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研究计划书

研究计划书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研究计划书

拟定题目:

《伤痕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摘要:

试图围绕宏观叙事与个人悲欢、记忆和遗忘、归罪与释罪三组矛盾关键词对伤痕文学进行论述,承认其对“十七年文学”1和“文革文学”有所继承的同时,更强调对它们的超越,从而探究充满矛盾与统一的伤痕文学对人性真实、理性构建和历史深刻反思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

伤痕文学;继承与超越;矛盾关键词

主题或目的: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打着毛泽东旗号对当代中国人民的一场公开迫害。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1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1

作为新时期文学之开启的伤痕文学,以其强烈的人性呼唤和批判姿态来亮相文坛,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启蒙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冠以其别样的文学风貌。长期以来,对伤痕文学的研究尽管角度各不相同,如研究其群体划分、创作风格、社会意义、出现背景、价值取向等,但不外乎都围绕两点进行,即伤痕文学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文学意义和其与政治的关系,其中对后者研究有加。

本文试图围绕宏观叙事与个人悲欢、记忆和遗忘、归罪与释罪三组矛盾关键词对伤痕文学进行论述,承认其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有所继承的同时,更强调对它们的超越,从而探究充满矛盾与统一的伤痕文学对人性真实、理性构建和历史深刻反思的真实意义。

文献回顾:

对于“伤痕文学”评论者们一般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各种文学“成规”和社会需求,立足于伤痕文学“揭露”和“控诉”的本质,关注其愤懑情绪中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尊重和对“非人”残暴行为的抗议。20世纪末以来,重读伤痕文学的人们则较多地抛开了其社会思想上的人道主义,较多关注伤痕文学对“人性”的初步显示。

倪铁颖在《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归---浅谈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性”》中就认为哪怕伤痕文学带有喷吐宣泄的浓烈感情色彩,但它毕竟预示着文学向“人的文学”的回归,拓宽了人的外部世界的描写,开始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探测。

杜秀珍在《“伤痕文学”中“人”的展示极其限度》中认为,虽然伤痕文学把人道纳入了政治话语中,对人性的探索有一定限度,但它毫无疑问地开始动摇和涤除了“文革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许多禁锢和垃圾,立起了一批鲜活的、丰富的、立体的“人”。在人性发掘、

2

人物内在心理的探索、日常生活的再现等方面都为后来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伤痕文学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一直是伤痕文学研究中永不褪色的魅力话题,如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关系是断裂还是继承?与当时权利话语的关系,与“文学成规”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于中国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的意义又是如何?进入21世纪以来,就有不少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释:王琼在《伤痕文学:作为权利的话语书写》中就认为“‘伤痕文学’这一文学史命名背后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伤痕文学”概念的出现本身就与新的时代话语体系有着密切联系,显示出国家意识形态对“伤痕文学”有意识的规划和构建。

在今天看来,生成于社会转型期的伤痕文学已经不卒细读,因为那是一个依旧讲究意识形态和批评话语机制的时代,不过,那也是一个作家开始独立思考,文学开始敞开胸怀的时代。正是这种紧与放,闭与开的时代特征赋予了伤痕文学独特的文本特征,使其文本存在显文本和浅文本理解的可能性,显出矛盾与统一,体现出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是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后期出版的以控诉文革为题材的“伤痕文学”代表作以及后期专家们的评价。

宏大的叙事与个人悲欢、遗忘与记忆、归罪与释罪是打开伤痕文学理解空间的三组关键词,相应地,伤痕文学的矛盾统一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由此,本文将细读并分析这些矛盾统一体,论述伤痕文学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继承与超越,揭示它的真实意义,是文本的主旨。

3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采取对已有的研究资料进行再分析的方法。研究主要对于以下15个“伤痕文学”代表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4

《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分析:

论文想分成3个部分研究。

第1部分;要从“宏大叙事与个人悲欢”这一组关键词展开。论述伤痕文学运用个人悲欢理性因素在凸显宏大叙事,为“人”的丰富展示提供可能,使得“人性”的复杂及其政治主题之下得以昭显。

第2部分;要从“记忆和遗忘”这一词组展开,论述伤痕文学倡导遗忘与记忆加强的悖论。

第3部分;要重点分析伤痕文学的归罪姿态和释罪结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尽管伤痕文学呈现出的归罪文学姿态,但“理想罪”和二元对立人物模式却无意中成为集体释罪,从而使伤痕文学充满了归罪与释罪的矛盾。主要抓住此类作品流露出的忏悔意识。

时间表:

1.所需时间:45天

5

2.第一阶段:15天,主要用于收集代表作品和已经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利用资源: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百度文库

3.第二阶段:18天,阅读代表作,找出特点,整理重点,探访社科院“伤痕文学”专家

4.第三阶段:10天,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写论文。

5.第四阶段:2天,检查并打印。

经费:

1. 复印费:30元

2. 北京大学读书卡:10次/30元

3. 中国知网充值:100元

4. 车费:20元

参考文献:

1. 版

从维煕:《从维煕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980

6

2. 年版

戴厚英:《人啊,人!》,花城出版社,1982

3. 1979年版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人民文学出版社,

4.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选编:《黑玫瑰》(新

时期争鸣作品丛书),时代文艺出版,1994年版

5.

(上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1982短篇小说集》

6.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选编:《晚霞消失的

时候》(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时代文艺出版,1986年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