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 著者不明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载药365味,开创了“三品”分类法。所载药物确有实效。 《新修本草》唐显庆时期 苏敬等23位医药家。 “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收药844种。采用图文对照形式。用“云石,草,木等”9类分类法。
《证类本草》1098—1108 唐慎微,载药1558种。是我国保存完整的综合本草之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收药1892种,绘图1109种,分为16部60类,“16世纪的百科全书” 四性:每种中药分别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五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分为辛、甘、酸、苦、咸不同药味。
作用:辛行散,甘补缓和,酸涩为收涩,苦池燥,咸能软下。淡为渗利。 依据: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知:药物滋味—功效—药味。
归经:药物作用对集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依据:以脏腑经络学说确定。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依据:以药物质地轻重,气味厚薄,性味及效用确定。(与病位相顺,与病势相反。) 毒性:药物的偏性。 依据: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目的为增强药效;去毒;改变性能功效;便于贮存、制剂、纯净药材;矫臭矫味。 水飞: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差一只去极细药末的炮制方法。 目的为制取极细的粉末。。 “勿用相恶相反者” “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玄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五脂。(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总相依.) “六陈”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煎法:先煎、后煎、包煎、另煎。 发散风寒药
羌活: 感冒:外感风寒肌表夹湿。
风湿:风寒湿痹证用于肩臂痹痛,上半身风湿。 独活: 弱与羌活。
风湿:下半身风湿。
藁本:感冒头疼入足太阳膀胱经。作用部位:头部。治头疼(风寒湿邪循经犯上头疼)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
主治:风寒表证,咳喘症,风水水肿,小便不利。 桂枝: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温助阳气。 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止痛: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牙龈肿痛。治阳明头疼,头风疼,牙疼,关节疼。 发散风热药
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北柴胡佳) 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表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3—10g煎用。生用,解表退热。疏肝解郁,醋炙。升阳生用或酒炙。 注意:阴虚阳气,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慎用。 清热药 (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清热泻火药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功效:清肝泻火,解毒散结。 清热燥湿药
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呕方面:胃热呕吐,清胃热止呕。 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功效:清热燥湿,利尿,杀虫。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养生津。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阴虚发热,无汗骨蒸。)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肝泻火。 泻下药 攻下导滞药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利尿。主治:便秘及胃肠积滞证,里热证,血证,瘀血证,湿热黄疸淋证。 祛风湿药 祛风湿止痛药
独活:祛风湿,发散风寒,止痛。应用:风寒湿痹证,风寒表证。 川乌: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风湿寒痹证,寒凝诸痛证。 秦艽:祛风湿,舒筋活络,退虚热,利湿退黄。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广藿香: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证、呕吐、暑湿、湿温证。
苍术: 茅苍术(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甘、苦、辛。无毛须。气芳香,切开后断面起白霜。
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辛苦,气芳香。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
白术: 性状:气清香,香气浓,断面黄白,嚼之略带粘性,味甜微辛。
功效:行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厚朴:功效:燥湿,消积,行气,平喘。 利湿药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应用:水湿证(水肿,小便不利,痰饮),脾虚证,心神不宁证。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 温里药
附子: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用法用量:先煎至口尝无麻辣味即可。3—5g。
注意:热证,孕妇从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干姜:性味:辛,热。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性味:辛,甘,大热。
功效:补火助阳,散热止痛,温通经脉。
行气药:以舒畅气积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证的药材。 陈皮:归脾,肺经。
枳实:破其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行气之总司,妇科之总帅。——李时珍)应用:肝郁气滞诸痛者,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川楝子:应用: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痛,睾丸偏坠痛,虫积腹痛,头癣。 薤白:应用:胸痹疼痛,脘腹胀痛,泻痢后重。 消食药
山楂: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应用:血热出血,热毒疮疡。(利水降压)
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应用: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应用: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化瘀止血药
茜草:药性:寒性。功效:凉血止血,化瘀,通经。 温经止血药
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止痛药
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药对:乳香,没药。 活血调经药
丹参: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妇科活血要药) 红花: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坤草):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鸡血藤:功效: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破血消癓药
莪术: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功效: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旋覆花:主治病症:咳嗽痰多,嗳气呕吐。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主治病症:肺虚久咳,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桔梗: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应用: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音哑失音,肺痈吐脓。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应用:多种咳喘证,肠燥便秘。 桑白皮:功效:清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息风止痉药
天麻: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开窍药
石菖蒲:功效:开窍醒神,宁心安神,化湿和胃。 补虚药(补气药代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主治病症:元气欲脱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津两伤口渴,心神不宁。 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积水消肿,脱毒生肌。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虚亏虚,疮疡难溃或久溃难敛。 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证,胎动不安。
甘草:功效: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病症: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证,药食中毒,调和药性。 补阳药
杜仲: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补血药
当归: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散寒。 熟地黄:功效:补精血。
何首乌:功效: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白芍: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应用:血虚证,虚汗,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补阴药
麦冬: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收涩药
乌梅: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安蛔,生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