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单元 章 节 名 称 第七单元 时 间 第七章 通货膨胀理论和失业理论 第一节 失业理论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教学 时数 6学时 授 课 方 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面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含义、原因。能够运用凯恩斯教 学 目 的 主义的短期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解释和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并了解相关。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解释和分析失教 学 要 求 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案例教学与课堂讲述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教 学 方 法 结合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 失业及其种类 1、失业的含义 在一般意义上,失业即劳动者没有就业的状态。衡量失业状况的常用指标是失业率。各国估算失业率的方法不尽相同。一般的计算方法是: 教 学 内 容 失业率 = 2、失业的分类 失业人数失业人数 = 劳动力总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分为两类: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根据失业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理论上,如果每一个愿意在现行市场工资水平下工作的劳动者都找到了工作,劳动市场就是充分就业的,换言之,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但在现实经济中,摩擦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即使存在这种失业,也可以认为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 自然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 由于摩擦性失业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存在着一定比率的失业人口。为此,定义自然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不仅在理解充分就业和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方面发挥作用,也在理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失业的影响 失业有两种主要的影响,即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不是经济学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衰退期间的损失,就好像是将众多的汽车、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销毁掉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 2、奥肯定律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有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济关系,即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可能用下面的公式为表示 (y-yf)/yf = -α(u-u* ) *(18.1) 其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种类 1、通货膨胀含义及其衡量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持续上升。 测量通货膨胀的程度,需要确定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三种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 GDP平减指数。 2、通货膨胀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通货膨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1)温和的通货膨胀 (2) 急剧的通货膨胀 (3) 超级通货膨胀 根据对物价影响的差别划分: (1) 平衡的通货膨胀 (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根据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划分: (1)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二 、 形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1、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如下所示的交换方程: MV=Py 由方程(18.2)式,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π=m–y+v (18.3) 式中,π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v为流通速度变化率;y为产量增长率。 根据(18.3)式,通货膨胀来源的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显然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换句话说,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2、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过度增长并超过总供给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购买和净出口,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超额总需求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3.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因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成本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包括工资推进通货膨胀、利润推进通货膨胀、进口性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也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在这种市场上,社会资源难以在不同行业间流动,资源配置的调整受到影响,因而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5.通货膨胀的持续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分析表明,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或总供给方面有关因素的变动对经济产生冲击,导致经济在一个新的更高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但是,通货膨胀不是价格的一次性上涨,而是一个持续上涨的过程。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三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再次,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上面,假定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固定。而实际上,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是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面考虑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短期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两上主要问题,经济决策者的目标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但他们发现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目标往往是冲突的。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正是说明该问题的。 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该曲线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在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见图13-8。 图13-8 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总供给理论补充。用来解释经济和作为给出决策的依据。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Friedman)和费尔浦斯(E.Phelps)对上述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疑问,他们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从短期与长期的角度加以说明。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弗里德曼等人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是一条稳定的关系曲线,而只是短期内因人们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而暂时存在的曲线,如果人们的预期发生作用,菲利普斯曲线将会移动。如图13-9所示。 ΔP/P B C P2 PC2 P1 A PC1 O U1 U 图13-9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ΔW/W(货币工资增长率) PC U(失业率)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长期内,人们能够调整其预期通货膨胀率,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总能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并适应这种预期而调整其经济行为,因此,在长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存在交替关系。如图13-10所示 ΔP/P P3 P2 P1 D LPC E PC3 PC2 PC1 B C A 图13-10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五 降低通货膨胀的方法 1.紧缩性需求管理 (1) (2) 渐进主义作法 激进主义作法 2. 其他降低通货膨胀的方法 1)收入 2).人力 (1) 失业的种类及原因; (2) 自然失业率的含义;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3) 奥肯定律; (4) 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 (5)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含义。 (6)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简述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2、简述奥肯定律。 讨 论 练 习 作 业 3、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4、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5、论述通货膨胀的成因。 6、论述降低通货膨胀的方法 参 考 资 料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美]萨缪尔逊等:《经济学》(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4.[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通过教学,学生们基本了解了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含义、原因,还有相应的宏观经济。但是,由于该部分内容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很多,且有许多理教 学 后 记 论是较深的经济学,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还不到位。由于课时原因,并不能完全讲授相关理论,并且学生们对该章的兴趣非常浓,建议以后可以推荐一些有关书目由学生阅读完成。
案例1: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
一国总需求=消费+投资+购买+净出口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当日起,中国将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后,中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迅速而有效地推进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人民币自汇改后,总体呈现稳定且略有上升趋势。美元折合人民币(平均数),2005年7月为8.2290,8月为8.1019,9月为8.0922,10月为8.08,11月为8.0840。从7月21日到12月31日,在汇率改革的5个多月中,累计升幅接近0.5%。2006年,2007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一直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07年9月28日美元折合人民币为7.5108。本币升值代表我国净出口减少,从而总需求下降,这会使我国物价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我国的现象并非如此。我国CPI同比涨幅从2006年11月份开始加快。2006年全年CPI同比涨幅为1.5%,但11月份升至1.9%,12月份升至2.8%,2007年3月份突破3%的警戒线,达到3.3%。央行已经毫不掩饰对通胀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日前在2007年全国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金融宏观面临多重挑战。其中突出问题包括:物价上行风险有所加大,整体通货膨胀压力值得关注。 案例问题:
1.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净出口减少,我国物价反而上升? 案例分析:
原因是:我国执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在我国长期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货币当局大量购进外汇卖出人民币,以削减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样做的结果是,货币当局大量发行人民币,使市场中流通的人民币增幅很大,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导致物价上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