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宋代: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户寻幽⼈。
褰⾐步⽉踏花影,炯如流⽔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发,争挽长条落⾹雪。
⼭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
洞箫声断⽉明中,惟忧⽉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译⽂
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进⼊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
提起⾐袍在⽉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华如⽔,点点花影有如⽔中飘浮的青萍。
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流溢,客⼈争攀枝条花⽚如纷纷⾹雪。
⼭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杯中的明⽉。
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落下,酒杯空空。
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
注释
⑴散余春:⼀作“报余春”。
⑵幽⼈:幽隐之⼈。
⑶褰(qiān)⾐:⽤⼿提起长袍。
⑷炯(jiǒng):光明貌。青苹:⼀种⽣于浅⽔中的草本植物。
⑸⾹雪:指杏花⽚。
⑹吸:饮。
⑺栖:⽣长。
赏析
这⾸诗的题⽬为“⽉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写⼈还要写⽉、写花、写酒,既把四者揉为⼀体,⼜穿插写来,于完美统⼀中见错落之致。
诗的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户寻幽⼈”,开门见⼭,托出花与⽉。⾸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次句写⽉,⽉⾊⼊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两句⼤意是说,在⼀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景⾊都给驱散了。⽽此时,寂寞的⽉,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幽闲雅静之⼈。“寻幽⼈”的“寻”字很有意趣。李⽩有诗说:“举杯邀明⽉,对影成三⼈。”诗⼈是主,明⽉是客,说明诗⼈意兴极浓,情不⾃禁地邀⽉对饮。⽽在此诗中,明⽉是主,诗⼈是客,明⽉那么多情,⼊户来寻幽⼈。那么,被邀之⼈就不能不为⽉的盛情所感,从⽽⾼兴地与⽉赏花对饮。
接下来“褰⾐步⽉踏花影,炯虹流⽔涵青苹”⼆句,是说诗⼈应明⽉之邀,揽⾐举⾜,沿阶⽽下,踱步⽉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涵青苹的神秘⽉⾊。这两句空灵婉媚,妙趣横⽣。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光,后写⽉影。“步⽉”是⽉光,“踏花”是⽉影;“炯如流⽔”是⽉光,“涵青苹”是⽉影。“炯如流⽔”,是说⽉光清澈如⽔,“炯”字写⽉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镜寺》:“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涵青苹”是对⽉影的形象描绘,似⽔的⽉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中荡漾着青苹⼀般。流动的⽉光与摇曳的青苹,使沉静的夜⾊有了动感,知⽉惜花的诗⼈,沐浴在花与⽉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洗尘虑,⼀涤⼼胸。这两句诗勾画了⼀个清虚、明静、空灵⽽缥缈的超凡境界。
“花间置酒清⾹发,争挽长条落⾹雪”两句写花与酒。杜甫《遣兴》诗中有“狂风挽断最长条”之句,⽩居易《晚春》诗中则说:“百花落如雪。”“花间置酒”两句化⽤了杜甫、⽩居易诗意,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更显浓郁;⾹花,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花与酒互相映发。诗⼈此时的情怀,与李⽩《⽉下独酌》“花间⼀壶酒,独酌⽆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是兴致勃勃。
“⼭城”以下四句,前两句写借⽉待客,突出“爱⽉”之⼼。⼭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待客,则补酒薄之不⾜。“劝君且吸杯中⽉”⼀句,是从⽩居易《寓龙潭寺》诗“云随飞燕⽉随杯”中化出,表明诗⼈对⽉之爱远远超出了对酒之爱。后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惜⽉”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下花间的⼏案之上,杯盘已空,诗⼈忧从中来。此时诗⼈最忧虑的不是别的,⽽是⽉落。这⾥含着⼗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城,唯有明⽉与诗⼈长相陪伴。⽉落西⼭,诗⼈情⽆以堪。
诗的最后两句转写花,不过不是⽉下之花,⽽是想象中凋零之花。⽉落杯空,夜将尽矣,于是对⽉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下之花如此动⼈,第⼆天⼀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诗中寄寓了⼈⽣命运的感慨。
这⾸诗韵味淳厚,声调流美,在表现⼿法上很有特⾊。⾸先是物与⼈的映衬,情与景的融⼊。⼈因物⽽情迁,物因⼈⽽⽣⾊。⾸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是⼀派晚春景⾊,天上有明媚之⽉,花下有幽居之⼈,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接着“明⽉⼊户寻幽⼈”⼀句,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诗⼈因情设景,因景⽣情,情景交融,出神⼊化。
构思的错落有致,变化⾃如,使全待情致显得更浓。开篇两句既写花⼜写⽉。三、四句重点写⽉,其中也有写花之笔。五、六句写花、写酒,但重在写花。七、⼋句写爱⽉之深。九、⼗句写惜⽉之情。最后两句是虚笔,借花的凋零写惜春之情,并寄有⾝世之感,寓意更深⼀层。通观全篇,诗⼈紧扣诗题,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酒三者,妙趣横⽣。
诗⼈笔下的⽉,不仅是含情脉脉,⽽且带着⼀股仙⽓与诗清。这种仙⽓与诗情,是诗⼈超脱飘逸风格的体现,也是诗⼈热爱⾃然的⼼情的流露。
创作背景
此诗于元丰⼆年(1079)。据宋⼈王⼗朋注解:“按先⽣《诗话》云:‘仆在徐州,王⼦⽴、⼦敏皆馆于官舍。蜀⼈张师厚来过,⼆王⽅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可知作于徐州任上。⼜宋⼈施元之注解:“真迹草书,在武宁宰吴节夫家,今刻于黄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