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概况概述
宁波市镇海区,古称姣川。位于我国⼤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洲南翼,东屏⾈⼭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靠杭州湾。现辖⼆镇四街道,共66个⾏政村,总⼈⼝万⼈,陆地⾯积236km2,海岸线长21km。是宁波市中⼼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镇海区地理位置独特,素有“浙东门户”、“海天熊镇”之称,⾃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往重要⼝岸。如今,镇海港⼝吞吐量达1200万吨以上。2008年区属⽣产总值完成亿元,财政⼀般预算收⼊达亿。镇海已成为杭州湾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
由于⼈⼝的增长,建筑⽤地不断增多,耕地⾯积急剧减少,⼀直存在⼈多地少的⽭盾,且⽇益突出。⾄2000年底,镇海区共有耕地万亩,⼈均占有量为亩,约为全国⼈均耕地的1/2,制约了镇海区经济的进⼀步发展,⽽且随着区内⼀些⼤型企业和⼯程的兴建发展,⼯业⽤地⼤幅度增加,耕地⾯积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为了扭转这⼀被动局⾯,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必须充分开发利⽤海涂资源。
镇海区围垦局规划开发建设镇海区泥螺⼭北侧围垦⼯程,于2007年4⽉委托浙江省⽔利河⼝研究院和浙江⼴川⼴川咨询有限公司,对该⼯程项⽬进⾏可⾏性研究⼯作。研究单位于2007年6⽉编制完成《宁波市镇海区泥螺⼭北侧围垦⼯程项⽬建议书》;2009年4⽉14⽇宁波市发展和改⾰委员会⽂件:甬发改农经,【2009】172号关于同意宁波市镇海区泥螺⼭北侧围垦⼯程项⽬建议书的批复;2009年10⽉研究单位编制完成《宁波市
镇海区泥螺⼭北侧围垦⼯程可⾏性研究报告》(咨询稿)。本⼯程实地概况见下列图⽚(1—1、1—2、1—3、1—4、1—5、1—6)。
围垦⼯程前沿线⽔深-5m左右。⼯程实施后,附近海域的地形、⽔流和泥沙条件发⽣了改变,随之该海域航区的通航环境也将发⽣变化,对⽔域的通航条件造成⼀些影响。因此,根据国家海事主管机关的要求,我院受镇海区围垦局的委托,根据国家海事主管机关关于⽔上、⽔下施⼯安全管理规定和船舶航⾏安全的规定,对该⽔域的⽔⽂条件变化、泥沙冲淤情况、船舶航⾏安全状况等进⾏分析论证,提出通航安全咨询报告。评估依据主要⽂件
(1)镇海区围垦局关于镇海去泥螺⼭北侧围垦⼯程项⽬通航安全评估的委托书和协议(2010年5⽉);(2)《宁波市镇海区泥螺⼭北侧围垦⼯程可⾏性研究报告》(咨询稿)(2009年10⽉);(3)《钱塘江河⼝综合规划》(送审稿),浙江省⽔利河⼝研究院,2003年12⽉;(4)《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浙江省⼈⼤法制委员会,浙江省围垦局,1997年1⽉;(宁波市滩涂资源调查和滩涂围垦总体规划);
(6)宁波市2003~2007年滩涂围垦总体规划》,宁波市⽔利局,2003年7⽉;(7)有关部门的其它资料。有关规范和法规
