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林语堂中庸与传统儒家中庸之区别

林语堂中庸与传统儒家中庸之区别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林语堂中庸与传统儒家中庸之区别 0刘清涛 摘 要: “中庸”作为林语堂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语堂文化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一 种传统元素, “中庸”在林语堂这里以一种与传统中庸完全不同的方式存在着,显示出一种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林语堂 中庸传统 “中庸”作为林语堂人文主义思想的罩要组成部分,是 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林语堂文化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林语堂对待人 生及艺术的基本态度。作为一种传统元素,“中庸”在林语 这里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存在着,它与中国传统中庸有着 根木的不同。 言,非礼勿动”即“仁”。这就是说人们的视、听、言、动 都必须遵循周礼。既然儒家最高道德准则“仁”受礼的限 制,、那么中庸作为实现的手段和方法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普泛 化的色彩。中庸在传统儒家这里同“仁”-一样具有了一种伦 理道德色彩。它也时刻以礼为标准,在伦理道德的限制下成 为了一种普泛化的准则。 首先,目的不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中庸是以 “仁”为目标的。孔子以“仁”为总原则,提出“仁者,爱 人”的思想。但这种“仁”是指一利 在礼的限制F的伦理道 相较于传统中庸以“仁”为目的不同,林语堂以“人” 德原则。它不是今天我们普遍意义l 的那种具有西方人道主 为他巾庸实现的最终日标,以人性内在平衡的实现为目的。 的非个性化。林语堂的中庸在实现人性平衡的过程中已不带 有传统中庸的那种伦理道德色彩了。林语堂中庸的内涵指的 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而是在封建礼教限制F的具有 这里的“人”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个人,而不同于传统 阶级性的“仁”。在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规范下,“仁”的实现是有所限制的,它不具有自发性。孔 航船进城,傍晚同剑鲁镇”;赵太爷依旧保留着他的学问, 人们照样生活在这种精神世界:他们会对发生在周同的观念 进行接受,但接受本身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为人们的 现实感知与由过去经验堆积成的主观先验框架有直接的联 述者的叙述干预和叙述角度的调整,突 中国社会普通民众 的精神状态,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共和”危机所在,隐含地 表达了鲁迅对《新青年》“政治”的价值取向的呼应。  系,人们习惯于用过去的框架来容纳整合他们第一次见到 注释:的“新事物”,先验框架的思维定势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观 [I】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中国社会科学,2 009,(04)  个体精神之“诚”与鲁迅的“中国的人生” , 察判断,止如七斤和七厅嫂也在想象着皂帝可能已经“不 [2】任慧群:坐尼庭了”。也就是说,鲁迅运用叙述技巧关注的内容恰 南开大学,2 009。 恰是,有“中华 国”之名的“兆和”政体与这些国民有 什么关系? 但是,J 如梁启超指出的那样: “巾围之地大,人太 众,历代君栩,皆苟目./J、就,无人略,不能尽力民事。其于 民仅羁縻勿绝,听其白生白养而己。我 凶君相不代我谋, 于是合群以自谋之。积之既久,遂养成此一种政体。…‘政 【3]鲁迅: 《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l 9 81年版,第1 6页。 [4]乐黛云编: 年版,第364页。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l 9 81 [5]在与以下意义对比中, “敬畏”的语义在作品中具有反讽意 味: “吾人于接高尚之人格之时,受一种暗示,或生敬畏之 情,或起谦逊服从之念。”(深作安文.人格论[J】.光益译, 府与民间,痛痒不甚丰¨天,无论何姓代有天下,而吾民之自 治也如故。故民亦不甚以为意焉。” 也有学者指出: “典 新民丛报,1 906,(2 3)。) |F对乡下人的世界观起架构作用的应该是乡间戏曲和故事、 传说”,“存一般情况下,农民并不认为自己是‘臣’”, “‘天高皇帝远’,垒帝不能自己与农民发生关系,必须通 [6]粱启超: Ⅸ论中国人种之将来》,清议报全编(卷一).横 滨新民社,1 9O0年版。 [7]张鸣: 乡土心路八十年 ,上海三联书店,l 99 7年版,第 过官史。真正体现皂权的,与农民打交道的是‘青火人老 i 6页,第2i页,第2 2页。 爷’们”,… 像八一嫂提醒七斤的那样,“衙fj 的人老 爷没有告示”。 是存这‘点L,我们说, 《风波》通过叙 (任慧群 河北省邢台学院中文系054001) 鬃中觥当 文学勘 就是一种人性化的实现。它不受道德伦理的诸多限制,只是 道:规定在某一段时间内食素,一天至三年不等。”从这几 服从于人性的要求和需要。所以,林语堂的中庸较之儒家中 庸就带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他不是把中庸作为一种抽 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中庸之道与传统儒家中庸之道 的具体要求相去甚远,甚至相反。那么林语堂中庸例子中所 表现的巨大差异是由什么引起的昵?在这里主要是两者在牛 体对矛盾双方的调查、研究,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 象的理论提出来,而是以最具人性化的具体方式表达出来, 色彩。他更多的是以一种在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柬阐述自己 以近情为主旨,以常识为主要内容,赋予中庸以鲜明的个性 庸的向度上产生了较大分歧。传统儒家中庸之道的运用是主 的中庸理念。