Chem,1984,3:355—365. Xylene(BTEX)Mixtures to Sorghum bicolor and Cucumis sati— VUS.Bul1.Environ.Contam.Toxico1.2004.72:1006—101 1 [30] J.Chen,Y.Liao,Y.hao,L.Wang,G.Lu,T.Zhao,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Mixture Toxicity Studies of Heterocyclic Nitrogen Compounds,Bull。Environ。Contam。 Toxicol。1996,57:77—83 N.J.Morley,M.Crane,J.W.Lewis,Toxicity of Cadmium and Zinc Mixtures to Diplostomum spathaceum(Trematoda:Diplos・ tomidae)Cercarial Survival,Arch.Environ.Contain.Toxico1. 2002,43,28—33. N.Fernandez,R.Bveiras,Combined Toxicity of Dissolved Mer— cury with Copper.I ad and Cadmium on Embryogenesis and [31] X.Wang,X.Yang,Y.Wang,L.Wang,S。Han,Comparative In— hibition and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s)of Substituted Phenols to Germination Rate of Cucu— mis sativus,Bul1.Environ.Contam.Toxico1.2002,68:187— 194。 Early Larval Growth of the Paracentrotus lividus Sea—Urchin, Ecotoxicology,2001,10,263—271. 湛灵芝,铁柏清,毛晓茜,等.Cr6 和乙草胺对少根紫萍的毒 性效应.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3):37—41. A.Gogolev,B.一M.Wilke,Combination effects of heavy metls aand fluoranthene on soil bacteria,Biol Fertil Soil,1997,25:274 —[32] Y.Y.Liao,L.S.Wang,Y.B.He,H.Yang,Toxicity QSAR of Substituted Benzenes to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Bull。 Environ。Contam。Toxieo1.1996,56:460—466. [33] G.Huang,H.Sun,S.Dai,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 lationship Study for Toxicity of Organotin Compounds on Algae, Bull。Environ.Contam.Toxicol。1997,58:299—304. 278. 王春风,方展强.汞和硒对剑尾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安全浓度 评价.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2):32—34. [34] 沈骅,王晓蓉,张景飞.应用应激蛋白HSP70作为生物标 戴家银,郑微云,王淑红.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对真鲷和平 鲷幼体的联合毒性研究.环境科学,1997,5:45—94. 刘 清,马 梅,童中华,等.cu、zn、Cd、Hg对青海弧菌 (Q67菌株)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7,17 (4):301—303. 志物研究锌、铜及其联合毒性对鲫鱼肝脏的影响.环境科学 学报,2004,24(5):895—899. [35] 朱琳,钱芸,刘广良.细胞色素P450酶系及其在毒理学 上的应用.上海环境科学,2001,20,2:88—91. [36] 陈小娟,沈韫芬,利用微量热法研究Cd 和cu 对嗜热四 膜虫(Tetrbymena tahermophila)的毒性效应.应用与环境生 物学报,2004,10(6):745—749. 王玉军,周东美,孙瑞娟,等.镉与除草剂草甘磷的交互作用 对小麦的毒性.生态环境2004,13(2):158—160. 刘文,叶长兵,韩相奎,等.水体中铅、酚对红虫的毒性研 [37] 吴浩,袁伯俊.毒理学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中国新药杂 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1(1):13—18. MiyamotoJ.Degradation,metabolism and toxicity of synthetic PY- 志,2000,9(6):367—370. [38] 沈红,李焕荣,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 rethroids.Environ Health Pempect,1976,14(1):15—28. AudegondL,CatezD,Foulhoux P,et a1.Potentiation delta- methrin toxicity by organophosphorus insecticides.JToxieol Clin 应用.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9(4):76—80. [39] 岑小波,王莉,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在化合物安全性评价中 的应用展望.卫生研究,2001,30(4):249—252. Exp,1989,9(3):163—176 N.H.Ince,N.Diilfgen,et a1.Assessment of toxicity interac— [40] 刁红丽,刘国光,沈韫芬,等.快速PFU微型生物群落毒性 试验法对铜、铅、砷联合毒性的研究..环境化学,2003,22 (1):80—84. tion of heavy metals in binary mixture:A statistical approach [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1999,36:365—372. Z.Lin,Z.Ping,D.Kong,K.Yin,Z.Cai.The ratios of indi— [41] 张倩茹,周启星,乙草胺、铜离子复合污染对黑土农田生态 系统中土著细菌群落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04,24(2): 326—332. vidual chemicals in a mixture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joint effect:The climax hypothesis.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 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5,49:1—8. [42j 刘国光,王莉霞.氰戊菊酯和锐劲特对原生动物群落的联合 毒性试验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86—89. [43] 刘国光,徐海娟.锐劲特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原生动物群落的 联合毒性.环境科学,2005,26(1):185—189. 江敏,顾国维,李咏梅.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对发光细菌 的毒性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2):931—9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