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新课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张晨晖

《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成功的教育靠教师。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把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人,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要动态地呈现知识,发散地引导思维,不懈地培养毅力,这就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角色上与新课程俱进,在教学技能上也要与新课程同行,不但要继承传统的一些技能,而且要具备对课程的整合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

一、对课程结构的整合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分科实施”的做法,从课程上进行了同类合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课程形态上增设了“研究性课程”,从课程结构上强调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这些要求教师学会统筹运作,有机整合。

1.对综合性课程的整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要求每个劳动者(包括生产者、设计者、管理者)在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都要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因此,学校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各种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建立纵横交错的立体知识结构;具有敏感性、灵活性、机动性的心理素质;具有自我学习、知识更新的能力,包括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

纳、概括、总结、分类等操作能力。新课程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了知识的整合,提出了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是指多学科知识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多元多维的呈现。综合性课程在一门学科中融合了许多相关知识,涉及语文知识、音乐知识、美术知识、体育知识。它要求教师将这些知识都能准确地展现给学生,并要使这些知识为一个主题服务。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它超越了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向课程学习,精研细读,领其要旨,抓住实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获取其它学科与领域的知识,不断扩充、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另外,还要向学生学习,开发利用学生这一资源,做到各科内容之间的整合、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交互作用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

2.对课租结构的整合。新课程提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他们各自都有相对的运作体系.国家级课程是代表国家的意志,行使的是国家的权利,表达的是整体要求,它是三级课程中的主课程;地方课程代表的是这个地区的教育特色,它反映的是这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它回应的是这个地区人才发展建设的要求,它是这个地区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体现的是学校的特点,着眼于个人特长,它是三级课程中最具典型性的课程。如何将三级课程协调一致,有序进行,这是新课程观下教师急需提高的一种能力—整合能力,即根据三级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冀组织实施,进行统整。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既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技能抱残守缺,又不可以用所谓的现代教学技术画蛇添足。我们在继承发扬传统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应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教学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正像《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是现代教师的标志,也是教育一次重大的“革新运动”,它将深化教育的改

革,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新的物质基础。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体系中,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内。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选修自己孺要的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教学资源体系上,而这个系统是动态的,需要现代化教师的建构和维护。同时,这个教育资源体系,也是教师“充电”的源泉和“放电”的空间。

教师要学会掌握并能适时、适度、适量、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如:教师可将那些正常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感知的现象,如:天体运动、火山爆发,细胞分裂、植物生长、火箭发射、原子弹爆炸及历史事物、异国风情等,通过微机、录像等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另外,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很大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的需求成为可能。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使学生不但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教材,还可以自定步调,自定学习速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理解掌握的情况,反复学习,从而得到知识预备或扩展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状况,优化组合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使其之间相得益彰,相互补充、映衬。

因此,走进新课程,教师必须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熟悉和掌握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先进的仪器设备,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新课程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新型人才观的核心。创新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融合后的一种高级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应重点从优化课堂教学人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激励情境,营造民主氛围,激励质疑解难。要充分发挥教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优势,在教学中厚积薄发,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打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因为任何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要激励学生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学生求新求异,发展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提高思维效果;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又要具有学科拓展素质,“一专多能”,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之上,必须博学和“统览”相关学科,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科相融性及综合实践能力,以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教学给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以启示和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培养出善于更新知识的创造型人才,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建国以来,我国相继进行了几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成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是,本次课程改革刚刚开始,还在研究、探讨、摸索中前行,还没有多少经验和好的做法可以借鉴,课程体系还需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因此,走进新课程,教师还应具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另外,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现代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教书”的教师,而是集教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如何使青少年在最短的学习时期内能把人类长期以来的认识结晶和最新成果掌握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明、创造,这

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加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课题。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教师必须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总结,认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五、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家质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敏锐、深刻的思维为前提,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濡要教师有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品质,去不懈地探索和钻研并时时感染学生及周围一切有关的人;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注意力、反应敏捷的心理品质,去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准确把握与学生沟通的有利时机;还需要教师具有适应环境和能够与人协调关系的能力,使新课程改革不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实验工作要消耗教师较大的心理能量,以承受各种压力和风险。一个情绪经常波动、个性脆弱和谨小慎微的教师,是经不起新课程改革工作考验的。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勇于改革,敢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能在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中大有作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