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十年我国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图书馆学刊

TUSHUGUANXUEKANNO.1,20192019年第1期

·研究综述·近十年我国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安褚艳秋

朱朝凤

刘振义

(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锦州121000)[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对2009-2018年间主题词为“智慧图书馆”的文献进行检

索和筛选,通过统计分析检出结果,揭示了我国智慧图书馆近十年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内容,从资源、技术、人员3个方面总结了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指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分类号]G252.8

服务模式

资源

智慧馆员

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大力发展,图书馆早已不再是读者获取知识资源的唯一渠道,这种被边缘化的危机促使图书馆必须加速踏入社会化网络进程,主动走近用户,竭尽所能地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直到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智慧图书馆才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启了智慧图书馆及智慧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目前,借助物联网、云计算、RFID等智能技术成功开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案例已不在少数,如深圳盐田区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数字化、一体化与智能化的智慧平台,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的实验型智慧图书馆。此外,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等也都在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智慧服务平台,率先实现了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笔者拟对我国近十年以来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着重从资源、技术和人员3个方面对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加以总结和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检索数据的主要来源,利用文献调研法对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词的文章进行精确检索,时间限定在2009-2018年(近十年),学科范围选定“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按相关度进行排序,共检索到与研究课题联系紧密的学术论文582篇,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和报纸。现对检出文献的统计分析情况概述如下。1.1

通过对所有符合标准的检出文献按发文时间发文量统计与分析

进行梳理与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2009-2018年发文量年度趋势

1文献研究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近十年智慧图书馆的研究

由图1可见,我国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探索初始于2010年,由严栋在《图书馆学刊》上发表的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拉开了图书情报界对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序幕。[2]当年仅此一篇,在

现状,笔者于2018年9月15日以CNKI数据库作为

*本文系辽宁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18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社会化推荐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TB201802)成果之一。

122图书馆学刊

TUSHUGUANXUEKANNO.1,20192019年第1期

·研究综述·图书馆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随时可被用户所感知的移动式服务。[1]该文标志着智慧图书馆研究进入了初始阶段,此后并没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被发表。直到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进而开启了人们对“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和“智慧社区”等课题的不断探索,为顺应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大潮,智慧图书馆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智慧图书馆都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2.2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内涵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此之后,发文量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增速缓慢,直到2013年之后才真正掀起学者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浪潮,智慧图书馆研究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理论、资源、技术、人员和服务5个方面。据此推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智慧图书馆会持续作为热点被学界所关注。1.2

笔者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这582篇文献的关键关键词统计与分析

词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筛除意义不大的关键词,如“图书馆”“服务”“构建”等,再从重复的关键词选取其中一个作为统计分析样本,例如“互联网”与“互联网时代”、“RFID”与“RFID技术”等。最终归纳出所需的所有关键词,笔者选取其中词频大于等于10的高频关键词列表如下(见表1)。初步确定,自“智慧图书馆”在国内被提出以来,智慧服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RFID、智慧馆员、个性化服务与学科服务等相关概念一直都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由理论逐步向实践过渡。

表1

序号1234567但随着学者们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都纷纷总结了自己的看法。2010年严栋在其《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指出,智慧图书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互方式,从而实现集智慧化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模式。[2]随后,王世伟提出,智慧图书馆是智能图书馆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在信息技术维度的基础上,以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读者服务为中心的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注重的是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3]李显志[4],陈远[5],曾子明等[6]都认为,“为读者提供泛在智慧服务”才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思想,在现代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协同创新发展。笔者将智慧图书馆归结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阶段,它严格以用户为中心,以知识服务为背景,凭借物联网、云计算、RFID、数据挖掘、个性化推荐技术和移动终端智能化设备等手段来达到书书相连、书人相连、人人相连的目的,从而实现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候传递给恰当的人”。2.3

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王世伟分别从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词频大于等于10的高频关键词

频次488757132282725序号810111213149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慧城市智慧馆员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建设信息技术个性化服务

频次25211713111110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图书馆云计算RFID2

2.1

智慧图书馆概述

“智慧”和“图书馆”结合这一思想起源于国外智慧图书馆提出的背景

研究者对智慧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建设。2003年,芬兰学者Aittola在一篇名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文章中,首次将智慧图书馆(SmartLibrary)的概念正式提出。文章认为智慧

