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一、选择题

1.小明在地铁施工现场发现:为防止扬尘对空气污染,有专门高压造雾除尘设备。高压水流经除尘设备,形成数十米半径的均匀云雾覆盖到工地表面,达到非常理想的除尘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场看见的云雾是大量水蒸气聚集的效果 B.除尘设备中水发生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C.云雾的消散是汽化现象,这个过程吸热

D.夏天人造雾容易消散是因为水蒸气重新液化成小水珠 2.下面关于人体各个数值不合理的是( ) A.一个人正常的体温约为37℃ B.手掌的宽度约为1dm

C.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3.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6℃;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6℃。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3℃,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 ) A.27℃

B.30℃

C.32℃

D.37℃

4.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升高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5.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羌笛各是一种乐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 A.音调响度 C.音色音调

B.音色响度 D.音色音调响度

6.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 )

A.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

音的音色不同

7.小明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8.关于声学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控制噪声的措施有: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同来判断的 C.利用回声可以探测海的深度

D.回声是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

9.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小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皮筏是运动的 C.小明是运动的

B.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D.溪水是静止的

10.甲、乙两辆车沿着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时,它们行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C.当t=3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是90m

B.前3s内,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 D.当t=5s时,甲、乙两车相距40m

11.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作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刹车。在限速为11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 A.55m

B.25m

C.15m

D.5m

12.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

13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m/s,后路程的平均速度44C.1.6m/s

D.2m/s

2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1m/s

B.1.5m/s

二、填空题

13.夏天,爱吃冰棒的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的外包装纸上有许多“白花花的粉”;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汗”了;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在以上发现中,物态变化原理相同的有______(填序号)。他发现的冰棒周围冒出“白气”的情景应如图______(选填“A”或“B”)所示。

14.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根本区别。液体沸腾时,必须要达到沸点,并在沸腾过程中不断______热。“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并没有停止______,只是暂时止住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材,停止加热,是______止住沸腾。

15.如图甲,小虎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锤加热,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虎认为碘从固态变成气态,是 ______ 现象,需要 ______ 热。他查阅资料发现,碘的熔点为13.60℃,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500℃。于是小虎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如图乙,将碘锤放在沸水中进行加热,观察碘的变化情。小虎这样设计的理由是 ______ 。

16.小强家的冰箱在忘记关门时,会发出“滴滴”的报警声,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到人耳,提醒小强关上冰箱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17.人耳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Hz和20000Hz。某潜艇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为15Hz,该声波叫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潜艇用声呐装置向海底发射声波,发出的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经过2s收到海底返回的回声,该处海深为__________m。

18.小明有一个音乐盒,他发现音乐盒主要由滚筒、音板组成,如图所示,滚筒转动时,滚筒上凸起的焊点拨动音板上的金属条发出声音,由同一块金属板切割出的长短不一的金属条,发出声音的_____不同,滚筒上凸起程度不同的焊点拨动金属条时,金属条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_____不同.

19.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最高限速为40km/h,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 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_____ h。小聪在车上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

20.单位换算:

15m/s﹦____km/h 36km/h﹦_____m/s 340m﹦____μm

三、解答题

21.冬天在室外,气温很低,手冻得难受,这时往手上呵气,会使手感到暖和些;从锅里取刚出笼的馒头,手烫得难受,这时在手上吹气,又觉得不太烫了.为什么呵气时感到暖

和,而吹气又会减轻烫的感觉呢?

22.质量相等的冰和水,用来冷却物体,那一种效果好,为什么?___________被100℃的水蒸气烫伤与100℃的开水烫伤,哪一种情况更严重?为什么?__________

23.打靶子,靶子到打靶人之间的距离是340m,从子弹离开枪口后经过1.5s打靶人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假设子弹在空气中匀速飞行,求: (1)中靶声传到打靶人耳朵所用的时间;

(2)子弹的飞行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4.在峭壁前方平直的山路上,有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远离峭壁的方向匀速行驶,汽车鸣笛后经过3秒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声速340m/s,求: (1)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前进了多少米? (2)声音3秒内所走路程? (3)鸣笛时车和峭壁间的距离?

25.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1.5s听到回声,问: (1)鸣笛处距离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26.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图所示,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s.求:

(1)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离测速仪多少米? (2)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离测速仪多少米?