(1)《中华⼈民共和国海事⾏政许可条件规定》交通部令2006年第⼀号;(2)《中华⼈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1984年);
(3)《中华⼈民共和国⽔上⽔下施⼯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4)《中华⼈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内(1969)1号1986年12⽉16⽇);(5)《浙江省航道管理办法》(交通部1995年10⽉23⽇);(6)《宁波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规则》(2000年);
(7)《宁波⽔上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浙江省政府令67号1995年10⽉31⽇);(8)《堤防⼯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9)《海堤⼯程设计规范》(SL435-2008);
(10)《浙江省海塘⼯程技术规定》(上、下册)(⽉);
(11)《浙江沿海及主要港⼝航⾏指南》及《浙江沿海及主要港⼝航⾏⽰意图》浙江海事局编着的2008年版;(12)有关其它规范和规定。评估内容
评估主要内容为:镇海区泥螺⼭北侧围垦⼯程项⽬造成该海域⽔流条件的变化、滩涂地形条件的变化从⽽影响通航条件,以及该⼯程施⼯时期对海域通航的影响等,按《中华⼈民共和国海事局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办法》进⾏通航安全评估第⼆章你建项⽬基础资料和⼯程内容⼯程地址及⽔⽂、⽓象⼯程地理位置
镇海区泥螺⼭北侧围垦⼯程项⽬,位于宁波平原的东北部,杭州湾南岸出海⼝,属镇海区澥浦镇管辖。⼯程东濒灰鳖洋,东南接新泓⼝围垦⼯程,西连已建的泥螺⼭围垦⼯程,西北与慈溪市分界线接壤。围区由北围堤、东围堤及已建成的泥螺⼭围垦⼯程围堤及新泓⼝围垦⼯程北直堤形成,围区总⾯积万亩。围区主要作为镇海物流枢纽港的⼤宗货物海、铁联运的发展⽤地和后备基地。整个围区海域滩涂⾯⾃西向东倾斜,⾼程由降⾄。详见⾼程区域图(附图⼀)。⼯程⽓象
镇海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候。⽓温受冷暖⽓团交替控制和杭州湾海⽔调节,冬暖夏凉,⽓候温暖湿润。据镇海站资料统计,⽓象特征如下:(1)⽓温多年平均⽓温:℃极端最⾼⽓温:℃极端最低⽓温:℃⽉均⽓温以7⽉份最⾼:℃⽉多年平均⽓温1⽉最低:℃(2)降⾬
本区⾬量充沛,全年降⽔课分三期。4⽉15⽇⾄7⽉15⽇是梅⾬期,温暖空⽓与北⽅来的冷空⽓相遇,形成连期阴⾬天⽓;7⽉16⽇⾄10⽉
15⽇为台汛期,冷空⽓衰退,在副热带⾼压控制下,台风袭击频繁,形成强烈的台风暴⾬;10⽉16⽇⾄次年4⽉14⽇为⾮汛期,受冷⾼压控制,天⽓稳定少⾬,当北⽅冷空⽓南下时,伴有⾬雪。多年平均降⽔⾬量 1401mm最⼤年降⽔⾬最⼩年降⽔⾬最⼤⼀⽇降量(3)风况
本地区常风向为NW向,频率为11%,强风向为NE偏北和NW向,最⼤风速s,NW向极⼤风速达s,详见表2-1.表2-1镇海⽓象站(1971~1976年)风速风向统计表
(1)雾多年平均雾⽇
