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评价也有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也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措施:
1.注重实验预习,培养自学习惯,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2.指导规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分组实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的错误,教师要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写好实验报告,培养科学品质。实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安排: 必修二实验安排表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实验内容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安排表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实验内容 四、教学进度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3课时2 3.1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3课时 3.2—3.8 第三节化学键 2课时 3.9—3.15 机动和复习 2 课时 3.16—3.19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2课时 3.20—3.26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3课时 3.27—4.5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2课时 4.6---4.12
机动和复习 2 课时 4.13—4.18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期中考试复习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2 课时 4.28—5.6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3 课时 5.7—5.14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3 课时 5.15—5.22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2 课时 5.23—5.28 机动和复习 2 课时 5.29—6.3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2 课时 6.5—6.10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2 课时 6.11—6.18 机动和复习 模块考试复习
1 课时 6.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