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对智慧图书馆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其外在表象特征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而互联、高效和便利才是其真正的内在特点。[7]谢芳[8]、褚节旺[9]、李小涛[10]、李后卿等[11]在此基础上又

123图书馆学刊

TUSHUGUANXUEKANNO.1,20192019年第1期

·研究综述·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逐步被应用到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中,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服务新体验,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也大大提升。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它模拟人的智慧,以大数据为依托,借助ATM自助借还、仓储式图书馆、自动传送、智能书架、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成为真正

[14]

打开智慧图书馆大门的金钥匙,使图书馆服务实

将开放、感知、协同、个性和绿色节能等进一步丰富为智慧图书馆的新特征,反映出智慧图书馆逐渐走进用户。综上所思,对智慧图书馆特征的阐述又可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出发,理念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质,实践上恰恰又体现出其独有的4个智慧化:即资源获取智慧化、知识集成智慧化、用户需求感知智慧化和服务模式智慧化。

3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实践探索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

现了又一次质的飞跃。3.2

“以人为本”一直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以人员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多种信息技术所催生出的智慧图书馆,其服务方式早已由传统的被动信息服务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服务,随时随地为读者定制并推送他们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在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资源是基础,技术是导向,人员是核心。笔者在此分别从资源建设、技术应用和人员培养3个方面对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加以梳理。3.1

随着读者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以资源为基础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理念。智慧服务时代,读者与馆员的双重建设成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索的核心战略。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反馈,有助于为读者建立人性化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更深入地挖掘他们的显性与隐性知识,借助虚拟社区、移动终端等技术随时随地收集读者的兴趣偏好与浏览记录等,通过匹配计算与情景数据的处理感知读者的最新需求,并及时推送知识信息给他们[15]。在此过程中,馆员队伍结构的优化、馆员的信息素养及其知识服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的高低。因此,智慧馆员的培养势在必行。许春漫、陈廉芳将智慧馆员的定义概括为“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并经过图书情报专业训练,既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集约化知识服务,又能培养用户智慧能力

[16]的图书馆员才能称之为智慧馆员。”可见,只有兼

高,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式也经历了重大转变。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模式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特

[12]

点:(1)资源采集方式自动化;(2)资源存储数字化

和云端化;(3)资源建设主题多元化;(4)资源加工深度化。从采集到加工,任何一个环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资源的利用,馆藏资源的被动获取早已不能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知识需求,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开放获取,再到基于用户情境感知的智慧推荐服务才是当前智慧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旋律。另外,针对专业型读者的学科化知识需求,智库服

[13]务正在成为智慧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趋势,为读

顾馆员和读者共同发展进步的人性化服务模式才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真正所推崇的境界。

4智慧图书服务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智能化设备和现代科学技

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智慧决策产品,帮助用户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发展智慧的图书馆的目标。3.2

在“互联网+”计划的推动下,图书馆服务不断以技术为导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4.1“人文主义精神”被边缘化

术的引入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移动服务、自助借还、智能机器人等成为目前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不可或缺的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图书馆员的“双手”,但在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背景下,人与机器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用户更深层次的情感

地探索新技术的融合,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在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中,物联网、RFID、大数据、电子标签、云计算、人

124图书馆学刊

TUSHUGUANXUEKANNO.1,20192019年第1期

·研究综述·需求难以被感知,对智能技术的过分依赖,导致馆员们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存在[17],“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也不断被边缘化。4.2

智慧图书馆应该是泛在的、互联互通的图书资源建设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5

5.1

改进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策略

从以藏书为主的传统图书馆、藏用结合的复合以人为本,主动“出击”

图书馆到以电子资源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再到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的智能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一宗旨一直是图书馆服务生存与发展的不变法则。虽然,图书馆早已不是用户获取资源的唯一选择,但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变化,图书馆必须主动走到用户身边,随时收集其兴趣偏好,第一时间将最准确的信息推送给用户,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真正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各个环节。5.2

要想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现完善资源体系,实现互联共通

馆,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满足用户阅读需求的移动式服务。然而,智慧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莫过于“信息孤岛”问题。书与书、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与系统、部门与部门,乃至地区与地区之间都存在各自为政、资源不能互联共享的问题。郑元元等将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信息孤岛”的层次归结为[18]:(1)体现在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宏观层“信息孤岛”;(2)体现在技术和服务层面的中观层“信息孤岛”;(3)微观层的“信息孤岛”,包括“数据孤岛”“系统孤岛”“业务孤岛”和“管控孤岛”。4.3