雾⽇多出现于东、春季节,⼀般延时短,凌晨雾发⾄上午⼗时前消散。(2)热带⽓旋于寒潮
根据海洋局出版的1983年~1997年《热带⽓旋年鉴》(原《台风年鉴》)资料统计分析,热带⽓旋在15年中,由西北太平洋菲律宾和硫球群岛附近形成⽓旋影响镇海区共37次,平均每年次。从浙江登陆的有5次,近中⼼最⼤风⼒均在10级~12级。其中#8310和#8615两次强台风对本地区影响最⼤,临近⽓象站实测到风⼒在12级以上,其风速分别为38m/s和32m/s,风向为NNE向和NNW向。寒潮,11⽉~2⽉份是本地区受寒潮影响的⼤风多发季节,由寒潮引发的⼤风其风向较为稳定,⼤多在WNW~NNW向范围内,其最⼤风⼒⼀般⼩于9级,即表明寒潮⼤风强度要弱于台风。⽔⽂(1)潮汐
甬江⼝左岸镇海沿海海区潮汐属不正规半⽇潮。(2)潮位(国家85基准⾯)最⾼潮位最低潮位多年平均⾼潮位多年平均低潮位多年平均潮位年最⼤潮差多年平均潮差(3)泥沙
甬江⼝笠⼭断⾯1975年⾄1976年进⾏过含沙量观测,可代表灰鳖洋含沙量,见表2-2。表2-2甬江⼝笠⼭站和海皇⼭、滩浒站⽉含沙量
(4)波浪
镇海⼤游⼭海洋⽔⽂站波浪观测资料见表2-3.表2-3波浪性质及特性表
⼯程⽔⽂
(1)设计暴⾬。计算成果见表2-4.表2-4 设计暴⾬计算成果表
(2)设计洪⽔。按20年⼀遇排涝标准,设计洪⽔位由设计暴⾬推求,计算式为:Qm=×h1/τ×F
式中:τ——汇流时间(h), h1某时段净⾬量(mm),F——积⽔⾯积(K㎡).为,围区北为 K㎡。
Qm——某时段洪峰流量(m 3/s)。计算成果见表2-5。表2-5 20年已建设计洪⽔过程线单位m 3/s
(3)设计潮位
统计分析各观测站不同重现期设计⾼低潮位见表2-6. 表2-6各观测站不同重现期设计⾼低潮位
考虑到镇海站位于甬江⼝内,⽔位受上游径流影响较⼤,⼯程区潮位值采⽤⼤游⼭于海皇⼭站的内插值,见表-7. 表2-7⼯程区有同重现期设计潮位值
⼯程区⾼潮位低潮位(4)设计潮型
设计标准。施⼯渡汛期潮型频率10年⼀遇⾼潮位;堵⼝潮型取⾮汛期5年⼀遇频率⾼潮位;排涝潮型取多年平均最⾼⾼潮位。(5)速见表2-8
表2-8⼯程各风向组设计风速单位:m/s重现期N~NNE NE~ENE E~ESE NW~NNW100502010
(3)设计波浪要素风推浪
风推浪采⽤《浙江省海塘⼯程技术规定》中推荐的莆⽥公式计算,其深⽔风浪要素见表2-9。表2-9深⽔风浪要素表堤段与堤线法向夹⾓不利风向计算风速m/s风区长度
(m)计算⽔深d(m)平均波长(m)平均周期(s)平均波长(m重现期)
东堤南 0 NE~ENE 34000 50 东堤北 0 NE~ENE 31000 50 北围堤45NW~NNW2500020
各堤段不利风向堤前波要素表见表2-10。表2-10各堤段不利风向堤前波要素表(风推浪)浪推浪
各堤段堤前波要素表见表2-11。堤段 夹⾓不利风向堤前⽔深m平均波⾼
H1% H2% H5%H13%
L 前(m ) 极限波⾼ 是否破碎 重现期东堤南 0N~ENE否 50东堤北 0N~ENE否 50北围堤45N~NNW否 20
重现期 50年⼀遇 20年⼀遇表
2-11各堤段堤前波要素表(浪推浪)
注:波向为波浪平向,正北⽅向为0°,⾓度按顺时针计。风推浪与浪推浪
计算成果⽐较见表⽰2-12。表2-12风推浪与浪推浪计算成果表堤段不利风向堤前⽔深m平均
波⾼H1%H2%H5%H13%L前(m)极限波⾼是否破碎⽅
法围堤东围堤北围堤东围堤北围堤滩地⾼程潮位H平均H1%H2%H4%H5%H113%
波向(°)3034931349T(s)L(m)破碎波⾼