他不把中庸看成是形而上的,而更多的是继承 过程,它的实践目的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到在礼的限制下的 了子思形而下的中庸观念,在平平常常的F1常生活中,叫人 最好。可以说这~实践过程是比较艰苦的,没有多少主观随 体悟着他的中庸精神。可以说林语堂是把中庸的日常生活性 意性。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叩其两端”和“执两用中”都是 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他更注重个体自在的日常生 指主体经过实践后用于实际的过程。这是一个用智的过程, 活状态。这也正是林语堂把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中的个性精神 而且这种“智”是经过艰苦的学习与实践积累起来的,是一 融合在传统中庸中的反映。林语堂的中庸是既脱胎于传统又 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中庸。同传统儒家…样,林语堂认为人 的本然天性是善的,因而应当充分实现这种人性。但他不认 为人性的实现需要外界的诸多限制,反对以“灭欲”来维护 “天理”。他举了这样的例子来表现他的近情的中庸精神: “一个人的女儿请求她的父亲许她进大学读书,她的父亲或 许在回信之中列出许多极合于逻辑的理由,第一怎样,第 怎样,第三怎样,例如:已有三个哥哥在大学读书;负担已 经很重;她的母亲正在家中患病,需要她在旁服侍等等。他 在信末署名之后,又加写了一行附言:不必多说了, 准在 秋季开学时入校吧。我总替你想法子。”l j这里的父亲是一 个近情的人,他有理智和逻辑,但最终还是天性中的父爱起 了主导作用。而也正是这种行为使他的真人性自然地表露出 来。在林语堂看来,只要人们能够按照合于常识的逻辑来处 理问题就是近情的人,也就是掌握中庸之道的人。这样人才 能达到合于理智的平衡。林语堂认为以近情为主的中庸实际 上就是人之为人的常道,是普通的个体的人的常识。他甚至 坦诚地说:“中庸之道,实即庸人之道”l2 林语堂认为人是 有为善的本领的,所以极为赞赏孟子的“性善”说。“我是 自小爱孟子的。……《孟子》说: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 之心哉?’——这句话不知如何,永远萦绕在我心 。这样 的人生观,不是很好吗?人无有不善,就其善而养之。”13] 从这一点出发,林语堂相信人都有为善的本性。他的中庸讲求 的是个体人性的自然舒展,在顺随人性的基础上追求个体的内 在和谐与平衡,并以个体的幸福、快乐为旨归。 其次,方式不同。伴随着实现目的的不同,林语堂中庸 在实现方式上也与传统中庸有很大不同。林语堂中庸在实现 方式上与传统中庸最大的不同是通过他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实 例陈述中体现出来的。他举了这样儿个例子: (1)“当_。个 英国人不知是否应该送自己的儿子 剑桥还是牛津【二学时, 他可能干脆决定送儿子去伯明翰。于是,儿子从伦敦出发, 到达布莱奇利(Bletchley)之后,既不向东去剑桥,也不 西去牛津,而径直向北去伯明翰。他正是在奉行中庸之 道。”(2)“孟子意识到杀生的残酷,但义不舍得完拿放弃 肉食。所以他想出一条妙计,为自己规定了 条纪律, ‘是 以君子远庖厨也 ,看不见厨房在丁什么,这使得儒家的良 心有所安慰。对这个饮食难题的答案就是典型的中庸之 道。”(3)“许多中国的老祖母们,既想使弥勒佛高兴,又 不想完全禁止肉食。于是她们实行了另一 种方式的巾庸之 种后天性的知识性的智慧。而林语堂的中庸之道不求是否符 合客观最好,他也用“智”,但林语堂的“智”指的却是一 种浅明简朴的常识。那么林语堂不求最好他求得是什么呢? “杜利特尔是一个儒家,知道怎样才能高兴,只要高兴就可 以。”正如前面提到的林语堂的中庸具有很强烈的个人主体 色彩。所以这就必然要求对个体自由的保证,有了个体的自 由,才会有个体的独立性。在整个林语堂中庸之道的例子描 述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儿与传统儒家中庸法则一致的东西, 相反他的这种中庸观点正是传统原始儒家中庸所反对的,有 折衷和调和矛盾的嫌疑。但是我们回过头去看,林语堂的中 庸是脱胎于他的“中国人文主义”的,而这种人文主义又是 他西方文化与传统儒道相交融的产物,那么他的中庸自然而 然的不是纯粹传统意义上的儒家中庸了。他的中庸本身也是 吸纳了多种文化滋养而成的。最确切的解释就是他把道家的 人生哲学与中道观糅和进了儒家中庸观。他以儒家中庸观为 骨架加入了道家自由、任情以及两方个性自由的精神。而且 道家的中道精神成为林语堂填充他中庸内涵的主要内容。这 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林语 中庸在表现形式上实际是借用了道 家的中道观。林语堂作为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教育的知识分 子,崇尚个性自由是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因此他的中庸与 传统中庸的第:二大区别就是林语常中庸体现了主体的自由 性,它是在吸收了道家巾道观与西方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卜形成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I{J林语堂中庸与传统中庸相比有 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说在本质上与传统中庸是相背离的。但 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思想也必然是与时代要求相联 系的,凶而林语堂的中庸也难 着这些不同而显示出其独特 的现代性意义。 注释: [1】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 2O01年版,第399页。 [2]林语堂: 中国文化之精神》林语堂文选(上). (第一 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O年版,第41 7页。 [3】林语堂: Ⅸ孟子说才智气欲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一一林 语堂代表作(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9 9年版,第48 页。 (刘清涛 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 1 37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