(3)被测汽车速度是多少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过程吸热。

A.现场看见的云雾是大量小水滴聚集的效果,故A错误;

B.除尘设备中水变成了细小的水滴,没有发生汽化现象,故B错误; C.云雾的消散是小水滴汽化为水蒸气的现象,这个过程吸热,故C正确;

D.夏天人造雾容易消散是因为小水珠吸热汽化为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C。

2.C

解析:C

A.人的正常体温在37℃,变化幅度很小,故A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B.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左右,即1dm,故B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符合题意;

D.人的心脏正常1min跳动75次左右,所以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D符合实际,不合题意。 故选C。

3.B

解析:B 【分析】

对于温度计不准的读数问题,我们要先求出温度计一小格表示的温度,然后乘以温度计的水银柱相对于0℃上升了多少格,求出物体的实际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而该温度计的90个小格表示100℃,设温度计示数为33℃时的实际温度为t,则

100C-0Ct-0C

96C-6C33C-6C解得

t30C

故选B。

4.B

解析:B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态变化条件、特点、种类的掌握和应用,是热现象考查的重点,要熟练掌握基本规律。

A.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收热量,内能不断增大,但是温度却保持在熔点0℃不变。故A错误;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故B正确; C.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故C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5.A

解析:A

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

乐器的种类;所以用胡琴、琵琶、羌笛等乐器,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一定是不同的,但是不同乐器可以演奏相同的曲调,也可以发出一样大的声音,所以具有的相同特征可能是音调和响度。 故选A。

6.D

解析:D

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烛焰不停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听不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乒乓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音色是相同的,但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解析:B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B符合题意;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C不符合题意;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解析:B

A.控制噪声的措施有: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来判断的,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可以利用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测出的时间,来测量距离,因此可以利用回声来探测海的深度,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现象,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解析:D 【详解】

小强和小明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以小强为参照物,皮筏、小明、溪水相对于小强位置

没有改变,是静止的、岸边的树木相对于小强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选D。

10.D

解析:D 【详解】

A.由s-t图象可知,甲、乙两车运动的图象都是一条斜线,表示其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C.由s-t图象可知,前3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s甲=90m,乙车运动的路程为

s乙=90m-60m=30m

则甲车的速度

v甲乙车运动的速度

s90m30m/s t3ss乙30m10m/s t3sv乙比较可知,前3s内,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BC错误; D.当t=5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

s甲=v甲t=30m/s×5s=150m

乙车通过的路程

s乙=v乙t=10m/s×5s=50m

由s-t图象可知,两车同时运动,且开始运动时两车相距s0=60m,故甲、乙两车相距

ss甲s0s乙150m60m50m40m

故D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C 【详解】 由题可知速度为

v110km/h根据速度的定义v110000m275m/s

3600s9s可得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tsvt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75m/s0.5s15m 912.C

解析:C

可以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t1+t2,用公式v【详解】 设总路程为s,则前

13路程用的时间t1,后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44s计算出平均速度。 t1s331的路程为,后的路程为s,前路程用的时间为 44444t1s1ss v141m/s4m/s后

3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4t2s23s3s v242m/s8m/ss3s5s 4m/s8m/s8m/s物体全程时间为

tt1t2则全程平均速度为

v故选C。

ss1.6m/s5s t8m/s二、填空题

13.②③B

解析:②③ B

[1]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的外包装纸上有许多“白花花的粉”,是冰箱内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汗”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是冰棒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物态变化原理相同的是②③。 [2]冰棍冒的“白气”其实不是气体,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这些极小的小水滴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要下降,其情景如图B所示。

14.吸吸热彻底

解析:吸 吸热 彻底

[1]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所以液体沸腾时,必须要达到沸点,并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

[2]将锅里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会降低水的温度,水的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不沸腾,但继续加热温度还是能达到沸点的,所以“扬汤止沸”只能暂时使水停止沸腾。 [3]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材,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能彻底地使水停止沸腾。

15.升华吸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故碘发生升华而非熔化

解析:升华 吸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碘的熔点,故碘发生升华而非熔化

[1][2]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3]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将碘升华管放在沸水中进行水浴加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16.振动空气信息

解析:振动 空气 信息

[1][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报警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这声音传到人耳,小强意识到要关上冰箱门,小强收到这个信息,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7.次声波1500

解析:次声波 1500

[1]人耳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Hz和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所以某潜艇的声呐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2]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1t2s1s; 2则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1s1500m。

18.音调响度

解析:音调 响度

[1]长短不一的金属条发出声音时,越长的金属条,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也低,那么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声音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金属条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