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19]是不易交流、隐性知识挖掘不够深入

象,就必须加快完善馆内知识资源的体系结构,充分挖掘馆藏资源中专业性强且逻辑关系复杂的知识,通过社会标签和协同过滤技术等对其进行标引并筛选,减少知识内容的交叉重复和资源堆积成本,便于形成完整且易于查找的知识库体系。另外,还应加强各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通过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多个维度来确保资源的互联共通。5.3

隐性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它存在于个体的行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隐性知识转移

不易被复制和窃取,难以规范化且尚未被编码的知识。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主体及主体的认知活动和行为习惯中,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深度交流与挖掘,才能使其转化为需求者可用的知识。在智慧图书馆服务中,最常涉及到的就是读者和馆员的隐性知识,然而,受自身认知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及时准确地将其表述出来,使图书馆错失了大量宝贵的“财富”。4.4

在智慧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智能技术的智慧馆员的培养有待完善

为与大脑之中,难以模仿与处理,只有通过交流与共享才能使其转化为图书馆服务创新中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图书馆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为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搭建交流共享平台。比如,通过社会化推荐系统中的相关技术来对个体进行书签标注,将有相同或相似兴趣偏好的用户和馆员建立虚拟社区,引导他们通过合适的交流方式进行知识的推荐与共享;各虚拟社区之间也可以相互推荐书签;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评估机制来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性,最终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5.4

智慧馆员的能力是提升智慧图书馆服务水平加快培养智慧馆员,提升服务水平

引入必然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来运营,且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也对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与情报分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来看,大多数图书馆都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馆员们的学历普遍偏低,信息素养不高,专业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利用自身知识和智能设备提供智慧服务的寥寥无几。此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智慧馆员的培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极为关键性的因素。重视智慧馆员队伍的建设首

125图书馆学刊

TUSHUGUANXUEKANNO.1,20192019年第1期

·研究综述·馆学研究,2014(6):15-20.[9]

储节旺,李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对技术34.

和馆员的要求[J].图书情报工作,2015(15):27-李小涛,等.论智慧图书馆与知识可视化[J].情报资料工作,2014(1):6-11.

李后卿,董富国.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策略探析[J].图书馆,2016(5):80-84.

冉从敬,何梦婷.智慧图书馆资源服务模式及29.

先要从源头开始,图书馆在猎聘人才的过程中就应该严格筛选,对具备智慧馆员服务资格的人员进一步考核,不仅要有运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更要具备创新意识。另外,对智慧馆员的培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入提高他们的知识收集能力、情报分析能力、科研辅助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型智慧馆员,完善自我的同时推动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

[10][11][12]

6结语

智慧图书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上,

其实施策略[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6):21-

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实际应用调研,提出了目前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给出了应对之策。智慧图书馆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还需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各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更要为智慧校园、智慧城市乃至智慧社会的建设做出图书馆人应有的贡献。[1]

[13]马捷,等“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2017(17):43-52.

库职能构建与能力提升[J].图书情报工作,傅云霞.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9):47-51.

[14][15][16]

曾子明,陈贝贝.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2):57-63.许春漫,陈廉芳.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下(1):87-91.

参考文献:

智慧馆员队伍的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14

AittolaM,RyhanenT,OjalaT.SmartLibrary:Lo⁃tionalSymposiumonHumanComputerInteraction415.

cation-AwareMobileLibraryService[J].Interna⁃withMobileDevicesandServices,2003(5):411-

[17][18]

李燕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不智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63-68.

郑元元,罗艳.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信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6):10-16.

孤岛”问题探究——基于“互联性”的视角[J].

[2][3][4][5][6][7][8]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李显志,卲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3(8):12-17.书馆构建[J].图书馆杂志,2015(8):4-9.陈远,许亮.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曾子明,金鹏.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及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12):16-22.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22-28.

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

[19]桂晓玲.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策略[J].图书馆论坛,2006(4):201-202,234.安

丁女,1987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女,1967年生。学士,研究馆员。研女,1965年生。硕士,副研究员。研男,1971年生。学士,研究馆员。研

向:智慧图书馆服务、信息资源管理。

褚艳秋朱朝凤刘振义

究方向:图书馆资源管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收稿日期:2018-10-07;责编:徐向东。)

1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