堤前设计波要素确定。计算结果显⽰,浪推浪波要素⼤于风推浪,从⼯程安全⾓度考虑,采⽤浪推浪计算成果。地质概况地形地貌
⼯程区处于钱塘江和甬江出海陆⼝交汇内侧,为回⽔淤积区,属较稳定的淤涨型海涂。围区海涂开阔,⾼程在~间,近岸处地势较陡,平均坡度约%;⾼程以下地形平坦。近年来,由于新泓⼝围垦⼯程建设,淤涨较迅速。⼯程地质条件
经可研地质勘察,该围区堤基⼟层勘探深度以浅,主要分布有5个地质层,10个亚层。
(1)北围堤⼯程⼟层划分见表2-13表2-13北围堤⼯程⼟层划分表
(2)东围堤⼯程⼟层划分见表2-14表2-14北围⼯程⼟层划分表
(3)隔堤(排涝河道)⼯程⼟层划分见表2-15表2-15隔堤(排涝河道)⼯程⼟层划分表
地质勘测结论与建议
(1)⼯程区域构造基本稳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设防烈度Ⅶ度,场地⼟为软弱~中软⼟;按Ⅵ度抗震液化判别,场地内浅部粉⼟不发⽣液化;(2)该围区⼟层勘探深度以浅范围内,⼟层可划分为5个⼤层,共10个亚层;
(3)各堤段浅层地基⼟均为淤泥质⼟,⼯程地质条件差,天然地基承载⼒不能满⾜设计要求,需采取⼯程措施;
(4)抗滑稳定和沉降是围堤⼯程⾸要的地址问题,建议采⽤⼟⼯布加碎⽯垫层加固⽅案,并在堤外脚抛⽯镇压,施⼯中应严格控制加荷速率;(5)堤基①2层淤泥质粉质粘性⼟和②层粉⼟抗冲刷性较差,建议对潮流淘刷地段采取必要的消浪防冲措施;
(6)围区地下⽔赋存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潜⽔型,除④1粉质粘⼟为极微透⽔层外,其它⼟层均属微弱透⽔层,其中③2细砂层为中等透⽔性,对堤基固结排⽔较为有利,建议进⾏固结稳定计算;
(7)围区地表⽔化学类型为C1-——Na+型,地表⽔对混凝⼟结构具有分解类碳酸型中等腐蚀,对普通⽔泥具有结晶类硫酸盐型强腐蚀;
(8)天然建材中块⽯料储量丰富,⽯质较好,可满⾜设计要求,但⽆砂砾料场分布,需向外购买商品砂。⼯程设计⽅案概要⼯程等级和设计标准(1)⼯程等级。
本⼯程为中型⼯程,等级为Ⅲ等。东围堤、⽔闸为主要建筑,为3;北围堤为过渡性建筑,为4级;澥浦牌排涝河道为次要建筑,为4级;围堰等零时建筑,为5级。(2)设计标准。
东围堤挡潮标准50年⼀遇⾼潮位设计,堤顶⾼程允许部分越浪;北围堤挡潮标准20年⼀遇⾼潮位设计,堤顶⾼程允许部分越浪;澥浦⼤闸挡潮标准100年⼀遇⾼潮位设计;
澥浦⼤河防洪标准20年⼀遇⾼潮位设计,滴定允许部分越浪;施⼯渡汛标准按汛期10年⼀遇⾼潮位设计;龙⼝合龙按⾮排汛期5年⼀遇⾼潮位设计;
围区排涝标准按20年⼀遇24⼩时暴⾬当天排出设计;围堰渡汛标准按10年⼀遇⾼潮位设计;交通隔堤渡汛标准按5年⼀遇⾼潮位设计。⼯程平⾯布置及规模(详见附图3)
本⼯程由东围堤、北围堤、交通隔堤、澥浦⼤闸、澥浦⼤河及滨河景观组成。(1)提线⽅案(见附图2)。经⽐较推荐⽅案⼆。
⽅案⼀:东围堤平⾏⽼安闲布置,距⽼岸线175Km,南端与新泓⼝围垦东顺堤⼯程相连,北端与慈溪市分界;北围堤沿镇海于慈溪市分界布置。
⽅案⼆:东围堤沿新泓⼝围垦⼯程东顺堤往北延伸⾄《钱塘江河⼝综合规划>南岸岸线,然后沿钱塘江规划岸线继续往北⾄慈溪市分界;北围堤沿镇海于慈溪市分界布置。堤线⽅案主要指标⽐较见表2-16。表2-16堤线⽅案主要指标⽐较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