19.5车(或自己)【详解】1由图示交通标志牌知道此处距北京的路程是60km由知道汽车的行驶时间2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说明树木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

解析:5 车(或自己) 【详解】

[1]由图示交通标志牌知道,此处距北京的路程是60km,由vs知道,汽车的行驶时间 tts60km==1.5h v40km/h[2]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说明树木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

20.1034×108【详解】1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2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3由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解析:10 3.4×108 【详解】

[1]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15ms=153.6kmh=54kmh

[2] 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kmh=1ms 3.61ms=10ms 3.636kmh=36[3]由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m=106μm

340m=340106μm=3.4108μm

三、解答题

21.(1)当用嘴向手上“哈气”时,呼出的大量水蒸气在手上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手吸收,所以手感到暖和;

(2)从锅里取刚出笼的馒头,手烫得难受,这时在手上吹气,使得手表面的气体流动很快,使手上的水分迅速蒸发,蒸发带走的热量,手就觉得不太烫了. 【解析】

试题分析:(1)冬天手觉得冷时,向手上“呵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递被手吸收了,手的内能增加,手会感到暖和.

(2)若使劲儿向手吹气,则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

答:(1)当用嘴向手上“哈气”时,呼出的大量水蒸气在手上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手吸收,所以手感到暖和;

(2)从锅里取刚出笼的馒头,手烫得难受,这时在手上吹气,使得手表面的气体流动很快,使手上的水分迅速蒸发,蒸发带走的热量,手就觉得不太烫了.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进行分析解答,只有真正理解“呵气”和“吹气”的区别才能解决此题.

22.用冰冷却效果好,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比水多一个吸热过程;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比水多一个放热的过程. 【解析】

试题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气体的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

(1)用冰冷却物体,冰吸收热量首先熔化成O℃的水,比用O℃的水直接冷却物体多了一个冰熔化吸热的过程,所以冰的冷却效果会好些;

(2)100℃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人手会放出热量液化成100℃的水,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 答:

用冰冷却效果好,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比水多一个吸热过程;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比水多一个放热的过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熔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23.(1)1s;(2)680m/s (1)由vs得,声音从靶传到射击处时间 tt声音s声音340m1s v声音340m/s(2)子弹从离开枪口到击中靶所用时间为t子弹,子弹击中靶后,声音从靶传到射击处时间为

t声音,由题意得

t声音t子弹1.5s

子弹的飞行的时间是

t子弹1.5st声音1.5s1s0.5s

子弹的飞行速度是

v子弹s子弹t子弹340m680m/s 0.5s答:(1)中靶声传到打靶人耳朵所用的时间是1s; (2)子弹的飞行速度是680m/s。 24.(1)60m;(2)1020m;(3)480m 解:(1)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前进的距离

S1v车t20m/s3s=60m

(2)声音3秒内所走的路程

S2v声t340m/s 3s=1020m

(3)鸣笛时,车与峭壁间的距离为L,由题知

S22L S1S2=2L+ S1

所以

(S S1)1020m-60mL2=480m

22答:(1)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前进了60m; (2)声音3秒内所走路程为1020m; (3)鸣笛时车和峭壁间的距离为480m。 25.(1)270m;(2)240m

汽车鸣笛后继续向前运动,声音传播至山崖返回与汽车相遇,汽车行驶的距离与声音经过的距离等于鸣笛处距离山崖距离的两倍,再根据速度公式v【详解】

(1)在t=1.5s的时间内,车行驶的距离为

s1=v1t=20m/s×1.5s=30m

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s2=v2t=340m/s×1.5s=51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2s=s1+s2

所以

s进行计算。 ts(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为

s1s230m510m270m 22s′=s-s1=270m-30m=240m

答:(1)鸣笛处距山崖离270m;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240m。 26.(1)68m;(2)51m;(3)17.9m/s。 【详解】

(1) 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的时间为:

1t10.4s0.2s,

2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距离为:

s1=v声t1=340m/s×0.2s=68m;

(2)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的时间为:

t110.3s0.15s, 2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距离为:

s2=v声t2=340m/s×0.15s=51m;

(3)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

s′=s1-s2=68m-51m=17m;

这17m所用的时间为:

t′=△t+t2-t1=1s+0.15s-0.2s=0.95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s17m17.9m/s。 t0.95s答:(1)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离测速仪68m;(2)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离测速仪51m;(3)被测汽车速度是17.9m/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